- 主题: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我前边按百分比的思想是估算,主要是考虑到化肥施用量在那20年间基本上接近线性变化。后来另一位网友提到按每kg化肥贡献7.5kg粮食的算法我也觉得合理。但结果都是接近的,就是82、83年出现了明显异常的增长,且这个增长,无法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的其他因素解释。
如果要精确的计算,还得考察不同粮食品种对化肥的需求不同,那样的话我理解一是计算复杂性过高,二是对主要增长变化趋势的影响到底如何不好判定,换句话说如果用20年时间化肥从1亿亩增长到了20亿亩,且每年用量线性变化的话,我理解是不可能对粮食产量造成非线性的影响的。所以我放弃了。如果你有兴趣做更精确的计算当然好啦。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后面我补充了,这个需要数学和农业知识结合,很难做精确判定,但是我认为模糊认知的话,可以选取几个点,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应该以单亩需要化肥量乘以1亿亩为起点,以单亩需要化肥量乘以20亿亩为终点,这个阶段应该对总产量影响最大。
--
FROM 106.120.64.*
但你说的这些不可能在两年里推广全国并发挥效用,无法解释82、83年的增长。
另外我也不相信奇迹,我只相信数据和逻辑,以及排除所有错误答案之后,真相就只有一个了。
作为理科生,我知道化肥在增产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参与这个话题唯一的动机就是我想弄清楚包产到户在当年到底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仅此而已。我认为这个与政治正确无关,纯粹是个可以讨论清楚的科学问题。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多需要专门统计数据的,比如人才就需要专门统计数据,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变化曲线,但是人才的素质很难统计出来,比如本来去军工领域的某些聪明人去了农业领域,水、肥、种、农机体现是可以体现,但是只能体现一部分而已,还有类似流通渠道,农业种植科技研发投入,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比如农业机械,等等变化。
: 中国人相信奇迹,我认为经济发展,那些基础的规律比奇迹效果更明显。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
用每kg化肥贡献7.5kg粮食考量这种算法是比较符合我说的问题,所以可以把需要比较的拿几年化肥增产的产量减去,再去比较,至于你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方向没问题,但是现在讨论的还是太粗糙了,不过现在我也没那么大动力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了,只是随手补充一些问题而已。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前边按百分比的思想是估算,主要是考虑到化肥施用量在那20年间基本上接近线性变化。后来另一位网友提到按每kg化肥贡献7.5kg粮食的算法我也觉得合理。但结果都是接近的,就是82、83年出现了明显异常的增长,且这个增长,无法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的其他因素解释。
: 如果要精确的计算,还得考察不同粮食品种对化肥的需求不同,那样的话我理解一是计算复杂性过高,二是对主要增长变化趋势的影响到底如何不好判定,换句话说如果用20年时间化肥从1亿亩增长到了20亿亩,且每年用量线性变化的话,我理解是不可能对粮食产量造成非线性的影响的。所以我放弃了。如果你有兴趣做更精确的计算当然好啦。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这倒是,两年内确实很难大面积铺开,效果确实有限,我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方法。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你说的这些不可能在两年里推广全国并发挥效用,无法解释82、83年的增长。
: 另外我也不相信奇迹,我只相信数据和逻辑,以及排除所有错误答案之后,真相就只有一个了。
: 作为理科生,我知道化肥在增产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参与这个话题唯一的动机就是我想弄清楚包产到户在当年到底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仅此而已。我认为这个与政治正确无关,纯粹是个可以讨论清楚的科学问题。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你这个算法比以前讨论这类问题的粗糙方式有意思多了。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化肥你显然没有算出来啊。
: 哪有算化肥增长比例,和粮食增长比例比的?
: 用化肥1两,亩产150公斤。
: ...................
--
FROM 120.244.232.*
建议用同样时间段的平均增长来比较,比如65-76,需要用82-93年剔除化肥因素的粮食增长率来比较。
另外你的数据不准啊,我查到的数据是83年增长是8.46,剔除化肥因素应该增长很低吧。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非常棒,我觉得这才是水木该有的帖子。
: 按你的计算,剔除化肥因素,82年增产7.15%,83年增产9.05%。连续两年远超之前多年的平均增长率,之后84年也有5.3%的增长。按剔除化肥因素的计算,也是远超过65-76的平均数。以下是剔除化肥因素的计算。
: 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453.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194.2万吨,剔除化肥后产量17996.5万吨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没必要算82-93,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每年为增产提供贡献,它只可能在从试点到推广的阶段,也就是历史上的82、83两年发挥作用。
按你的算法,只能比较抛开经营体制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增产起到的作用了。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建议用同样时间段的平均增长来比较,比如65-76,需要用82-93年剔除化肥因素的粮食增长率来比较。
--
FROM 106.120.64.*
问题在于你选取的改开前那么长时间段也有同样问题啊,公社对于增产起作用可能也就一两年内,而且理论上,时间跨度越长,越能显示效果。
而且,你忘了一件事,就是你选的改开前时间段里各年增长也是起伏很大,有时候-4,有时候12%,但是很难找到合适因素去说明问题。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必要算82-93,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每年为增产提供贡献,它只可能在从试点到推广的阶段,也就是历史上的82、83两年发挥作用。
: 按你的算法,只能比较抛开经营体制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增产起到的作用了。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另外,我查到的数据是83年增长是8.46,剔除化肥因素应该增长比8.46更低吧,怎么可能还超过9了呢?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必要算82-93,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每年为增产提供贡献,它只可能在从试点到推广的阶段,也就是历史上的82、83两年发挥作用。
: 按你的算法,只能比较抛开经营体制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增产起到的作用了。
:
--
FROM 120.244.232.*
改开前的时间已经排除了经营体制的影响了,这是为了建立增长基线。
“时间跨度越长,越能显示效果”,我不太理解。包产到户如果有激励作用,那理论上也只有调动劳动积极性这一个可能性,然而,劳动积极性是有上限的,不可能随着时间增长持续增加。等84年全国都施行之后,剩下再增长就是包产到户之外的其他因素起作用了。
正如如果你要考察合作化的作用,也应该重点考察从个体经营到合作化完成那几年的增长情况。65-76这个时间段的增长情况体现不了合作机制的作用。
选取82、83的理由前边说了,是因为这是包产到户从试点到推广全国的两年。我不需要考察其他年份的情况。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在于你选取的改开前那么长时间段也有同样问题啊,而且理论上,时间跨度越长,越能显示效果。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