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徐州剿总和黄维合作能把中野包饺子么
我又看了一下。
我理解是这样,中野打商丘的时候,刘峙判断打徐州,孙,李收缩。
华野打黄百韬的时候,让刘李集结到蚌埠,一直没人判断宿县的危险。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宿县不需要么?蚌埠本有李延年部。中野奔袭更远,不仅胃口有些大,而且更无暇兼顾阻滞寻歼12兵团。蚌埠也临近跨区增援的部队,转圜余地大。
--
FROM 117.136.0.*
第一,我鍕确实有打蚌埠的可能和计划,但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以先歼灭一部作为考量,也就是歼敌次序选择,切断徐蚌段比吃下蚌埠更有利,敌人都抱成一坨,不如分割容易有歼敌机会。
第二,宿县守敌11日夜已经判明中野主力出永城目标是攻击宿县切断津浦路。是有人无视这一事后被证明确切的情报,而不是没人判断宿县有危险。
最后,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在集结,北上攻击需要时日,就地坚守则不是问题,中野舍近求远,送上门去让实际战意有限甚至实战中地方部队就一度可以阻击的发挥作用,并不明智。且前已说明,跨区集结的援兵,离蚌埠路程较短且交通通畅,万不得已也可以驰援解救。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又看了一下。
: 我理解是这样,中野打商丘的时候,刘峙判断打徐州,孙,李收缩。
: 华野打黄百韬的时候,让刘李集结到蚌埠,一直没人判断宿县的危险。
: ...................
--
FROM 114.246.238.*
当时各路国军都在用最强烈语气向上反馈:攻击我的是华野/中野主力。
总有一股国军是对的。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我鍕确实有打蚌埠的可能和计划,但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以先歼灭一部作为考量,也就是歼敌次序选择,切断徐蚌段比吃下蚌埠更有利,敌人都抱成一坨,不如分割容易有歼敌机会。
: 第二,宿县守敌11日夜已经判明中野主力出永城目标是攻击宿县切断津浦路。是有人无视这一事后被证明确切的情报,而不是没人判断宿县有危险。
: 最后,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在集结,北上攻击需要时日,就地坚守则不是问题,中野舍近求远,送上门去让实际战意有限甚至实战中地方部队就一度可以阻击的发挥作用,并不明智。且前已说明,跨区集结的援兵,离蚌埠路程较短且交通通畅,万不得已也可以驰援解救。
--
修改:zea FROM 119.78.67.*
FROM 119.78.67.*
我当然不是以蚌埠为第一目标或者确定目标,都是在动态调整,而果军既判断不对,又跟踪不上。
宿县的危险看到也无济于事,因为徐州也危险,黄百韬也危险。在果军的眼里,这些比宿县重要。
我觉得我们讨论这些,主要是讨论主观能动性,和你说的相反,我觉得讨论这个才有意义。
如果按你的思路讨论,果军,能判断,能集中,能坚持,那么可以肯定,果军赢,没悬念。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我鍕确实有打蚌埠的可能和计划,但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以先歼灭一部作为考量,也就是歼敌次序选择,切断徐蚌段比吃下蚌埠更有利,敌人都抱成一坨,不如分割容易有歼敌机会。
: 第二,宿县守敌11日夜已经判明中野主力出永城目标是攻击宿县切断津浦路。是有人无视这一事后被证明确切的情报,而不是没人判断宿县有危险。
: 最后,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在集结,北上攻击需要时日,就地坚守则不是问题,中野舍近求远,送上门去让实际战意有限甚至实战中地方部队就一度可以阻击的发挥作用,并不明智。且前已说明,跨区集结的援兵,离蚌埠路程较短且交通通畅,万不得已也可以驰援解救。
--
FROM 117.136.0.*
安排刘汝明守蚌埠守备没问题。
李延年兵团部是原驻连云港的绥靖区司令部,光杆司令通过车运到蚌埠没基本部队。(原部队一部分八月份空运济南、有些已经变成解放战士在进攻的路上了;一部分留在连云港,转隶黄百韬兵团。等他们是黄兵团延迟西撤的原因之一)
开始时需要刘汝明为主,守备蚌埠和津浦南段。
后来船运浦口的几个军过来,李延年凑起来几个军成为兵团。兵力才有富余。
刘主将计划宿县向北守备徐州,李刘往北接防,就连上了。
国军一向不擅长交接,宿县有一阵空虚的空当,被抓住了。
(从光杆司令部逐渐增加到四个军的过程,并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而且李兵团部队很大一部分是辽沈战役从营口船运逃出来的部队,战力战意都不足,加上不是李司令的基本部队,指挥也不那么顺畅。)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讨论守徐州的背景是贾汪起义,4绥靖区门口洞开,以为华野主力要进攻徐州。黄是10日才决定在碾庄不走了,因为有工事,走也未必走的脱,野战被歼更惨。11日才被完全包围。
: 守徐州和确保宿县不冲突,目标不冲突,也不能解释实操。10日,也没有理由让后一两天才抵达宿县的16兵团开赴徐州。着急让16兵团开赴徐州是11日夜。这也没有必要性,刘汝明部还在徐州,晚几天去蚌埠不一样?刘部是弱些,但2兵团,13兵团都转进正常,就在徐州周围,自保足矣。7兵团陷入绝境还有时间,等12兵团靠近了在再调16兵团到徐州,完全有时间在20日以前倾巢而出打通碾庄梭哈一把。确保徐蚌之间铁路畅通,一个兵可以当俩用。
: 我军这边,早早就下定决心切断宿县了,16兵团两个军从蒙城启程去宿县也没有动摇,要中野准备全力歼灭16兵团于宿县,为此已经放弃了前面牵制2兵团的任务了。真要如此发展,16兵团和原驻宿县部队,是那么好解决的么?全力围歼16兵团于宿县,岂不是更无法分身阻滞12兵团了么?12兵团全机械化,畅通无阻,岂不是更快打到宿县外围?那咋办?不用徐州出手,俩兵团即便不能击破中野,迫使中野撤围应该可以想见吧?也算是牵制了两个兵团为华野主力歼敌创造条件呢。
: ...................
--
修改:zea FROM 119.78.67.*
FROM 223.104.5.*
李延年兵团有一个从光杆司令部逐渐增加到四个军的过程。
虽然我没核实过具体每一天他名义和实际指挥的部队到底有多少,但按此解释得通。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宿县的16兵团两个军加宿县原本一个师(148师)和地方部队(交警16总队),就四万人么?刘去南线打酱油更没发挥啥作用吧?蚌埠的6兵团有四个军呢,压力小的前提是迅速歼灭宿县之敌。而且,中野实战一直有两个纵队牵制黄维12兵团吧,但是挡不住啊。中野拿下宿县后,总部的部署是第二、第六纵队钳制黄维兵团,以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纵队迎击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不过一日,总前委三人就考虑12兵团战力和“在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之运动中”等因素,调整为第二、第六纵队直驱涡阳,第一纵队前往蒙城、板桥一线,以上三个纵队阻击黄兵团;第九纵队阻击李、刘兵团;第四纵队由徐州南下,与第三纵队驻扎于宿县西南,视敌情发展再赋予作战任务。等于三个纵队阻击寻歼12兵团。不过效果并不理想,19日下决心将第三、第四、第九纵队西进,仅留下豫皖苏军区独立旅阻击李延年兵团。至此,中野主力六个纵队迎战黄维兵团,这才能围住。一个师能挡住12兵团,这个实在有些……,至少我理解不了。
: :
--
修改:zea FROM 223.104.5.*
FROM 223.104.5.*
李延年6兵团四个军,十几万人,其中54军确实兵团组建后才赶赴蚌埠,其他,99军10月底就在蚌埠,39军也是淮海战役爆发时就已经在蚌埠,96军虽然10月起就在蚌埠,但一直处于组建阶段。
所以,刘汝明后来蚌埠无疑,也是起的负作用,李刘二人互不买账一直相互推诿指责,不出力。
【 在 z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安排刘汝明守蚌埠守备没问题。
: 李延年兵团部是原驻连云港的绥靖区司令部,光杆司令通过车运到蚌埠没基本部队。(原部队一部分八月份空运济南、有些已经变成解放战士在进攻的路上了;一部分留在连云港,转隶黄百韬兵团。等他们是黄兵团延迟西撤的原因之一)
: 开始时需要刘汝明为主,守备蚌埠和津浦南段。
: ...................
--
FROM 124.64.22.*
11日时华野已经明牌了,只剩下中野的动向了。
【 在 z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时各路国军都在用最强烈语气向上反馈:攻击我的是华野/中野主力。
: 总有一股国军是对的。
:
--
FROM 124.64.22.*
对呀,我的意思是常工底线低,而且能够一低再低的
【 在 WaterCube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能一样吗。扛日的时候,蜜果和俗脸都支持常工,国内也认他做灵修。
: 接房占蒸的时候,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FROM 114.253.34.*
韩复榘是常工心腹?
【 在 abb 的大作中提到: 】
: 韩复榘
: 下
--
FROM 114.2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