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苑2004.6
佟宝山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指挥下,人民军队迅速进入东北,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几乎造成独占东北的局势。由于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大举进至东北,占领中心城市;由于中苏长春谈判及苏方政策的转变,东北局势出现了复杂局面。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调整部署,从而为迎接东北复杂困难局势的到来、辽沈战役的进行直至夺取全国胜利作好了准备。
【关键词】“独占东北” 战略转变 调整部署
一、“独占东北”方针的提出
1945年9月下旬,除了冀热辽军区出关部队已到达北宁路沿线外,由山东军区计划调入东北的部队也加紧海运、陆进。9月27日,万毅、吴克华带领随从人员,先行赶到沈阳领受任务。
中共中央军委考虑到我军控制冀热辽地区以堵塞国民党军由陆路进入东北之计划,虽然已经开始行动,却距现实尚远,且在执行中还可能发生许多阻碍,尤其是“伪、美、英一致助蒋与我争夺东北甚为明显。蒋运兵至东北可能较我速,即使冀热辽及辽东半岛为我先机控制,蒋军仍能深入东北内地”,于9月28日电示东北局,提出战略部署意见,即“我军进入东北的部署,应将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有依托的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再进而争取与控制南满沿线各大城市。”随电还具体指明关内各地第一期开赴东北兵团的预定部署意见,即万毅、吕其恩部背靠鸭绿江,分散布置于南满地区;吴克华部背靠苏联,布置于吉东地区;刘其人部背靠海兰泡,布置于嫩江地区;李运昌、曾克林部北靠热河,布置于辽西、辽北地区;倪志亮、周桓、文年生、张启龙、黄永胜、吕正操等部背靠热河、察哈尔、外蒙,布置西满地区。这一布阵计划,中央军委请东北局“斟酌实情考虑布置之”。①
10月间,从关内各战略区抽调挺进东北的部队,已经陆续开赴东北各地,按照东北局划分区域分散展开。这时的东北形势,对中共发展极为有利,亦亟需派遣干部和军队扩大局面。因此,彭真致电中共中央,告以“满洲发展条件甚好”,现我军已由进驻沈阳的两千人发展到数万人,原辽宁省政权已全部接收,但苏军得如期撤退,国民党活动甚烈,伪军特别是伪警中倾向国民党者颇多,时间甚迫。建议中央督促西北、 延安等地调赴东北的干部速赴灵邱,请聂荣臻派汽车运送至古北口或赤峰,转乘火车到山海关开锦州,直抵沈阳②。中共中央随即分电各路带队干部,要求他们加速行军。期间,中共中央军委鉴于辽宁大部已为我所掌握,决定分兵开赴黑龙江省,并由刘少奇拟稿电示聂荣臻、 彭真等,要求李运昌部立即再派2个团交由东北局指挥,“以东北地方武装名义,一个团进至洮南府,另一个团进至黑龙江,迅速求得扩大,以制先机”③。东北局接此电令后,立即布置2个团计1600余人,于10月5日出动,向洮南、哈尔滨、 齐齐哈尔前进④。此外,毛**于11月2日电告彭真:“现在路上及准备入满之部队计有黄克诚部三万五千,梁兴初山东第一师七千,山东第二期出四万(据10月28日电),新四军叶飞二万,赵尔陆一万二千,杨得志二万,边区五千,共十五万。”⑤
这样,由于进入东北的部队抢先从江、河、海上控制了安东、营口、葫芦岛等地重要港口,从陆上扼守住连接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山海关,同时华北、华东解放区相应地控制住通往东北的几条交通干线,从战略上予以紧密配合,阻隔了国民党军运兵东北的陆路通道,迫使国民党军队只能从西南大后方及越南、缅甸、香港九龙经海上和空中运兵东北,依据这种军事上已占先机之利的良好客观局面,中共原拟“争取东北”的基本战略,进而自然发展到“独占东北”方针,亦即全部控制东北的新战略。其后,在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所发出的一系列有关指示中,便充分反映出这一战略方针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要求。
二、“独占东北”之决策
10月13日,东北局就军事建设方针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报告,预计“苏军11月撤完,我们一方面要准备应付12月与蒋进行大战,另方面迅速建立持久斗争基地,以便与蒋作长期争夺”的情况,提出以“全部控制东北,或保持我党在东北能有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优势为目地布置工作,方针是以保有优势为基础”。因此,“既要在沈阳及辽西南与辽东半岛有一定数量军队阻止蒋军北进,以争取时间;又要有更多军队位于大城要道,以发展群众,收集资财和分散于广大乡村、中小城市,配合其他各种斗争,以建立持久斗争的基地”⑥。16日,毛**就坚决阻止国民党军登陆问题电示彭真,指出:“望你就现有力量加强训练,并动员民众坚决阻击登陆。争取时间。”并告之已令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作战”。19日,中共中央根据国共双方情况,一是国民党已知中共在东北建立武装意图,蒋介石急于派军队及党政人员到东北;一是大连之庄河已到我军万余人,肖华部最近即可海运完毕,另外尚有林枫、林彪、文年生、张启龙、倪志亮、周桓等部及杨国夫、刘其人师均于10天内可到山海关至锦州之线,遂给东北局发出准备掌握全东北的指示电,明确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庄河、安东之线,坚持拒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放弃过去分散的方针。”因此,“目前我在东北工作的部署,应该是全力加强辽宁(主要的)、安东二省(国民党的省)的工作,守住东北的大门,争取时间,以便开展全东北的工作。”为达此目地,中央要求最近到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尽先绝大部分布置在辽宁(主要的)、安东两省,对于北满、东满暂时只派少数人员及后到的少数部队前去开辟工作”⑧。2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目前时局及我党任务的指示》,指明解放区的中心任务,就是集中一切力量扩大解放区,战胜与歼灭向华北、东北进攻之顽军,取得本党在华北、东北的有利地位。23日,中共中央更加明确地指示东北局,“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⑨。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局立即改变原来分散发展的方针,集中兵力守住东北大门及沿海港口,准备打仗,主要将军队和干部大部放在辽宁“堵大门”。
当时东北军区鉴于国民党军自10月中旬以来在大连、旅顺谋求登陆受阻,接着又试探在营口、葫芦岛(也可能在安东)之线登陆,“纵然遭受打击阻挠,顽军亦决不会放弃或放松其进攻东北之计划,必将利用美军援助在秦皇岛登陆,进攻山海关、锦州”,判断安东、庄河、貔子窝、营口之线为顽军登陆进攻沈阳方向,营口、葫芦岛之线为顽军进攻锦州、沟帮子方向,秦皇岛为顽军登陆攻山海关、锦州方向。而安东至貔子窝之线为我山东部队海运登陆之处,山海关至锦州之线为我关内来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必经之地,沈阳、辽阳、抚顺、本溪等地区为人力和物资集中之处,沈阳为南满战略枢纽。因此,“我之方针,按照指定的几个地区,迅速整补主力。曾克林、万毅、肖华等部,须迅速加以整补,除早己分散仍继续分散发展外,主力不再分散。新部队应速加整训准备作战,一切顽方武装均须解除”。东北军区规定整编部署及作战方案:划分辽宁为3大区,实行新老部队整编,并担任防务作战。
至此,中共“独占东北”的新战略已基本成形,这是综合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诸多因素形成的。正如东北局当时所估计的那样:“现在我党在满洲,已有20余万新老部队,取得了大部分政权,在主要城市已初步的布置,广泛的建立了与群众的联系,发动了一部分群众,一批干部已开始到达了各个地区。”“我党所提出之施政主张,已取得各界代表之一致拥护,现在已取得了进一步击破蒋顽进攻,争取掌握全满洲之有利阵地”⑩。
三、中共改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新战略
在经过山海关、锦州等战役后,由于国民党军已突破东北大门,深入辽西地区,中共原拟从军事方面全部控制东北的条件已不存在。当此形势突变之际,苏联在美国及中国国民党政府一再压力之下,也不得不在外交上有所表示,执意要求中共军队退出东北各大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使中共在战略上“独占东北”的计划难以持久。11月下旬起,中共中央逐渐改变战略方针,根据变化了的条件,重新部署东北各方面的工作。
11月19日,驻长春、沈阳等地苏军有关方面突然通知中共机关,提出中长路沿线及各大城市将交给国民党政府接管,要求中共力量退出铁路线若干里以外,以便国民党军队能顺利接收,苏军亦能回国,且有苏军驻处不准共军与国军作战,必要时不惜以武力驱散。对苏军这一带有“通牒”式的要求,东北局当时未予答应,次日又将此新情况电告中共中央。
20日,刘少奇代中共中央起草复电给东北局,决定改变自10月以来拒阻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方针,并照顾苏联外交,同意我方迅速退出大城市及铁路线以外。随电明确提出下一步工作方针是从“大城市退出后,我们在东北与国民党的斗争,除开竭力巩固一切可能的战略要点外,主要当决定于东北人民的动向及我党我军与东北人民的密切联系。因此,你们在一切行动中,必须注意政策,给东北各阶层人民以好的影响。从城市退出应保持良好的纪律,除开我们所需要的物资机器可以撤走外,其他一切工厂、机器、建筑均不要破坏,这些工厂在将来若干年后,仍将归于我有,不怕暂时让给别人。铁路除开军事上有必要者外,亦不要破坏”。当前,“你们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的工作。应在洮南、赤峰去建立后方,作长久打算。在业已建立秩序的地方,发动群众控诉汉奸及减租运动。国民党将不能满足东北人民的要求,只要我能争取广大农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靠着人民,我们就能争取胜利。”⑾这份重要文电内容,实际已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让开主要交通线及大中城市,广占次要交通线及中小城市的新精神。22日,刘少奇又电告在重庆的周恩来有关东北情况,说明中央已电示东北局服从苏方的决定,速从城市及铁路线退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28日,中共中央就此问题电示东北局并林彪等人进一步指出:“苏联由于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给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但应力争我在东北之一定地位。长春路沿线及东北各大城市我应力求插足之外,东满、南满、北满、西满之广大乡村及中小城市与次要铁路,我应力求控制。目前你们应以控制长春路以外之中小城市、次要铁路及广大乡村为工作重心”,“有重心的建立根据地,作长期打算”。特别强调东北我军不可轻易放弃大城市,在大城市附近建立第一道军事防线。为此要求林彪在北宁路附近、罗荣桓和肖华在东满均各须组织一支野战军,作为机动突击力量。中共中央最后明确:上项具体部署,由东北局及林彪决定电告。⑿上述几电内容,集中表明了中共中央对东北工作重心转移的果断决策,并高度概括出这一重大战略方针调整的核心任务,在东北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
11月26日,东北局根据中央数电指示精神,发出《关于撤退大城市工作的指示》。29日,东北局再次向各级党委、各兵团首长发出新的指示,指明:“目前我党已无独占东北之可能,必须改变计划。”“在过去的情况下,我们把主力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南满及长春沿线各大城市及其附近,是正确的。现在由于情况变化,必须把中心放在南满、北满、东满、西满,即放在沈阳至哈尔滨一线之长春路两侧的广大地区中,以中小城市及次要铁路线为中心,背靠着苏联、朝鲜、外蒙、热河,创造强大的根据地,面向长春路,在长春路及沈阳附近,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以便在苏军撤退时与国民党争夺这些大城市。”“这里必须注意,现在我们从长春沿线之大城市中撤退,并不是连中小城市及次要铁路线也退出,尤其不是连一切平原都退出,直退山沟乡村中去。主要建立以次要城市及次要铁路为中心的,包括大平原与山岳地带在内之强大的根据地。”⒀
对于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新的指示精神与工作部署,各战略区负责人纷纷表明态度,并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建议。11月26日至28日,北满分局主要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在哈尔滨连续会商,分析形势,总结进入东北后的经验教训,然后由陈云主持起草并以三人名义,于29日、30日分两次发出《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给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的电报。该电认为:“我们必须承认,首先独占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以独占满洲,这种可能性现在是没有的。因此,当前在满洲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不是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这三大城市,而是集中必要的武装力量,在锦州。沈阳前线给国民党部队以可能的打击,争取时间。同时,将其他武装力量及干部,有计划地、主动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满、东满、西满,包括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战略地区,以扫荡反动武装和土匪,肃清汉奸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改造政权,以建立三大城市外围及长春铁路干线两旁的广大的巩固根据地,北满工作的中心,应该放在广大的乡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几个根据地的建立。如以珠河、牡丹江为中心,以佳木斯、依兰为中心,以绥化、北安为中心,以洮南、三肇为中心,以讷河、龙江为中心,建立若干根据地。我们的兵力、干部、资材,必须主动地向那些地区转移,以造成我们前进和后退的阵地。”中共中央在收到29日电报后,即复电表示完全同意。12月9日,中共中央收到电报全文之后,再次复电表示完全同意.
12月初,西满分局负责人李富春、吕正操、张平化联名将《关于形势及我们的任务》电告彭真、罗荣桓、林彪,提议西满工作布置“是以控制从阜新、通辽、双辽、洮南到索伦的铁道,及从长春经洮安到王爷庙的铁道为中心,面向长春铁道、沈阳等中心城市。掌握铁道两边的城市及广大农村,各省有重点地建立西满根据地,确立在西满。热东野战军的后方”⒁。
这些意见,对于统一干部思想认识,实施工作重心转变,均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由彭真主持下的东北局,仔细研究东北现状,认为国民党军似有“继续从锦州向沈阳冒进之势,但亦有可能暂在锦州以及大凌河之线站住脚,等待后续部队增援后再继续前进,沿铁路线长驱直入沈阳等地。估计敌军进入沈阳后先获得空运增援,尔后沿长春路接收各大城市。苏军在未撤退之前,不会允许我同顽军在沿中长路及各大城市近郊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顽军首先同我争夺北宁路与东南满各海口之控制,会继续紧张起来”。而我大部分主力进入东北均落后于顽军一步,且经过长途行军,极其疲劳,未得到足够的休息及取得弹药、服装、给养等补充,新编成之部队未经训练,统一作战指挥机构不健全,各方面通信联络薄弱,后方工作正处开始起步阶段,所以主力部队避免决战,适当集结铁路线侧翼的办法,至今还是有效的。我“应以孤立进入长春路各大城市之顽军与争取我完全能够掌握次要城市及次要交通路为作战目标”,并按此方针决定军事部署。
四、“独占东北”计划的最后放弃
从1945年8月末至9月初,冀热辽军区部队和胶东军区部队海陆进入东北算起,到当年底中共开辟东北局面期间,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对东北形势发展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国民党政府打着“恢复主权”的旗号,日益增兵东北,苏联政府则碍于条约的束缚,外交政策屡有变化,这就使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对东北形势发展的判断也有一个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11月下旬开始,中共方面虽然陆续让出长春路一些大、中城市,但东北局以至党内、军内高级领导干部亦曾考虑过在有利条件下,集兵歼敌,重新夺回这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
12月5日,彭真、罗荣桓根据国民党军在苏军撤退前空运沈阳、长春兵力有限,而我调入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已大体到位的情况,致电林彪、陈云等并报中共中央,提出争夺沈阳、长春的意见⒂。
7日,中共中央复电东此局并林彪、程子华,否定了争夺沈、长之计划,指出:由于目前国际条件不够以及我在东北还有各种缺点,“我企图独占东北,特别是独占东北一切大城市,已经是肯定的不可能。因为苏联为了照顾与美国的关系,不能完全拒绝蒋军进入东北和接收大城市,我亦不能阻止蒋军进入东北。即使在苏军撤退后,我们消灭了进入东北之蒋军,占了东北大城市,美军还可能进入东北。”因此,中共中央提出新的工作方针是:“我们目前不应以争夺沈阳、长春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而应以控制长春路两侧地区建立根据地,利用冬季整训十五万野战军,建立二十万地方武装,以准备明年春天的大决战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但我们必须利用东北一切对我有利的条件“迅速准备”以便明春能够进行胜利的决战。”⒃
12月28日,毛**为中共中央起草并给东北局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这种根据地,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要求东北局迅速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区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把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和民兵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⒄这份重要指示,既科学地预见到东北斗争的长期艰苦性,又明确了争夺东北的工作方针和军事布置,对日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产生深远影响。东北局依照中央指示精神,于31日重新做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提出:“现在我之主要力量(干部、兵力),应使用于创造长春路两侧及北宁路北侧之根据地,背靠朝鲜、苏联、外蒙、热河创造大块的巩固根据地。”到当年底,由于情况变化,全部控制东北的各种有利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共遂最后放弃了“独占东北”的计划布置,逐步改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新方针,以及“要力争在东北之一定地位和优势,力争地方性的民主联合政府之实现”的基本战略。
综上所述,中共“独占东北”的战略思想及其实施,对指导东北工作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情势发生严重变化,这种暂时的有利局面很快消失,中共又及时改变战略,调整部署,重新制定出更加符合东北实际状况的斗争方针,从而为迎接东北复杂困难局势的到来,辽沈战役的进行,夺取全国胜利,作了必要的准备。
注释:
①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第152、37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②1945年9月23日,彭真致中共中央电。
③194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致聂荣臻、肖克、彭真、陈云电。
④1945年10月20日,东北局致中共中央电。
⑤1945年11月2日,毛**致彭真电。
⑥1945年10月13日,东北局致中共中央军委电。
⑦1945年10月16日,毛**致彭真电。
⑧194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电。
⑨《彭真文选》,第63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⑾《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73——374页.
⑿194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并告林彪、黄克诚、肖华电。
⒀1945年11月29日,东北局致各级党委,各兵团首长并报中共中央电。
⒁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史工委编:《中共西满分局资料汇编》,1985年12月内部版,第20页.
⒂1945年12月5日,彭真、罗荣桓、致林彪、陈云、高岗、吕正操、李富春并报中共中央电
⒃1945年12月13日20时30分,林彪致东北局并报中共中央电。
⒄《毛**选集》第4卷第117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
附件(225.3KB) “独占东北”方针的提出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转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