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oJiXue 讨论区 】
发信人: gm123 (文科生^惟尊艾老师), 信区: GuoJiXue
标 题: [合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Jan 16 23:14:53 2021), 站内
☆─────────────────────────────────────☆
hotpear (灼灼其华—永不凋零) 于 (Sun Jan 3 11:49:25 2021) 提到:
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3756.html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6.7 作者:牛建立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很快取得显著成效。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政府停止供应成套技术设备,中国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引进的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经济调整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与西方国家建交创造了一定条件,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开始改善。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技术,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引进的项目,推动了经济调整和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这是继50年代引进苏联156项成套技术设备之后新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对外引进技术设备、扩大经济交流,是第一次面向西方国家的引进,对中国确立新的对外经济战略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间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思想闪光点,为70年代初期的对外引进,乃至后来的对外开放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的形成起到了借鉴作用,也为与西方国家建交创造了一定条件。学术界对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50年代初期的156项技术设备引进、70年代初期的“四三方案”和1978年的技术设备引进研究较多,但对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技术鲜有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以请教于方家。
一、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要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从其他国家引进科学技术是发展的捷径之一。50年代中国从苏联成功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促进了科技快速发展,但到60年代初期,苏联停止对中国援助。而这时中国遇到严重经济困难,需要引进技术设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中国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
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发展战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新中国早期的发展目标是解决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而科学技术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发端于18世纪工业革命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到20世纪50年代达到高潮,发达国家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相继而起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对新科技革命及其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有深刻认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拥有先进科技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使中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国家建设百废待举、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立即着手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毛泽东多次号召要“在技术上兴起一个革命”。当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候,毛泽东又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团结起来“向自然开战”“向现代科学进军”,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更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不久,他又指出:“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作很大的努力。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一个科学委员会了。”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毛泽东深刻洞见到50年代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科学技术在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的作用,他说:“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周恩来也对战后世界科技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提出中国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1956年1月,他代表中共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前夕,它的意义远远超过蒸汽和电的出现而产生的工业革命。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为此,他提出在科学上“必须急起直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后来他又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基于上述对科学技术的深刻认识和判断,1956年2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由周恩来亲自领导,李富春、陈毅、聂荣臻主持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周恩来对规划的总方针和要求作出明确指示:“在制定这个远景计划的时候,必须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十二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在深入研究讨论中共中央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经过中国科学院、各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国防部门和700多位各方面科学技术专家半年多的努力,编制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实施。这是中国科技发展赶超战略,充分体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指导下,该远景规划提出13个方面、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并确定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无线电电子学的新技术、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结合中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等,对某些特别重要但却很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科,采取紧急措施,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和远距离操纵技术,加上当时没有公开的发展原子弹和导弹研究的两项绝密任务,共六项紧急措施,构成中国发展尖端科技的关键性措施。同时成立了由聂荣臻副总理兼任主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统一领导全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到1962年,《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的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有50项基本达到了1962年的目标,5项没有完成,2项延缓。在这7年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对科学技术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国际上科学技术也有许多新的发展。为更好适应面临的新形势,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编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十年科学规划》仍然是科技发展赶超战略。为了实现科技发展赶超战略,追赶世界科学的先进水平,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消化、吸收和提高,实现再创新,是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中国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捷径,50年代从苏联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加快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就是成功先例。
苏联停止供应成套技术设备。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对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制与引进外援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我们强调独立自主,但不排斥,相反更加要求我们通过一切可能途径积极地购买和引进先进技术。当然,我们不期望所有需要的新技术都能从外国进口,但凡是能进口的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推广、提高,使我们能够在这些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同时还能够使我们集中主要科学技术力量去解决那些进口所不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技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格局下,遭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封锁,不可能从它们那里获得先进技术。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得到他们的援助。“一五”计划时期开工建设的156项重点骨干工程,就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的成果。中国非常珍惜来自苏联的设备和技术援助,尽管所有的设备和技术都是通过贸易形式取得的,中国却一直称之为“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科学技术。在苏联的援助下,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但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两党之间就开始有了分歧,后来逐渐扩大到两国关系,最后中苏同盟破裂。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全部在华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使中国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中途停顿,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设项目被迫停工,一些正在试验的厂矿不能按期投产。受其影响,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的供应。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把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来源地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其实,早在1953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批评了“技术一边倒”的错误口号。50年代中期又提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因此,1960年7月,当聂荣臻向中共中央提出在苏联中止技术援助后的应对措施时,周恩来批示:“凡可购买的重要技术资料,应从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买到,买不到的,应另行设法搞到。”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严重自然灾害,6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尤其是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据后来统计,1960年粮、棉的产量降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产量甚至比1949年还低。棉纱、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品的产量则下降了28%至60%。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如布、肥皂等因为紧缺而凭票供应。加上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供应造成的影响,使中国“大跃进”后本已严重困难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七八月份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指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条。会议形成《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确定认真清理劳动力,充实农业第一线,首先是粮食生产战线的方针。1961年初,党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确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尽可能有计划按比例,大力加强农业和轻工业,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周恩来认为:“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还远远谈不上过关。农业过关总要使农业能够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有一定数量的化肥配合土肥来增产,基本上完成水利。”1962年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日本)还准备卖给我们生产维尼纶的世界第一流的设备。而社会主义国家不卖给我们……要利用他们(日本)的技术。列宁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国的技术、美国的技术。我们现在要走这条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尖端不给我们嘛。”毛泽东肯定了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路子,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很重要的。为此,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期间,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任务有三个:“第一,解决农业和吃穿用的科学技术问题;第二,解决尖端科学技术过关问题;第三,加强科研储备,发展理论研究。”为尽快从经济困难中走出来,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加强农业和轻工业,化肥、农机等支农工业和化纤、合成脂肪酸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受到重视。这就需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化工、成套化肥设备,以利于发展农业、轻工业。
60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开始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但西方国家并非铁板一块,为了自身利益,西欧国家和日本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不保持完全一致,尤其是对外贸易方面。1957年5月,英国宣布放宽对华贸易限制,随后参加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大部分西方国家纷纷效仿。1958年9月,美国宣布在战略物资的国际货单方面再作放宽,对中国的所谓“全面禁运”事实上陷于破产。60年代初,中法关系改善,后来毛泽东接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使两国间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我说,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随后,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另外,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客观上需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为过剩的商品和资本寻找出路。而新中国的工业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双方是互有需求的。同时,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力量的增强,在国际市场上信誉的提高,对华贸易问题已成为欧美一些国家资本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些给中国引进西方国家成套技术设备提供了一定条件。以上这些背景因素综合起来,促使中国政府决定在60年代前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
二、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
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是一项新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成立成套设备进口五人小组,由方毅(外办兼计委)、李强(外贸部)、张有萱(科委)、叶林(经委)、柴树藩(计委)组成,方毅为组长,柴树藩为副组长。五人小组的任务是在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的谈判和进口过程中,就各部门提出但外贸部和其他部门所不能解决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问题提出意见,向总理和外贸三人小组作报告,并处理总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为尽快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1962年6月25日,国务院财贸办、国家计委和化工部联合向李先念副总理、李富春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报告,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生产维尼龙和合成氨先进成套设备。报告指出,日本生产维尼龙的方法比较先进,其原料消耗定额比朝鲜低得多,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也可能做到五年以上的延期付款,从发展中国合成纤维的需要和几年之后的外汇支出可能性考虑,可以购买日产30吨、50吨的各一套,作为样板厂,两套需用外汇6400万美元。同时,从意大利进口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给阿尔巴尼亚。毛泽东、周恩来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随后在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中国政府先后与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达13127万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是:(1)日本供应的五项:年产11000吨第一套维尼龙成套设备,年产18000吨第二套维尼龙成套设备,每小时产乙炔1100立方米的干式乙炔设备,气动与电动量仪工厂成套设备;(2)荷兰供应的年产16万吨的尿素工厂;(3)英国供应的三项:年产10万吨合成氨厂,年产5000吨的聚丙烯成套设备,年产28000吨的高压聚乙烯成套设备;(4)法国供应的二项:年产7500吨的丁醇、辛醇成套设备,磁带地震仪勘探设备;(5)意大利供应的三项: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阿尔巴尼亚),年产5万吨合成氨所需要的重油气化装置,年处理10万吨原料油的铂重整联合装置;(6)联邦德国供应的年产36000吨乙烯、22000丙烯石油裂解及烃烯分离装置设备。
上述成套设备中,有10项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所需的,其余项目同发展中国机械、石油工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这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点。而且,这些设备和技术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购买条件和价格上一般也比较合理,如:(1)在支付条件方面,有9项成套设备订货是延期付款,一般在签订合同后先预付合同总金额的10%,在交付设计和设备时再付15%,其余75%的货款在交货以后分五年付清。这对当时外汇紧缺的中国是一个优惠的条件。(2)合同规定的交货也比较集中,一般从第一批交货开始到交完,相隔只有半年时间,最多不过一年,而且卖方还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内使工厂正常投入生产的义务。(3)合同中都明确卖方必须保证产品数量、质量和消耗定额三大指标,否则卖方应向买方支付一定比例的罚款。此外,大部分合同都规定中方有权派人到卖方工厂参加设备验收,这对中国摸清国外的技术是有好处的。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更加注重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和与之配套的工业技术,以及国民经济中缺门短线的新技术。1963年,在《1956-1967年十二年远景规划》基础上修改编制的《1963-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一改50年代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做法,本着“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提出:“集中力量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的、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在任务的安排上,着重打基础,抓两头。抓两头就是一头抓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一头抓配合国防尖端的科学技术。打基础就是要迅速提高工业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要迅速提高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有关学科的水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引进技术设备的另一个重点是,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精密仪器仪表和电子工业设备。1963年11月,国家计委、科委联合向中央提出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精密仪器仪表的报告。报告指出,1958年以来,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开始有了发展,已经掌握的有800多种,但多属于中低级精度的产品,高精度的刚刚开始试制。据各方面提出的近几年需要的12大类通用仪器仪表,大约3500种至4000种。除了加速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速度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进口一批高级、精密仪器仪表。
上述报告提出,在1964年至1967年内从西方国家进口仪器仪表共需外汇10795万美元。因为高级精密仪器仪表不是年度订货可以订到的,必须有一个几年的较长期的安排和洽谈时间,为此,研究选择了一批大型的、精密的仪器仪表,约6000多台,约需3380万美元,先提出长期预订货方式,1963年开始洽购。其余仪器仪表则视外汇情况在年度进口计划中安排解决。这次要订购的6000多台仪器仪表,包括无线电测量仪器2100台、射线仪器250台、光学仪器1000台、机械量仪300多台、热工仪器450台、电工仪器仪表约350台、分析仪器350多台、气象仪器40台、计时仪器110多台、材料试验机250多台、实验室设备1100多台、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36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开始洽谈和进口。
1963年9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引进冶金、机械、电子工业设备和新技术的66个项目,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向国外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和相机询价,此后总理又陆续批准了7个项目。1964年,中央各部门先后提出170多个进口设备的项目,500多个购买技术资料的项目,国家计委结合工业、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委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于9月对个别项目作了调整,最后提出:成套设备项目63项,单项设备项目50项和购买技术资料项目70项,共183项,作为1964年至1965年向国外询价和相机签订合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共需外汇3.3亿美元。
这批项目涉及领域,除了石油化工以外,扩大到轻工业、重工业、交通、农业各个行业,重点则逐渐转到冶金、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新技术的进口。进口的国家,除了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之外,增加了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共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批项目主要包括:在冶金工业方面,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型炼钢电炉、特殊钢厂的关键设备、冷轧带钢、冷轧矽钢片、合金钢挤压机、大口径钢管扩管机、硅的冶炼及提纯、稀有金属的冶炼及加工、法国的电解铝、瑞典的铁矿开采和铜矿开采等先进的设备工艺,金额约1.1亿美元。在机械、仪器仪表工业方面,进口生产仪器仪表材料和元件、液压机械、精密测试仪器、精密轴承、重型汽车、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燃气轮发电机、真空设备、大型空气分离机等的设备和工艺,金额5100多万美元。在电子工业方面,进口制造硅、锗半导体器件,以及为制造远程雷达、导弹、飞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控制设备所需的各种新型电子器材和元件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石油工业方面,进口新型深井钻机、新型测井仪和地震仪,一种新型炼油方法(加氢异构裂解),制造一些新型油品的添加剂、溶剂、催化剂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化学、轻工、纺织和非金属材料工业方面,进口生产尿素、高能燃料、化学纤维浆粕等的设备和工艺,以及一些轻工、纺织工业的样机和小型样板厂,金额约6000万美元。在国防工业方面,引进直升机金属机翼的设备和制造技术、制造导弹精密部件的防尘厂房、装甲车辆发动机的制造设备和工艺,以及胶质炸药原料的喷射法硝化甘油设备。
三、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项目的落实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196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先后同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为1.3127亿多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支付利息94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离取得乙烯和丙烯(这两种气体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主要原料),从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这三种液体是许多有机化学品和梯恩梯炸药的原料),制造新品种的化学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维尼龙等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这15项成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主要的新技术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以利于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合同规定,上述已经订妥的15项成套设备于1964年至1966年交齐,1965年至1967年底陆续建成和投入生产。
1964年还洽谈了12个成套设备项目,即丙烯腈设备,聚丙烯腈纤维厂,硝酸磷肥设备,五千米深井钻机,第一套顶吹氧气转炉,大型电炉,铜矿井下采矿设备,电解铝厂,锗半导体器件厂,精密线绕电阻及电位器制造设备,实心电阻、实心电位器制造设备和加气混凝土设备。这12个项目在1964年底或1965年初签订合同,成功引进。
1965年从西方国家引进、签订合同的成套设备项目有50项,即一、二、三甲胺设备,第二套全循环法尿素设备,钢丝轮胎设备,氰化钠设备,电热法磷酸设备,预水解硫酸盐法制人造纤维浆粕设备(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棉纺厂,加氢异构裂解联合装置,羰基合成装置,聚异丁烯装置,微球型硅酸铝催化剂制造装置,新型矿场地球物理测井仪,特殊钢厂(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大口径无缝钢管扩管车间,合金钢挤压机成套设备,1200毫米20辊冷轧带钢机成套设备,硅半导体材料厂,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宝石加工厂,玻璃电极厂,弹性元件制造厂,金属膜应变仪电阻片厂,滤光片厂,微型电机厂,聚酯薄膜连续化生产工厂,热弹性胶的制造和应用技术专利及设备,精密金属材料厂,精密轴承生产线,机床数字程序控制技术和设备,车轮生产线设备,高级磨料和磨具制造技术专利和关键设备,重型汽车技术资料及关键设备,液压元件制造厂,分配式高压油泵厂,拖拉机液压升降装置技术资料和部分精密量具,高速柴油机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功率内燃机液力传动装置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型电子计算机,大功率多腔速调管制造技术和设备,金属陶瓷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光电管及光电池厂,硅半导体器件厂,大功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玻璃布表面处理成套设备,玻璃棉制品成套设备,石棉选矿设备,聚酯树脂车间,连续磨光玻璃成套设备,第二套顶吹氧气转炉,合成纤维设备。
从1963年6月中国同日本签订第一个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开始,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9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共84项。④受资料限制和篇幅限制,这84项中的部分项目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http://www.globalview.cn/d/file/image/201609/1474964438221345.jpg
四、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重要意义
60年代初期的成套技术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通过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许多有益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填补了中国科技空白,缩短了科研周期,增强了工业设计能力,完善了生产工艺等。为密切配合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研究和试验,研制了品种众多、规格特殊、技术条件严格的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大型设备等,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高速照相机、氨分子钟、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等,设计建造了像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重型机械厂等成套设备。在一些重大的高科技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令世界叹为观止的重大成就,而且带动核电、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同时,也学习和吸收国外某些先进的理论、观念及普遍适用的法规和科学管理方法,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通过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的引进,也促进了中国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提高了生产率,解决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不少难题,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64年5月,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当汇报到国家技术政策时,他说:“技术政策很要紧。”当汇报到要逐年减少粮食进口,增加新技术进口时,他说:“很好,必须从明年起就这样做。”周恩来也指出,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63年1月,他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此后十几年,他反复强调和阐述这一思想,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懈努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的岁月,他仍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建设,并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机会保护科技工作少受干扰,保护一大批科技英才,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尖端科技(如氢弹、卫星的研制)非但没有中断,而且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理论先导。
2.成套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6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经历“大跃进”,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其中最大问题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这次引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相当多的项目是用于解决吃、穿问题的生产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重点十分突出。成套合成氨和尿素项目,建成投产后,促进农业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农业科学资料表明,施用1公斤尿素,至少可增产稻谷4公斤,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在穿的方面,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对解决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引进这些设备和技术,使中国的化学工业技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了一个大的发展,石油工业在勘探技术和油品品种方面赶上世界水平,同时在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特别是仪器仪表工业、电子工业方面解决了一批中国长期摸索、或者曾向苏联提出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填补了中国工业生产的空白,壮大了工业生产的实力。如196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大提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引进尖端技术及重点国防工程配套用仪器2100台,对中国在60年代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和70年卫星上天,无疑有重要作用。
3.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技术、管理和外事人才,积累了经验,为7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以后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定条件
通过5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企业管理上。尽管苏联、东欧国家把当时自己比较好的技术给了我们,但这些技术大多是40年代的。而通过60年代初期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的引进,我们真正从西方发达国家学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特别是怎样引进软件、怎样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等,都有益于7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乃至后来的对外开放。后来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的很多骨干人才,不少是参与60年代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的人员,如这次引进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五人小组组长方毅、副组长柴树藩,成为70年代初期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要成员,参与重大成套设备引进的谈判。
4.这次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引进,为70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环境下,受美国敌视新中国的影响,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大多数没有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时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各国进行贸易时,都必须密切配合我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必须紧密配合对外政治斗争。”通过60年代初期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新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有了更多经济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联系,为70年代初期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随着中日民间经贸关系的发展,1962年9月,周恩来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一行,双方确认以积累渐进方式实现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1964年4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南汉宸在访问日本期间,对积累方式的存在目标作了明确解释:“积累方式的目标就是恢复邦交。”1964年7月和1965年1月,中日双方分别在东京和北京设立了半官方性质的“廖承志办事处”和“高崎办事处”。正是有了经贸关系的积累,到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综上所述,60年代前期,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和苏联中断对中国的援助,中共中央做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决策。这是新中国尝试突破意识形态束缚,第一次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科技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引进和落实这些成套技术设备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另外,在引进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勘查勘测、综合配套、反复比较等研究工作,最后选择最佳落实方案,为项目的投产奠定了基础。利用这些引进设备,加上国内生产设备改造,中国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虽然引进和建设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点,但这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进了中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使中国较早地从苏联、东欧国家转向西方发达国家,为后来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乃至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有 2 位用户评价了这篇文章:
[ ] changge: 嘘!运轮独会说你自力更生为什么还要引进西方技术?
[ ] solanova: 应该发现代史版。发到这,和国计学大虱熊文水平差太远,自取其辱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16:42:46 2021) 提到:
这篇文章打脸kunseng啊
kunseng|2021-01-02 17:45:18|
回复|发信|转寄
欧美不卖啊,从社会主义阵营进口又不好用,中国本来就缺能源。
我记得那个时候哪怕一个吸水泵,欧美国家都不卖给中国,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两弹一星是怎么研发出来的,靠自己就是纯扯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学森他们再厉害也不可能单独整个产业链出来。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说,进口小麦不是脑子有问题吗,进口化肥设备哪怕是进口化肥都比进口小麦强。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3756.html: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6.7 作者:牛建立
:
: ...................
☆─────────────────────────────────────☆
changge (好男人就是我,我是昌哥) 于 (Sun Jan 3 17:40:33 2021) 提到:
运轮独会说:你口口声声自力更生,还要引进苏联西方的技术?这下没有合法性了吧!
☆─────────────────────────────────────☆
happyalvin (alvin) 于 (Sun Jan 3 18:07:30 2021) 提到:
都是比较落后要被淘汰的设备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19:30:05 2021) 提到:
是啊
那个kunsend还说西方不买,太扯了
【 在 cha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运轮独会说:你口口声声自力更生,还要引进苏联西方的技术?这下没有合法性了吧!
☆─────────────────────────────────────☆
changge (好男人就是我,我是昌哥) 于 (Sun Jan 3 19:36:18 2021) 提到:
【 在 happyalv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比较落后要被淘汰的设备
你跟陈云,周恩来比做生意的智商,我觉得你太高看自己了。。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0:33:01 2021) 提到:
没什么问题啊,西方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公开不卖,不等于私下里不能卖。
我一直说,日本对于中国的帮助是最大的,很多人还不信,虽然是各取所需,但是帮助就是帮助,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好处我们是切切实实享受到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篇文章打脸kunseng啊
:
: kunseng|2021-01-02 17:45:18|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0:34:38 2021) 提到:
就是不卖啊,现在美国依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但是私底下,我们还是能进口到,比如航空母舰。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
: 那个kunsend还说西方不买,太扯了
: 【 在 cha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20:34:48 2021) 提到:
脸被打的疼不?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什么问题啊,西方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公开不卖,不等于私下里不能卖。
: 我一直说,日本对于中国的帮助是最大的,很多人还不信,虽然是各取所需,但是帮助就是帮助,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好处我们是切切实实享受到了。
: :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20:35:20 2021) 提到:
脸被打的疼不?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不卖啊,现在美国依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但是私底下,我们还是能进口到,比如航空母舰。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0:37:06 2021) 提到:
囧,这就是不卖啊,有什么打脸的…
都是私底下交易的,北约不卖,不等于其成员国不卖,否则我们搞什么两弹一星。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脸被打的疼不?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没什么问题啊,西方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公开不卖,不等于私下里不能卖。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20:41:30 2021) 提到:
打脸疼不疼?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196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先后同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为1.3127亿多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支付利息94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离取得乙烯和丙烯(这两种气体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主要原料),从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这三种液体是许多有机化学品和梯恩梯炸药的原料),制造新品种的化学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维尼龙等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这15项成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主要的新技术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以利于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合同规定,上述已经订妥的15项成套设备于1964年至1966年交齐,1965年至1967年底陆续建成和投入生产。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囧,这就是不卖啊,有什么打脸的…
: 都是私底下交易的,北约不卖,不等于其成员国不卖,否则我们搞什么两弹一星。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1:01:03 2021) 提到:
对啊,有什么问题?我发现你这逻辑很奇怪,西方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现在联合国还对朝鲜进行制裁呢,他还不是照样把核武器给搞起来了。
伊朗也被实行制裁,欧式美式武器依然不少。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打脸疼不疼?
:
: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196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先后同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为1.3127亿多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支付利息94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离取得乙烯和丙烯(这两种气体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主要原料),从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这三种液体是许多有机化学品和梯恩梯炸药的原料),制造新品种的化学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维尼龙等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这15项成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主要的新技术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以利于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合同规定,上述已经订妥的15项成套设备于1964年至1966年交齐,1965年至1967年底陆续建成和投入生产。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1:04:10 2021) 提到:
如果西方不禁运,我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脸被打的疼不?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没什么问题啊,西方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公开不卖,不等于私下里不能卖。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happyalvin (alvin) 于 (Sun Jan 3 21:48:55 2021) 提到:
陈云,周恩来智商高 但是当时国外对中国有技术封锁 就像现在一样 有过之而无不及
【 在 cha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跟陈云,周恩来比做生意的智商,我觉得你太高看自己了。。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1:55:23 2021) 提到:
文章收藏了,不过有没有研究当年出口创汇的文章?个人觉得,8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胀,一方面是因为对农村减税,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出口创汇模式有关,或者说进出口贸易有关。
就算当时用外汇买小汽车,用外汇送人才出国,但也砍掉了很多科研项目,不至于出现通胀的情况。
没研究过,但是我猜,80年代之前出口创汇主要还是农产品为主,应该是茶叶,大米,糖,棉花什么。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3756.html:
: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6.7 作者:牛建立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22:03:36 2021) 提到:
文中写了,欧洲日本卖,而且中国买到了
打脸疼不?
主题:R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加拿大粮食贸易及美国的干涉
kunseng|2021-01-02 17:45:18|
回复|发信|转寄
欧美不卖啊,从社会主义阵营进口又不好用,中国本来就缺能源。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啊,有什么问题?我发现你这逻辑很奇怪,西方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现在联合国还对朝鲜进行制裁呢,他还不是照样把核武器给搞起来了。
: 伊朗也被实行制裁,欧式美式武器依然不少。
:
: ...................
☆─────────────────────────────────────☆
changge (好男人就是我,我是昌哥) 于 (Sun Jan 3 22:04:56 2021) 提到:
【 在 happyalv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陈云,周恩来智商高 但是当时国外对中国有技术封锁 就像现在一样 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对历史真无知。。。算了,这个要写长文的。我懒得写。
原外经贸部分出来的央企:中钢、中化、中粮、五矿、中成等都有自己
的企业史料,你把49-80年这些年外经贸部的进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史读一下就知道了。
可怜你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2:13:04 2021) 提到:
我发现你真的脑子不好,私底下的买卖,而且那也是60年代中后期的事了。
都跟你说的很清楚了,北约是禁止的,但是美国也管不了所有人,中法60年代还建交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中写了,欧洲日本卖,而且中国买到了
:
: 打脸疼不?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Marquess (Charles Watson-Wentworth) 于 (Sun Jan 3 22:13:38 2021) 提到:
瞎猜是不对的,
有个广交会,从斯里兰卡引进了橡胶,大面积种植,专门卖给苏联人。
初级的矿产也卖过很多,老蒋留下的轻工业底子,纺织品也卖掉不少。
一年赚几亿的外汇。
1962年进口粮食用掉将近1亿的外汇,
陈云传里都有提到过,
后来大庆能出口原油以后,情况就好了不少。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究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an 3 21:55:23 2021), 站内
:
: 文章收藏了,不过有没有研究当年出口创汇的文章?个人觉得,8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胀
: ,一方面是因为对农村减税,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出口创汇模式有关,或者说进出口贸
: 易有关。
:
:
: 就算当时用外汇买小汽车,用外汇送人才出国,但也砍掉了很多科研项目,不至于出现
: 通胀的情况。
:
: 没研究过,但是我猜,80年代之前出口创汇主要还是农产品为主,应该是茶叶,大米,
: 糖,棉花什么。
:
:
: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
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3756.html: :
: :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6.7 作者:牛建立
: :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
:
: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223.104.244.*]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22:16:25 2021) 提到:
1962年开始,成了中后期了?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发现你真的脑子不好,私底下的买卖,而且那也是60年代中后期的事了。
: 都跟你说的很清楚了,北约是禁止的,但是美国也管不了所有人,中法60年代还建交了。
: :
: ...................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2:22:04 2021) 提到:
开始接触,私底下进口的,我说的是50年代末,说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发。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1962年开始,成了中后期了?
:
: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2:28:43 2021) 提到:
种在哪?进出口的种类肯定不少,但是量才是关键。
因为80年代的问题,我还有点看不懂,当时毕竟是计划经济为主,就算286瞎折腾,也不至于爆发严重通胀(更准确一些),我还是觉得问题出在出口创汇的模式上,对农村减负,造成创汇受影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价格双轨制,为了创汇,出卖国家利益,进而导致货币量大增,造成价值和货币的不对等,引发严重通胀。
【 在 Marq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瞎猜是不对的,
: 有个广交会,从斯里兰卡引进了橡胶,大面积种植,专门卖给苏联人。
: 初级的矿产也卖过很多,老蒋留下的轻工业底子,纺织品也卖掉不少。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Sun Jan 3 22:29:04 2021) 提到:
1962年,怎么成了60年代中后期?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开始接触,私底下进口的,我说的是50年代末,说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发。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Marquess (Charles Watson-Wentworth) 于 (Sun Jan 3 23:03:01 2021) 提到:
286没有瞎折腾,但是默罕默德.胡.赛义德.妖邦还有老赵两个是胡闹了好几回。
论通胀,1988年那一次是致命性的通胀。
整个80年代我国一直是原油净出口国,换了很多外汇回来。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种在哪?进出口的种类肯定不少,但是量才是关键。
: 因为80年代的问题,我还有点看不懂,当时毕竟是计划经济为主,就算286瞎折腾,也不至于爆发严重通胀(更准确一些),我还是觉得问题出在出口创汇的模式上,对农村减负,造成创汇受影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价格双轨制,为了创汇,出卖国家利益,进而导致货币量大增,造成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
☆─────────────────────────────────────☆
kunseng (kunseng) 于 (Sun Jan 3 23:46:10 2021) 提到:
就是瞎折腾,砍科研经费,买小汽车,允许价格双轨制的也是他,还有后来的价格闯关等等
【 在 Marq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286没有瞎折腾,但是默罕默德.胡.赛义德.妖邦还有老赵两个是胡闹了好几回。
: 论通胀,1988年那一次是致命性的通胀。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Mon Jan 4 09:06:19 2021) 提到:
80年代不顾现实改善民生
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瞎折腾,砍科研经费,买小汽车,允许价格双轨制的也是他,还有后来的价格闯关等等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Braun (Wernher von Braun) 于 (Mon Jan 4 10:05:25 2021) 提到:
你不觉得这个话是给你自己掉价么?
80年代当然有改善民生,当然有经济危机,
但是这两件事难道不是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结果么?
【 在 Simu1ink (亖亩林垦)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究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4 09:06:19 2021), 站内
:
: 80年代不顾现实改善民生
: 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
: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就是瞎折腾,砍科研经费,买小汽车,允许价格双轨制的也是他,还有后来的价格闯
: 关等等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
: --
: 爱它,就阉了它!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20.13.*]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Mon Jan 4 10:28:54 2021) 提到:
请看看温铁军的八次危机
人家分析的很透彻
【 在 Braun (Wernher von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不觉得这个话是给你自己掉价么?
80年代当然有改善民生,当然有经济危机,
但是这两件事难道不是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结果么?
【 在 Simu1ink (亖亩林垦)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究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4 09:06:19 2021), 站内
:
: 80年代不顾现实改善民生
: 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
: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就是瞎折腾,砍科研经费,买小汽车,允许价格双轨制的也是他,还有后来的价格闯
: 关等等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
: --
: 爱它,就阉了它!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20.13.*]
☆─────────────────────────────────────☆
Braun (Wernher von Braun) 于 (Mon Jan 4 11:52:41 2021) 提到:
他那种落后的农民思想,能理解现代社会?
【 在 Simu1ink (亖亩林垦)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究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4 10:28:54 2021), 站内
:
: 请看看温铁军的八次危机
: 人家分析的很透彻
:
: 【 在 Braun (Wernher von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不觉得这个话是给你自己掉价么?
: 80年代当然有改善民生,当然有经济危机,
: 但是这两件事难道不是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结果么?
:
:
:
: 【 在 Simu1ink (亖亩林垦) 的大作中提到: 】
: : 标 题: R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究
: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4 09:06:19 2021), 站内
: :
: : 80年代不顾现实改善民生
: : 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 :
: :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就是瞎折腾,砍科研经费,买小汽车,允许价格双轨制的也是他,还有后来的价格闯
: : 关等等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
: :
: : --
: : 爱它,就阉了它!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20.13.*]
:
:
: --
:
:
:
: --
: 爱它,就阉了它!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20.13.*]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Mon Jan 4 12:47:14 2021) 提到:
80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确实提高很快。感谢!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80年代不顾现实改善民生
: 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Mon Jan 4 12:47:48 2021) 提到:
看看代价
砍了很多项目
中学生数量急剧萎缩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80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确实提高很快。感谢!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80年代不顾现实改善民生
: 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Mon Jan 4 12:51:22 2021) 提到:
80年代后文盲很少了,不像kunsend父母那一辈,很多人识字没几个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代价
: 砍了很多项目
: 中学生数量急剧萎缩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Mon Jan 4 12:52:24 2021) 提到:
因为wg期间大力扫盲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80年代后文盲很少了,不像kunsend父母那一辈,很多人识字没几个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代价
: 砍了很多项目
: 中学生数量急剧萎缩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Mon Jan 4 12:55:47 2021) 提到:
kunseng父母就是wg时候受教育的,识字没几个
wg大学教育也基本废了。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wg期间大力扫盲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
: 80年代后文盲很少了,不像kunsend父母那一辈,很多人识字没几个
: --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Mon Jan 4 12:56:46 2021) 提到:
现在也有受了教育不识字的
不要拿个例说事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kunseng父母就是wg时候受教育的,识字没几个
wg大学教育也基本废了。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wg期间大力扫盲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
: 80年代后文盲很少了,不像kunsend父母那一辈,很多人识字没几个
: --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Mon Jan 4 12:59:30 2021) 提到:
我爸60年代家里穷,上不了初中
我们兄弟几个80年代都能上学,还是农村去城里借读。
老百姓富裕是最大的仁政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也有受了教育不识字的
: 不要拿个例说事
: kunseng父母就是wg时候受教育的,识字没几个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Mon Jan 4 13:08:51 2021) 提到:
看看国家统计年鉴吧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爸60年代家里穷,上不了初中
我们兄弟几个80年代都能上学,还是农村去城里借读。
老百姓富裕是最大的仁政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也有受了教育不识字的
: 不要拿个例说事
: kunseng父母就是wg时候受教育的,识字没几个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Mon Jan 4 13:17:04 2021) 提到:
看国家统计年鉴,80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到太快了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国家统计年鉴吧
: 我爸60年代家里穷,上不了初中
: 我们兄弟几个80年代都能上学,还是农村去城里借读。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Mon Jan 4 13:19:17 2021) 提到:
甘肃省增长很快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国家统计年鉴吧
: 我爸60年代家里穷,上不了初中
: 我们兄弟几个80年代都能上学,还是农村去城里借读。
: ...................
[upload=1][/upload]
☆─────────────────────────────────────☆
hotpear (灼灼其华—永不凋零) 于 (Mon Jan 4 13:19:32 2021) 提到:
60年代的特点:小学生人数变化不大,中专和高校锐减,普通中学前5年变化不大/下降,后5年增长比较多。
【 在 Simu1ink (亖亩林垦)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国家统计年鉴吧
: 我爸60年代家里穷,上不了初中
: 我们兄弟几个80年代都能上学,还是农村去城里借读。
: ...................
☆─────────────────────────────────────☆
Rayn (Verdinglichung) 于 (Tue Jan 5 12:18:32 2021) 提到:
80年代的经改难道只是胡、赵负责,286不负总责?政改在走到286的反面之前,286也是支持的。五大公司里排在首位的可是瘸子家的,赵的儿子倒彩电倒汽车跟五大公司比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五大公司里的中信光大现在仍是财阀级别的存在。
【 在 Marq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286没有瞎折腾,但是默罕默德.胡.赛义德.妖邦还有老赵两个是胡闹了好几回。
: 论通胀,1988年那一次是致命性的通胀。
: 整个80年代我国一直是原油净出口国,换了很多外汇回来。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19:38:17 2021) 提到:
比70后强多了…
都是学渣,同村70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爸妈至少看得懂文章,会写名字,我爸还写的一手好字,就是不太会写句子,连贯的话都写不明白,我妈就更差一些。
有时间就去招工现场看看吧,总的来说,改开以后,95年以前的农村教育是缺失的,后来考上大学的农村娃也多是因为知青以及知青教育出来的乡村老师,可是这都是大农村出来的,条件差的农村根本没老师,辍学了,不少人连小学都没读过。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kunseng父母就是wg时候受教育的,识字没几个
: wg大学教育也基本废了。
: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19:53:08 2021) 提到:
你的意思是70年代农村中学毕业生质量比知青差太多?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比70后强多了…
: 都是学渣,同村70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爸妈至少看得懂文章,会写名字,我爸还写的一手好字,就是不太会写句子,连贯的话都写不明白,我妈就更差一些。
: 有时间就去招工现场看看吧,总的来说,改开以后,95年以前的农村教育是缺失的,后来考上大学的农村娃也多是因为知青以及知青教育出来的乡村老师,可是这都是大农村出来的,条件差的农村根本没老师,辍学了,不少人连小学都没读过。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0:29:53 2021) 提到:
质量高又不等于会留在农村。
我以前去贵州支教,那个地方的老师就初中毕业,而且都四五十了,没有一个年轻的,普通话都不会说,这批老师基本上都是知青教出来的。
70年代农村中学的毕业生比知青差不是很正常,虽然那个时候城乡差别没有现在大,但是差距也不小,而且会选择上山下乡的基本上也不是学习拔尖的那批人,就跟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一样。
70后辍学率非常高,不过这批人后来做生意发达的不少,那些老板小学学历,员工博士毕业的段子,说的就是70后,他们不是笨,而是286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意思是70年代农村中学毕业生质量比知青差太多?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比70后强多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0:36:59 2021) 提到:
是啊。wg那时候农村太差劲了。还要半路出家的知青教。哪像现在各位乡村教师计划,还有支教,还有优秀中学教师支教,优秀中学定点帮扶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质量高又不等于会留在农村。
: 我以前去贵州支教,那个地方的老师就初中毕业,而且都四五十了,没有一个年轻的,普通话都不会说,这批老师基本上都是知青教出来的。
: 70年代农村中学的毕业生比知青差不是很正常,虽然那个时候城乡差别没有现在大,但是差距也不小,而且会选择上山下乡的基本上也不是学习拔尖的那批人,就跟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一样。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0:46:41 2021) 提到:
刻舟求剑没意义,而且还真不一定。你说的这些偏远农村也享受不到,而且学校都撤掉了,很多十岁不到的小孩就读寄宿学校,我老家一个乡,现在就剩了一所学校,以前一个村就有一个,别扯什么学生少,二十年前就开始撤了,那个时候学生可不少。
而且所谓的帮扶,在我看来就是笑话,我有个认识的亲戚就在做乡村教师,每天都回城里住,就一周值班一天,一门心思的考城里的学校,可能水平比以前的老师高,但是根本没什么责任心,反正就是混日子,也不在意教学质量。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wg那时候农村太差劲了。还要半路出家的知青教。哪像现在各位乡村教师计划,还有支教,还有优秀中学教师支教,优秀中学定点帮扶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质量高又不等于会留在农村。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0:50:15 2021) 提到:
你知道70年代教育有多失败吗?出了这么中学生,居然选个教师都选不出来。
知道当年教育规划有多差了吧。快三十年了,农村教师还没有好的来源,还考不稳定的知青。
我感觉你处处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的诋毁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刻舟求剑没意义,而且还真不一定。你说的这些偏远农村也享受不到,而且学校都撤掉了,很多十岁不到的小孩就读寄宿学校,我老家一个乡,现在就剩了一所学校,以前一个村就有一个,别扯什么学生少,二十年前就开始撤了,那个时候学生可不少。
: 而且所谓的帮扶,在我看来就是笑话,我有个认识的亲戚就在做乡村教师,每天都回城里住,就一周值班一天,一门心思的考城里的学校,可能水平比以前的老师高,但是根本没什么责任心,反正就是混日子,也不在意教学质量。
: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0:57:58 2021) 提到:
有啊,我小学初中老师都是知青教出来的中学毕业生,后来倒是也分了几个大学生过来,但是全跑了。
2010年以前的农村学校,(我老家可是富裕的浙江,其他地方可见更差),农村还是缺老师,靠的还是70年代教出来的乡村老师,他们退休以后,老师一度短缺,后来还返聘了,虽然每年都分大学生过来,但是都留不住。
这几年好一些,因为城里的学校越来越难进了,后来就留下来了,但是还是想回城,每天开车一个多小时回家,老师们也觉得麻烦。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知道70年代教育有多失败吗?出了这么中学生,居然选个教师都选不出来。
: 知道当年教育规划有多差了吧。快三十年了,农村教师还没有好的来源,还考不稳定的知青。
: 我感觉你处处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的诋毁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1:04:29 2021) 提到:
所以说70年代差啊
教师都没有,还要靠知青。从你的说法没知青的的农村教育就是一坨屎。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啊,我小学初中老师都是知青教出来的中学毕业生,后来倒是也分了几个大学生过来,但是全跑了。
: 2010年以前的农村学校,(我老家可是富裕的浙江,其他地方可见更差),农村还是缺老师,靠的还是70年代教出来的乡村老师,他们退休以后,老师一度短缺,后来还返聘了,虽然每年都分大学生过来,但是都留不住。
: 这几年好一些,因为城里的学校越来越难进了,后来就留下来了,但是还是想回城,每天开车一个多小时回家,老师们也觉得麻烦。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1:09:41 2021) 提到:
有什么问题?60年代更差,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些村子都没有一个识字的。
教育是一步一步发展的,而农村的教育,在80年代是倒退的,你觉得这个应该怪谁?
我一直觉得上山下乡是创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就没有8090年代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在唯学历的8090年代,农村娃根本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活干的再好,也不如别人一张文凭。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说70年代差啊
: 教师都没有,还要靠知青。从你的说法没知青的的农村教育就是一坨屎。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1:12:09 2021) 提到:
如果没有上山下乡,现在的农民连进工厂都困难,就跟现在越南遇到的情况一样,教育普及率太低。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什么问题?60年代更差,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些村子都没有一个识字的。
:
: 教育是一步一步发展的,而农村的教育,在80年代是倒退的,你觉得这个应该怪谁?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2:15:56 2021) 提到:
7按你说法,70年代农村教育完全没有规划,就靠知青。实在做的太差了。知青点时间,地点都极不稳定,30年过去了,一点制度性建设也没有。广大农村除个别有知青,教育质量很差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什么问题?60年代更差,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些村子都没有一个识字的。
: 教育是一步一步发展的,而农村的教育,在80年代是倒退的,你觉得这个应该怪谁?
: 我一直觉得上山下乡是创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就没有8090年代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在唯学历的8090年代,农村娃根本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活干的再好,也不如别人一张文凭。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2:43:16 2021) 提到: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只是那个时候老师还是不够,但是上山下乡一搞,填充了教师不足的空白,到了70年代末,中小学入学率达到了顶峰,后来90年代末才恢复到70年代的水平。
知青怎么可能不稳定……那个时候虽然原则上是会优先安排工作,但是名额有限,大部分得在农村呆了很多年,当时上面也希望农村能够留住知青,这也是造成很多知青和农民结合的原因。
前面三十年农村教育一直都在进步,一年比一年好,结果80年代开始断崖式的下跌,越来越差,直到后来的并校潮,师资水平才好了一点,可惜跟城里的教育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7按你说法,70年代农村教育完全没有规划,就靠知青。实在做的太差了。知青点时间,地点都极不稳定,30年过去了,一点制度性建设也没有。广大农村除个别有知青,教育质量很差
: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223.104.244.*]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2:52:28 2021) 提到:
中国只有部分农村有知青,没知青点的地方,农村教育都不要了?70农村农村就这么被国家抛弃?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只是那个时候老师还是不够,但是上山下乡一搞,填充了教师不足的空白,到了70年代末,中小学入学率达到了顶峰,后来90年代末才恢复到70年代的水平。
: 知青怎么可能不稳定……那个时候虽然原则上是会优先安排工作,但是名额有限,大部分得在农村呆了很多年,当时上面也希望农村能够留住知青,这也是造成很多知青和农民结合的原因。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12:47 2021) 提到:
要啊,就是发展慢一些,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生被安排到农村,只是慢一些,所以很多小学毕业的也当上了老师,教小孩识字还是能胜任的。
只是相比于知青,这些老师水平差很多,但是一直都在发展,否则哪来那么高的入学率。
都跟你说了,50年代开始,乡村教育一直都在发展,而且发展很快,只是跨域似的发展发生在70年代,那帮知青比大部分原来的老师强,教学质量提高很快。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只有部分农村有知青,没知青点的地方,农村教育都不要了?70农村农村就这么被国家抛弃?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223.104.244.*]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15:35 2021) 提到:
都到70年代了,还小学毕业去当老师?你这黑70年代没边了。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啊,就是发展慢一些,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生被安排到农村,只是慢一些,所以很多小学毕业的也当上了老师,教小孩识字还是能胜任的。
: 只是相比于知青,这些老师水平差很多,但是一直都在发展,否则哪来那么高的入学率。
: 都跟你说了,50年代开始,乡村教育一直都在发展,而且发展很快,只是跨域似的发展发生在70年代,那帮知青比大部分原来的老师强,教学质量提高很快。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20:10 2021) 提到: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1910/t20191011_266617_wap.html
这是比较好的总结,不过对第四代老师的说法很有问题,因为是我的亲身经历,印象很深刻,当时换老师非常普遍,基本上没有一个新老师能够待满一年的。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只有部分农村有知青,没知青点的地方,农村教育都不要了?70农村农村就这么被国家抛弃?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24:03 2021) 提到:
贵州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没老师没办法,当时很多学校撤校就是因为连小学毕业的都找不到。(小学毕业的肯定有,但是你得能教,得有一定的水平,我爸妈这样的虽然读过几天初中,但是绝对教不了)
有时间可以看看,80年代中小学减少了多少,如果有老师,断不至于连学校都关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到70年代了,还小学毕业去当老师?你这黑70年代没边了。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要啊,就是发展慢一些,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生被安排到农村,只是慢一些,所以很多小学毕业的也当上了老师,教小孩识字还是能胜任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24:04 2021) 提到:
你们浙江没知青点的地方,是不是70年代教育是一坨屎啊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1910/t20191011_266617_wap.html:
: 这是比较好的总结,不过对第四代老师的说法很有问题,因为是我的亲身经历,印象很深刻,当时换老师非常普遍,基本上没有一个新老师能够待满一年的。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27:21 2021) 提到:
你这黑70年代太厉害了。建国30年,连小学毕业的找不到。说好的农村教育发展就这水平?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贵州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没老师没办法,当时很多学校撤校就是因为连小学毕业的都找不到。(小学毕业的肯定有,但是你得能教,得有一定的水平,我爸妈这样的虽然读过几天初中,但是绝对教不了)
: 有时间可以看看,80年代中小学减少了多少,如果有老师,断不至于连学校都关了。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29:28 2021) 提到:
好像都有吧,反正我们村有,人还不少。
知青之前教师也不少,知青才多少人,全靠知青那根本不够,当时有不少是师范毕业的,后来识字班出来的,还有一些成分不好下乡改造的等等,水平高的非常高。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浙江没知青点的地方,是不是70年代教育是一坨屎啊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1910/t20191011_266617_wap.html: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32:49 2021) 提到:
不乐意去啊,改开四十年,别说小学毕业,普通话说得好的,都不乐意去。
2000年以后撤校并校热,情况才好一些,但是小孩子住校造成了很多问题。
有时间多看看支教节目吧,有些地方的农村教育还真不一定比70年代好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黑70年代太厉害了。建国30年,连小学毕业的找不到。说好的农村教育发展就这水平?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贵州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没老师没办法,当时很多学校撤校就是因为连小学毕业的都找不到。(小学毕业的肯定有,但是你得能教,得有一定的水平,我爸妈这样的虽然读过几天初中,但是绝对教不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36:59 2021) 提到:
所以说70年代规划太差了。现在有免费师范生,定向生生制度,保证农村教师质量。
70年代几亿中学生,居然农村找个中学生当老师都找不到,当年太差劲了。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乐意去啊,改开四十年,别说小学毕业,普通话说得好的,都不乐意去。
: 2000年以后撤校并校热,情况才好一些,但是小孩子住校造成了很多问题。
: 有时间多看看支教节目吧,有些地方的农村教育还真不一定比70年代好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37:17 2021) 提到:
就拿我当年支教的地方来说,全校老师,从普通老师到校长,没有一个普通话说得好的,而且一个个都四五十岁了,没有一个是改开以后去的(好像有几个本地的是,但是没有一个是大学大专毕业的)。
那还是撤校合并以后改善了,之前更差。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黑70年代太厉害了。建国30年,连小学毕业的找不到。说好的农村教育发展就这水平?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贵州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没老师没办法,当时很多学校撤校就是因为连小学毕业的都找不到。(小学毕业的肯定有,但是你得能教,得有一定的水平,我爸妈这样的虽然读过几天初中,但是绝对教不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39:49 2021) 提到:
40岁教师,改革开放前去当老师了。这算术不错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拿我当年支教的地方来说,全校老师,从普通老师到校长,没有一个普通话说得好的,而且一个个都四五十岁了,没有一个是改开以后去的(好像有几个本地的是,但是没有一个是大学大专毕业的)。
: 那还是撤校合并以后改善了,之前更差。
: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40:32 2021) 提到:
不乐意去啊,现在贫困农村的教学质量非常差,保证个屁的质量。
现在就是撤校并校,七八岁就开始住校,跟父母聚少离多,才保住了自己的受教育权。
你真的一点都不了解情况。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说70年代规划太差了。现在有免费师范生,定向生生制度,保证农村教师质量。
: 70年代几亿中学生,居然农村找个中学生当老师都找不到,当年太差劲了。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42:36 2021) 提到:
所以说70年代农村质量差啊,连个能教书的中学生都没有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乐意去啊,现在贫困农村的教学质量非常差,保证个屁的质量。
: 现在就是撤校并校,七八岁就开始住校,跟父母聚少离多,才保住了自己的受教育权。
: 你真的一点都不了解情况。
: ...................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44:40 2021) 提到:
我支教的时候又不是现在。
现在他们应该都退休了,学校应该撤不了,我们去的时候方圆十几里已经就剩一个学校了。
回头在抖音上看看,有可能会刷到。
印象很深刻,当时他们都是代课老师,国家正在清退,转正需要考普通话,结果一个都没通过,要求已经非常低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40岁教师,改革开放前去当老师了。这算术不错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就拿我当年支教的地方来说,全校老师,从普通老师到校长,没有一个普通话说得好的,而且一个个都四五十岁了,没有一个是改开以后去的(好像有几个本地的是,但是没有一个是大学大专毕业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Tue Jan 5 23:45:23 2021) 提到:
饭要一口一口吃。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说70年代农村质量差啊,连个能教书的中学生都没有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不乐意去啊,现在贫困农村的教学质量非常差,保证个屁的质量。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Tue Jan 5 23:53:07 2021) 提到:
嗯,都让城里人吃了,把农村抛弃
70年代每年可1000万中学生哦
你看看70年代农村有多惨吧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饭要一口一口吃。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00:00:11 2021) 提到:
我们又不是独裁政府,也引导高学历的人才去农村,后来更是搞了个上山下乡,但是人家不乐意去,你也没办法啊。
现在我们一年几百万大学生,结果偏远山区连个高中生学历的老师都没有。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都让城里人吃了,把农村抛弃
: 70年代每年可1000万中学生哦
: 你看看70年代农村有多惨吧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00:04:16 2021) 提到:
本来就很多农村生源,城市哪有1000万生源。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又不是独裁政府,也引导高学历的人才去农村,后来更是搞了个上山下乡,但是人家不乐意去,你也没办法啊。
: 现在我们一年几百万大学生,结果偏远山区连个高中生学历的老师都没有。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00:10:08 2021) 提到:
对啊,所以大部分农村的老师都是高中以上的学历。
偏远落后的农村本来就没几个学生,辍学率也高,找个能胜任还愿意留下来的老师可不容易,60年代大跃进时期别说小学生,识字就可以了。
这也是我觉得上山下乡非常伟大的原因,农村的教育就是靠知青和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支撑起来的,虽然就算没有上山下乡,农村教育一样会发展起来,但是速度会慢很多,质量也会差很多,更别说改开以后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90年代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农村大学生。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来就很多农村生源,城市哪有1000万生源。
: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00:12:54 2021) 提到:
70年代,偏远山区的中学生,不留本地,去哪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啊,所以大部分农村的老师都是高中以上的学历。
: 偏远落后的农村本来就没几个学生,辍学率也高,找个能胜任还愿意留下来的老师可不容易,60年代大跃进时期别说小学生,识字就可以了。
: 这也是我觉得上山下乡非常伟大的原因,农村的教育就是靠知青和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支撑起来的,虽然就算没有上山下乡,农村教育一样会发展起来,但是速度会慢很多,质量也会差很多,更别说改开以后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90年代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农村大学生。
: ...................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00:29:28 2021) 提到:
哪来那么多中学生,有些偏远山区,60年代以前连学校都没有,60年代建了一些,但是也没好老师,水平大部分也不怎么样,后来有了知青才改善了很多,他们培养的学生成绩好的就留下来当老师,可惜这批人退休了以后就再也没老师了。
感觉你智商不高,都说了建国之前农村识字的都不多,教育怎么可能发展的那么快。
越南发展了那么多年,文盲率依然非常高,中国的扫盲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70年代,偏远山区的中学生,不留本地,去哪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对啊,所以大部分农村的老师都是高中以上的学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223.104.244.*]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Wed Jan 6 08:28:10 2021) 提到:
能组织适龄儿童入学
即使没有老师
聪明点的人也能从书上学点东西
80年代,很多人就没有进学校的机会了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要啊,就是发展慢一些,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生被安排到农村,只是慢一些,所以很多小学毕业的也当上了老师,教小孩识字还是能胜任的。
只是相比于知青,这些老师水平差很多,但是一直都在发展,否则哪来那么高的入学率。
都跟你说了,50年代开始,乡村教育一直都在发展,而且发展很快,只是跨域似的发展发生在70年代,那帮知青比大部分原来的老师强,教学质量提高很快。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只有部分农村有知青,没知青点的地方,农村教育都不要了?70农村农村就这么被国家抛弃?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Wed Jan 6 08:28:24 2021) 提到:
90年代都有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都到70年代了,还小学毕业去当老师?你这黑70年代没边了。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啊,就是发展慢一些,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生被安排到农村,只是慢一些,所以很多小学毕业的也当上了老师,教小孩识字还是能胜任的。
: 只是相比于知青,这些老师水平差很多,但是一直都在发展,否则哪来那么高的入学率。
: 都跟你说了,50年代开始,乡村教育一直都在发展,而且发展很快,只是跨域似的发展发生在70年代,那帮知青比大部分原来的老师强,教学质量提高很快。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Wed Jan 6 08:33:47 2021) 提到:
如果没有教员
那些抱怨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
大部分连抱怨的技能都学不来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哪来那么多中学生,有些偏远山区,60年代以前连学校都没有,60年代建了一些,但是也没好老师,水平大部分也不怎么样,后来有了知青才改善了很多,他们培养的学生成绩好的就留下来当老师,可惜这批人退休了以后就再也没老师了。
感觉你智商不高,都说了建国之前农村识字的都不多,教育怎么可能发展的那么快。
越南发展了那么多年,文盲率依然非常高,中国的扫盲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70年代,偏远山区的中学生,不留本地,去哪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对啊,所以大部分农村的老师都是高中以上的学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08:36:55 2021) 提到:
个别地方可能有吧
你说70年代农村培养了这么多中学生,居然还让小学生来当教师。你说那个年代荒唐不?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都有
: 都到70年代了,还小学毕业去当老师?你这黑70年代没边了。
: --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Wed Jan 6 08:39:57 2021) 提到:
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我统计过
那个年代我们村的高中生数量大于20年后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个别地方可能有吧
你说70年代农村培养了这么多中学生,居然还让小学生来当教师。你说那个年代荒唐不?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都有
: 都到70年代了,还小学毕业去当老师?你这黑70年代没边了。
: --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08:45:36 2021) 提到:
是啊,你说荒唐不,农村这么多中学生,还让小学生来当教师。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 我统计过
: 那个年代我们村的高中生数量大于20年后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Wed Jan 6 08:48:47 2021) 提到:
这是细枝末节的问题
我说的是90年代,我们小学还有个老师是小学毕业生
但看看统计年鉴
就知道70年代中学生数量远超80年代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你说荒唐不,农村这么多中学生,还让小学生来当教师。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 我统计过
: 那个年代我们村的高中生数量大于20年后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09:04:01 2021) 提到:
按kunsent的说法,那个年代太荒唐了,农村教育靠知青。农村培养的那么多中学生居然让小学生来当老师。
这说明那个年代对农村是多么不重视,农村教育质量是多么差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细枝末节的问题
: 我说的是90年代,我们小学还有个老师是小学毕业生
: 但看看统计年鉴
: ...................
☆─────────────────────────────────────☆
Simu1ink (亖亩林垦) 于 (Wed Jan 6 09:31:24 2021) 提到:
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去当老师
你没明白他的意思
【 在 wuhuadasha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按kunsent的说法,那个年代太荒唐了,农村教育靠知青。农村培养的那么多中学生居然让小学生来当老师。
这说明那个年代对农村是多么不重视,农村教育质量是多么差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细枝末节的问题
: 我说的是90年代,我们小学还有个老师是小学毕业生
: 但看看统计年鉴
: ...................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09:34:50 2021) 提到:
这么多学生,为啥要所有,有几个就够了。问题这几个都挑不出来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去当老师
: 你没明白他的意思
: 按kunsent的说法,那个年代太荒唐了,农村教育靠知青。农村培养的那么多中学生居然让小学生来当老师。
: ...................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10:42:05 2021) 提到:
首先,我的ID是kunseng
其次,不都跟你说了,建国前很多农村连识字的都没有,60年代有小学毕业证都算高学历了,怎么就不能当老师了?
中学生是多,但是人家不乐意去偏远山区啊,偏远山区别说中学生了,连小学毕业的都没几个。
就像现在大学本科生泛滥,但是偏远山区,别说大学生了,高中生都没几个,贵州一个地方,一个镇几年就出了一个三本生,那个乡,上高中的凤毛麟角,大部分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多学生,为啥要所有,有几个就够了。问题这几个都挑不出来
: 【 在 Simu1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去当老师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10:49:06 2021) 提到:
可能不严谨,应该说那个乡里唯一的初中、镇上唯一的高中的毕业生,很多有条件的都去城里上学了。
想起来,我以前的母校也是这个情况,这可是浙江。小学撤了,初中还在,现在一年能出一个高中生就不错了,我读书的那届比较好,有27个上了高中(六个班,三百人左右),之前之后的几届都是个位数,我毕业五年后,有个亲戚的一届,就两个人上了高中,当时还有四个班,现在概率可能高一些,但是已经没多少学生了。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我的ID是kunseng
: 其次,不都跟你说了,建国前很多农村连识字的都没有,60年代有小学毕业证都算高学历了,怎么就不能当老师了?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10:53:12 2021) 提到:
本村毕业的中学生能去哪?
按照上面说法,70年代这么多农村中学生都哪里去了?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我的ID是kunseng
: 其次,不都跟你说了,建国前很多农村连识字的都没有,60年代有小学毕业证都算高学历了,怎么就不能当老师了?
: 中学生是多,但是人家不乐意去偏远山区啊,偏远山区别说中学生了,连小学毕业的都没几个。
: ...................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11:05:32 2021) 提到:
本村没有啊,有,早就给安排上了。
能选择的话,谁乐意让文化水平低的人当老师。
你别说70年代啊,70年代是培养了很多中学生了,但是60年代没有啊,何况你也不看看8090年代发生了什么,正式老师标准高,代课老师没工资,中学生当然都出去打工了,所以90年代小学毕业去当农村教师的现象仍然是存在的,后来清退了一批,但是总不能没老师吧,现在应该还有,不过后来都给补了学历。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村毕业的中学生能去哪?
: 按照上面说法,70年代这么多农村中学生都哪里去了?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wuhuadasha (wuhuadasha) 于 (Wed Jan 6 11:26:50 2021) 提到:
是啊,知道有多烂了吧。建国20年,农村连个中学生都没有。不知道说农村教育发展的人脸红不红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村没有啊,有,早就给安排上了。
: 能选择的话,谁乐意让文化水平低的人当老师。
: 你别说70年代啊,70年代是培养了很多中学生了,但是60年代没有啊,何况你也不看看8090年代发生了什么,正式老师标准高,代课老师没工资,中学生当然都出去打工了,所以90年代小学毕业去当农村教师的现象仍然是存在的,后来清退了一批,但是总不能没老师吧,现在应该还有,不过后来都给补了学历。
: ...................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11:51:03 2021) 提到:
偏远农村,印度都多少年了,文盲率仍然很高,改开四十年了,农村连个大学生都没有,你觉得这话如何?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知道有多烂了吧。建国20年,农村连个中学生都没有。不知道说农村教育发展的人脸红不红
: 【 在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本村没有啊,有,早就给安排上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chaobill (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于 (Wed Jan 6 17:56:48 2021) 提到:
和韩国对比一下吧。人家没有制度优势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只是那个时候老师还是不够,但是上山下乡一搞,填充了教师不足的空白,到了70年代末,中小学入学率达到了顶峰,后来90年代末才恢复到70年代的水平。
: 知青怎么可能不稳定……那个时候虽然原则上是会优先安排工作,但是名额有限,大部分得在农村呆了很多年,当时上面也希望农村能够留住知青,这也是造成很多知青和农民结合的原因。
: ...................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19:06:25 2021) 提到:
不如中国啊,后来才反超的,而且是改开以后才反超的,人家改开,经济腾飞,教育科技同步发展,而中国改开,科技停滞,教育倒退,你觉得是谁的锅?
另外,基础也比中国好,毕竟是殖民地,日本是想长久占领朝鲜半岛的,当年东北的教育基础就比其他地方好。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和韩国对比一下吧。人家没有制度优势
: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19:15:48 2021) 提到:
说实话,我发现你们真的不太看历史,韩国发达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之前是不如朝鲜的,各方面都吊打韩国。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和韩国对比一下吧。人家没有制度优势
: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囧,一直有啊,比如50年代的全民识字运动,扫盲队,学校数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速很快,很多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盲的,当时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chaobill (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于 (Wed Jan 6 19:58:05 2021) 提到:
但是韩国发达以前已经是教育先行了。不像中国到90年代教育水平投入比例还严重不足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实话,我发现你们真的不太看历史,韩国发达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之前是不如朝鲜的,各方面都吊打韩国。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kunseng (kunseng) 于 (Wed Jan 6 20:22:42 2021) 提到:
中国也是,而且做的比韩国更好,改开以后才被拉开差距的。
当然中国比较穷,加上在国防上的投入巨大,导致在教育上的投入比例是不如韩国的,而且也跟产业有关,韩国70年代开始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需要大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而中国被封锁,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发展比较慢。
这也是我批判286的一点,80年代在高等教育上投入巨大,还送了一大批学生出国留学,结果因为科研项目被砍,经济转型以出口创汇为主,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最后这批人都去当官了,大部分人并没有投入到生产建设上去,可以说是浪费了。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是韩国发达以前已经是教育先行了。不像中国到90年代教育水平投入比例还严重不足
: 【 在 kunseng (kuns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说实话,我发现你们真的不太看历史,韩国发达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之前是不如朝鲜的,各方面都吊打韩国。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223.104.244.*]
FROM 223.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