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像胡适的风格,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什么用。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有两点不好的地方。
1、没有点出"文字的根本意义是政治工具之一"。
2、文章的对象依然是面向掌握了知识的旧知识分子,就是那帮酸秀才。
而不是整个中国大众。
这八条都是酸秀才特有的。
这"不用典"再加上后面夹私货引出欧洲诸国之文学。
大概就是要这些酸秀才忘了祖宗,彻底西化罢了。
【 在 tcwyzhf (整天瞎想的青椒一枚) 的大作中提到: 】
: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
: 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
: 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
: 厚度和信息量;有的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修改:Baronet FROM 222.241.144.*
FROM 222.2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