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村在1941-1942的攻击还是卓有成效的,
把八路军打得伤亡惨重,根据地急剧缩水,彭老总在十字岭战斗中落荒而逃
之后对岗村的评价相当高,说他作风严谨,低调而凶残狠毒
但是,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岗村的策略是化整为零,放弃了日军数千人,数万人的行动,改为小股部队囚笼
的策略,随着时间推移,八路军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基本上放弃了运动战,所以
后期看不到平型关战役之类的大规模的伏击战。
结果就是,日军放弃了自己的武器装备先进,火力凶猛,野战优势,开始比拼游击战,
这点不占优势,毕竟人生地不熟,三光政策失去人心。
到了1944年,日军慢慢地失去了在根据地的野战能力,呆在碉堡里面不敢下乡,不敢出来
有没有野战能力,就是评估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的核心指标。甚至出现了日军向老乡(实际是八路军)兜售弹药换取粮食的搞笑事件。这有点像,明末辽东,明军失去了野战能力,外面任由八旗军收割。
从整个战争的角度看,岗村的策略最终还是失败了。岗村的策略始终是战术级别,而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军民一家,士兵的信仰教育,是战略级别的。岗村到了后期也主张亲善老百姓,但是到了44年末了,没啥用。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占据着比河北山西更好的中原地带,汤恩伯弄出了水旱蝗汤。军队的战斗力不增反降。基本上是一触即溃。
--
FROM 123.11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