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不仅仅有日本侵华战争,更是有我们中国
内部的战争。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际,那时的蒋介石调动了众多士兵,集中攻打
中央苏区。再加上受到长征的挫折之下,我们组织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意义重大,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不仅纠正了“左”倾领导上的错误,而且还是我
们组织第一次独立的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了自己接下来走的路线以及政策等等。
可以说遵义会议是众多会议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拯救了整个党于水火之中。
一、遵义会议的渊源
而之所以会召开遵义会议,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此次的失败和一位指挥官有
着莫大的关系,他就是李德。李德原名是奥托布莱恩,他本是奥地利人,于德国的慕尼
黑出生。
奥托布莱恩在28岁时前往苏联学习,尽管是德国人,在异国学习他也并没有气馁。因为
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抉择,也是自己的目标。于是他在此时学习了许多的军事理论知识。
在学校的时候,他还认识了以后对他影响重大的人,博古和王明。自从苏联的学习结束
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苏联红军,而且做过参谋长职位。这些都足以可见李德在学
校对学习一直保持的认真的态度,并且军事能力确实不错。
二、为何来到中国
李德之所以会来到中国,一切还要归结于一次捉捕事件。在这次捉捕事件中,主人公是
共产国际联络部的重要工作人员,牛兰夫妇。他们是上海秘密交通站的主要负责人,如
果他们被地方捉捕还屈打成招后,那我们组织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上级领导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个事情,所以思前想后到底要怎么营救牛兰夫妇出来。后
来有一位同志提出,或许可以试一试找到上海的一位著名特工,佐尔格。这位特工完成
率极高,而且任务在他的手上基本上可以成功。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位特工要价极高,不
是一般人可以找到的。
但是面对特工的高价格和牛兰夫妇的生命安全问题,国际共产党组织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因为钱只是一时的问题,而这对夫妇的失去是对组织莫大的创伤!
于是中国共产党立马向国际共产党申请资金拨款两万美元,作为营救此次夫妇的经费活
动。国际共产也不敢拖延营救的时间,立即汇钱给了中国共产党。那么问题来了,解决
方案想好了并且特工也找到了,我们该找谁去把特工费用给到特工呢?
两万元的美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共产党也不敢公然在银行进行交易,而是选择寻人
面交。但是应该选谁呢?这是在这两难境地的时候,有人提出可以选择李德作为中间人
。
三、为何选择李德
于是李德便这样来到了中国,也正是因为李德此次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可以说是悄无
声息、不易被人察觉,所以被博古留了下来。没错,正是李德在苏联的朋友,博古。
博古这时在中国担任的是中共临时负责人,而在此职位之前的人选是王明。王明可谓是
个全才,会运输、会指挥、会用人等等。但是博古却有一点不懂,那就是军事指挥。对
于这件事,博古可是又担心又忧愁。
幸好此时博古的救星出现了,那就是李德。李德在苏联时就学过了军事指挥的课程,理
论经验十分丰富。博古立马向李德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李德可以加入自己。当然李德也
不会拒绝老朋友的邀请,于是答应了博古。
一段日子过去,蒋介石也在这段日子里仔细分析自己的错误,认真总结并归纳了先前四
次的失败,于是立马带着第五次“围剿”活动重新归来。这次第五次“围剿”活动中蒋
介石取消了先前的长驱直入方案,而是选择了逐步进攻,一点点像蚕食诸侯那样剥茧抽
丝。
很快蒋介石便开始了第五次“围剿”活动。面对国民党的新战术,大家都惴惴不安的样
子像极了热锅上的蚂蚁。大家都认为此次危难迫在眉睫,或许是逃不掉了,但是李德信
誓旦旦地说自己可以带队这次作战。
博古对李德并没有完全信任,但是李德说自己曾经在巴格利亚中参加过一次著名的战争
,并且对这种战术深有自己的破解之道,于是博古才让李德坐上了指挥的位子。
四、李德的所作所为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其实李德根本不懂这些。在作战时李德下命令,让士兵们直接和敌
军对抗,甚至放弃了我军最擅长的游击战术选择正面硬钢,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没有技
术含量的指挥作战,而且李德根本没有考虑到敌我双方的武器差距,就想和敌人拼个你
死我活。
李德的举动正好是蒋介石所想要的结果。我方在战斗中连连败退,只能不断地撤退原有
根据地,让蒋介石占据我方领土,不仅失去领土而且我们的士兵也是损失惨重,这次可
算是元气大伤之局。
彭德怀也对李德的指挥甚是愤怒,不惜当面指责他的错误,最后也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结
局,红军行动失败被迫进行了十万八千里的长征。如果不是李德强制命令部队采取他的
方式搬家,那么我们红军也不会在湘江战役中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后来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像个被告一样坐在了门外,而不是坐在会议室内,每个人都一一
诉说着李德的指挥有多么不理性、不聪明,说的李德都没有脸抬头了,最后李德被撤销
了司令指挥的职位,他回到了莫斯科。最终他在1974年病逝,享年74岁。
五、总结
从李德的事情中,我们最可以学到的一个知识就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如
果没有这个实力,那就不要轻易去担当,否则这个事情的后果是难以承担的。或许李德
的后半生都在这次指挥战争的阴影中,永远挥霍不去。
这更告诉我们,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责任。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李德,或许结局就会完全
不一样了。这又说明了挑选人才时更应该全面考察,不应相信其片面之词,更应主动考
证他人言语的的真实性。希望从这次事情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感悟,共勉余生。
--
FROM 113.1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