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抗日的故事听过不少。
比如,深受吃瓜群众爱戴的李团长就爱耍刀,见到小鬼子的时候,两眼放光,拎着把刀
就上了,意大利炮也不要了,就像饿毁了的老鹰见了小鸡。
图片
事实上,七七事变引发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在平津地区一线驻防对抗日军的,就
是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而二十九军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官兵手中的那口大刀。
图片
但是,关于大刀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有多大,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认为大刀对日寇的刺
刀或武士刀形成了有力的压制,是中国军队理想的近战武器。但是也有不少人对大刀在
实战中的作用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不必高估这一冷兵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详细说说,大刀抗日是否真的被神话了。
01
武器落后,大刀来凑
首先要明确,使用大刀的部队,以西北军、川军和抗战中的八路军部队为主。官兵之所
以用大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武器装备的落后。
据二十九军的老兵回忆,1933年长城抗战前夕,军长宋哲元带着队伍从山西阳泉开拔时
,全军两万多人,山炮、野炮合计只有十几门,步枪的话,有三分之一都是老式毛瑟枪
,而且这种步枪连子弹都不生产了,更别提相应的刺刀。至于汉阳造和三八式步枪,也
仅是少数人配备。
后来,还是北平方面了解到情况,临时给每连装备了两挺轻机枪,才算勉强加强了其火
力。但是和当时日本关东军把机枪装备到小队一级相比,双方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图片
火力对抗上本就不如人,更糟糕的是,二十九军官兵还缺乏白刃战所需的刺刀,大多数
官兵都是仅背着大枪,甚至有时候觉得枪碍事,只背大刀来应战。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刺刀生产(刀刃和刀榫)的工艺水准要求极高
,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实现批量生产。就连中央军所用的刺刀,都是大量从德国等国家
进口的,至于像二十九军这样的“杂牌军”,更是难以获取。
因此,为了应付残酷的白刃战,二十九军只能给官兵大量配备农村铁匠炉里打造出来的
大刀。大刀的生产工艺比刺刀要简单得多,材料也易于收集。据参加徐州会战的川军老
兵回忆,为了应付白刃战,他们还曾临时将拆下的铁轨交铁匠打造马刀,以弥补武器不
足的缺陷。
02
大刀在实战中的效果如何?
那么,大刀的威力有多大,它真的能取代刺刀的作用吗?
看过《亮剑》的朋友,相信对其中李云龙和张大彪等使用大刀杀敌的情节印象深刻,但
是,如果我们细看这部剧中使用大刀的相关镜头,就会发现里面基本都是“一刀砍倒一
个鬼子”。
图片
影视剧中,面对手持大刀的中国军人,日军手中的刺刀简直和摆设一样。
更过分的是,在李云龙部伏击敌人陆军观摩团的时候,张大彪还没砍第一刀,对峙的日
本军官就顺势倒下了。因此,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对真实白刃战的还原度到底有多高,显
然是要画个问号的。
接下来,我们还得就实战的相关记录来作一分析。
据二十九军的老兵回忆,日寇手中的三八式步枪装上刺刀后,一般都是“先刺后挑,开
膛豁腹”,有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刺中战士的心脏,非常狡猾和凶狠。
但是,敌人的刺刀捅过来,毕竟只是“一个点”,而且主要威胁对手的胸腹以下部分,
持刺刀者对于自己的上半身经常防护不够。而相比之下,对手如果运用手中大刀得当,
就要占优势的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大刀将“防御和进攻两种作战方式合二为一”,面对敌人的刺刀,中国官兵在用大
刀作隔档动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将对方刺刀挡出去的惯性力,顺势劈头或拦腰砍去,形
成一条弧线,给敌人造成足够的威胁。
图片
不过,别看这一动作简单,在实际运用中,刀能不能砍中杀死敌人,需要握刀者掌握足
够的力气和一定的精度(甚至还需要狭窄的空间来发挥)。不然普通人根本无法长期握
持七斤重的大刀,更谈不上瞅准对方空隙来反击了。
曾是二十九军“奋勇队”一员的刘思远,虽然知道日军刺刀的进攻套路,自己和战友们
也在部队集体训练和民间习武大师李尧臣指点下,下功夫练过劈砍的刀法,但是当他在
实际作战中挡出敌人的刺刀后,还没有来得及砍过去,就又被对方刺过来的刀尖,扎得
右大腿鲜血淋漓,险些当场摔倒。八路军老战士王汝林在反扫荡的时候,也曾经被日军
的刺刀把手中武器弹飞。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刺刀,在实战中并不落于下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八路军使用大刀
长矛的不少,却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练习突刺上。
03
大刀在夜袭中作用不小,但也需结合其他条件
那么,能否因此就说大刀无用呢?显然,这也有些矫枉过正了。在长城抗战和徐州会战
中,大刀还是发挥了不小的威力的,只不过他需要一定的“配套条件”。接下来我们就
以具体战例作一分析。
1933年日寇占领热河后,一路南进,大败东北军万福麟部,直逼长城线的喜峰口等处。
接防的第二十九军前锋和敌人血战两日,暂时巩固了战线。
图片
可是,旅长赵登禹清点伤亡情况后,看到手下在两天时间里就因敌人的炮火和空袭损失
了千余人,自知不能一味消极防御。于是,他不顾腿伤,组织大刀敢死队趁着夜色绕到
喜峰口侧翼去突袭日军阵地,与此同时,另一路敢死队员手持大刀直扑日军在白台子的
炮兵阵地。
经过数小时激战,日军伤亡七百余人,而且损失了一部分火炮。至于赵旅也付出了一定
的伤亡,两个团附一个战死一个负伤,但是总归是减轻了部队白天作战承受的压力。
此后,日军对喜峰口的中国守军多了几分忌惮,改从罗文峪偷袭,又被二十九军官兵用
大刀近战杀退,双方一度形成了僵持状态。直到冷口失陷,喜峰口守军侧翼受到威胁,
才被迫退出战场。
在喜峰口的血战中,赵登禹率领的夜袭部队除了使用大刀外,每人又携带了四到六枚不
等的手榴弹。当他们攻入敌人阵地后,用手榴弹的爆炸来给自己争取靠近敌人肉搏的时
间,最后再用手榴弹炸毁带不走的战利品。
夜晚环境下大刀和手榴弹的配合,无疑给疲惫的日军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或许是受此战
启发,七七事变后第二天,日军占据龙王庙的部队,也是被二十九军组织大刀敢死队夜
袭予以歼灭。
图片
喜峰口之战后日军大量配备军刀,夜间都要带着钢盔睡觉,或许同此战也有不小的关联
。日本国内新闻评价喜峰口之战为“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所遭未有之侮辱”,从
侧面也肯定了二十九军大刀夜袭队的影响。
夜袭的胜利毕竟是偶然的,如果二十九军官兵没有充分利用夜间视线差和手榴弹等有利
因素,单靠大刀恐怕也难以给敌人造成如此大的震动。
七七事变后,曾经在喜峰口之战中扬名的赵登禹已经是一师之长,但在面对日寇重兵集
团的突然攻击时,因未多加防范,不幸中弹血洒疆场。而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
也几乎在同时死于日寇空袭。大刀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弥补武器落后的劣势。但如果
单单依靠大刀来扭转战局也不现实。
除了长城抗战中大刀队夜袭鬼子的惊人表现外,在徐州战场上,川军王铭章部、西北军
池峰城部也曾将夜晚、大刀和手榴弹三种因素结合,痛击攻入滕县和台儿庄城内的日军
,为友邻部队迂回包抄孤军深入的矶谷师团赢得了时间。当然,从参战老兵的一些零星
回忆来看,在这些来回拉锯的血战中,中方付出的牺牲依然不小。
例如,曾经参与滕县保卫战的川军连长翟绍先回忆,滕县东关被敌人二三十人占据后,
他们组织突击队夜袭,先猛投手榴弹,后抡起大刀肉搏。最终敌人被歼,但两名参加夜
袭的排长均阵亡,伤亡士兵七十多人。指挥夜袭的营长大腿也负重伤。
川军团长、滕县城防司令张宣武也回忆——“向(滕县)东南城角冲击的敌军四五十人
被我营预备队一连阻击,最终敌人被全歼,而我军这一连一百五十人,只剩下十四名士
兵。连长张荃馨、副连长贺吉仓以下全部为国捐躯”。
通过以上几组数据对比,我们会看到,中日双方的伤亡比例为3:1到4:1,这其中或许还
有被手榴弹杀死的日军,因此双方肉搏战的实际伤亡比例可能更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台儿庄方面的情况。据亲历者回忆,在台儿庄保卫战的最后关
头,日军占领了台儿庄大部分区域,前线的指挥官池峰城眼看拖到白天,己方将有被敌
人驱逐出城区的危险,于是临时动员组成了数百人的敢死队,准备黄昏后分头出击,夺
回白天失去的阵地。
图片
这些敢死队员手持大刀和手榴弹,借助夜幕的掩护突入日军阵地,经一夜激战,竟收复
了四分之三的城区。但是,敢死队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参与夜袭的连长王范堂在
战斗结束后检点伤亡情况,发现午夜同他出发的全连57名敢死队员,在夺回了失去的阵
地后,幸存者仅剩下了13人,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寒风凌冽、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味的夜晚,许多官兵抱定必死的
决心,在日寇的刺刀隔档开他们手中的大刀并穿透其瘦削的身躯时,毅然拉响了身上的
手榴弹,和侵略者同归于尽。
曾参加台儿庄内巷战的日军第10联队军官,在目睹了中国军队视死如归的绝地反击后,
这样写道:“敢于战至尸山血海,此种精神并非独为皇军所特有。为皇军计,对此应有
所警惕!”
“血肉筑长城”,言不虚矣。
从抗战历史来看,使用过大刀的部队都曾创造了不少振奋人心的胜利,而这些战绩,不
仅仅来源于大刀这种武器本身,更是中国军人明知不敌,仍然敢于挥刀前进的精神在发
挥着关键作用。
这种“孤注一掷”的结果,便包括喜峰口与台儿庄传来的捷报。
图片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章东磐先生的一段话,不妨将其录于此,作为结语——
“我坚决地认为抗战对于中国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屈,而不在于胜利。如果我们只是陶醉
于最终的胜局,甚至几个局部惨胜的所谓大捷,那几百万军人的血就算白流了”。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4.155.112.*
FROM 14.15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