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承认共军情报的作用,
但不是果粉那种扯淡,什么即时情报。
(一)情报是战略情报
共军的情报大多是战略情报,战术战役情报千变万化,根本来不及送。
送到了就过期了。
战略情报什么用呢?
比如知道国军要打刘邓,那么刘邓就可以做防御准备,华野就做出击牵制。
反之亦然。
如果不知道,那两边都要做多手准备,负担就大得多。
老耄给粟裕的指示中说过,对于敌人要有两手准备,把部队置于中间点。
比如知道国军佯动,共军就可以不理。
知道国军攻城,就可以准备打伏击。
知道国军追寻我主力决战,就可以绕圈子找战机。
总之,知道对方目的性,就可以预判对方可能的战术动作,设圈套。
如果,不知道,当然也可以,针对性就差很多。
比如刘邓跃进大别山,国军就以为是无处可逃乱窜,
如果知道刘邓的目的性,那部署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军的战术动作有目的性,几种主要可能抓住就行了,大胆行动。
而国军,两眼一抹黑,千万种可能,那还是家里蹲,或者取保守战术。
看国军回忆录,众将领都说一出沈阳会全军覆没,猜想共军会打沈阳兵团的伏击。
其实,东野要打锦州。
再举一例,西府战役,西野准备打马,以为胡不会救,结果判断失误,
就搞的很被动。所以知道对方目的,很重要。
(二)情报的局限性
情报要起作用,就是知道对方的目标后,有办法对付。
知道了对付不了,也没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五次反围剿,和47年出击外线。
国军堡垒战术,5号知道了,破不了。等于没有。
47年老蒋要把共军赶过黄河,如果不是主席决断挺进中原,一样死蟹一只。
(三)战术情报不多
典型的,淮海邱清泉反攻潘塘,豫东邱清泉迂回华野侧翼,榆林钟松过沙漠,四平保卫战廖耀湘北上,延安保卫战国军穿插森林,徐州杜聿明逃跑。我军都不知道。
和其他无数例子,国军具体战术我军基本不是靠内部情报。
而看各大战役,基本都是寻找出来的战机,而不是根据情报设伏。
反之,抗日战争,打日本人埋伏不少,难道我军把日军渗透的筛子了?
原因很简单,
一:这种都是部队指挥官临机决断,我军情报工作到不了这一层。
二:这都是当下执行,情报也来不及送。
(结论)四渡赤水和陕北转战不是靠情报的牛叉,是老耄真牛叉。
而我军破国军过程中,情报工作是我军战力的倍增器,使得我军能够更有效的运动。
下军棋,明棋对暗棋,但是再暗,对方军长,你师长是吃不掉的。
--
修改:lazygamer FROM 139.159.150.*
FROM 139.15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