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文章中未提及的为何要及时治理运河的另一个缘由是帮助民众渡过灾荒。自1945年由春入夏以来,苏皖边区遭旱灾,到7月间又遭水灾,7、8月间又遭蝗灾,灾民占全区人口三分之二,进入1946年又遇春荒。为此,边区政府从组织灾民生产与进行社会救济两方面着手。社会救济所依靠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以工代赈,而大规模的运河修复工程无疑是推行以工代赈的重要平台。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边区政府决心尽快启动运河春修工程。就在2月中旬,水利局召开境内运河各汛区修守员会议,整顿恢复了旧河工组织,并规定在职人员一律参加此次运河春修工程。边区政府还发布关于兴修水利的训令,并制颁《苏皖边区兴修水利暂行办法》,使运河春修工程有法可依。建设厅将运河分为三段治理。南段从平桥到邵伯长99公里,属第二行政区。平桥以上到淮阴双金闸(盐河口)为中段,长64公里,属第五行政区。北段从双金闸到邳县,长135公里,属第六、七行政区。三段工程于3月至4月之间陆续开工,做到领导有方,明确任务,干群协作,攻坚克难,讲究效率。
图片
▲1946年3月23日苏皖边区政府关于颁行《苏皖边区兴修水利暂行办法》的训令
在施工过程中,政府行之有效的动员组织工作随处可见。如高邮县界首区定出修好运堤的办法:(1)每个小组配备或培养积极分子,起带头作用;(2)每晚工友小组开会,进行批评与表扬;(3)发动竞赛,奖励成绩好的;(4)上工前进行半小时教育。中段工程开工后,各级政府提出了“要想庄稼好,运堤先修牢”等口号,使群众明白,修运堤就是为自己。工友们说:“以前做工,粮食由保长、乡长领,土方准不准我们不知道,现在由小组长一起算土方,粮食也自己去领,完全是老百姓做主。”北段工程在进行时,干部们将全部工资变换粮食及时供给民夫,同时再三耐心说服教育民夫,使之切实认识到“政府修缮运河,是为人民治理水患”,自觉地订出做工规约,又自觉遵守。
图片
▲1946年苏皖边区政府运河北段春修工程处委任方廷坤为宿迁县督工所工程师兼工务股长的委任状
运河春修工程的推进速度可谓惊人,到6月8日,即全部完工。总计动员群众近4万人,用费合法币8亿元。共修复残破堤岸247处,修筑埽土护岸工程21处,修治闸坝7处,中段并进行拆坝修滩工程,共计用土48万2865公方。由于以上工程的完成,使得抗战期间为敌伪及国民党部队毁坏而陷于支离破碎的运河堤顿然改观,恢复到抗战前的防水强度。由于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针,使沿河13县的15万灾民(连民夫家属在内)得以安度灾荒。
此外,运河水运事业也初步恢复。1946年4月,边区政府所在地清江城内成立永丰运输公司,拥有拖船4艘、驳船11艘和部分汽车、马车。轮船每日由清江开高邮来回班。不久,因战争而停航的镇江各轮业在清江的代办机构,也相继恢复了营业,但航班不够正常,忽开忽停。7月,清江城还首次召开各轮业公司代表会议,讨论恢复交通正常秩序、沟通物资交流、活跃城乡经济的有关事宜,并宣布成立航业公会。
--
FROM 36.15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