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扯太远了。
我想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论。
是我说提高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我指出你拿连续两年下降的81/82年来计算有问题,应该用79年的。
不是我不严谨,而是你对数据掌握的不够。
至于82/83/84年的增产因素。
除了包产到户,还有灾害相对较少,还有杂交稻的推广。
(小麦良种推广还没查到日期)
是不是归功于包产到户,还需要详细计算。
举个例子,上海地区82/83年的粮食产量,低于1978年。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1.按照你剔除1kg化肥增产7.5kg的观点,计算出来1955年到1981年增产23.5%,不是25%。如果加上化肥的作用,增产就是76.7%,前边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算得不对,你可以验算,但是既然你也觉得严谨是好的,那就请不要用30%或者25%这些不准确的数字。
: 2.从一开始我就不是谈1的问题,我的重点在于指出你一开始“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中间存在数据错误。同时按照你的观点剔除化肥作用后,81-83年增长率分别为7.16%和9.05%。可以说明化肥对这两年的增产不是主要原因。
: 3.集体化理论上的优势在于分工协作,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包产到户理论上的优势在于激励劳动力投入。这两种经营机制对生产的促进,都存在理论上的上限,不可能持续促进。长期来看,无论何种经营机制下粮食增产根本依靠的还是水、肥、种、农机这些生产资料要素的
: ...................
--
FROM 1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