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55年到81年是指这个阶段,不是指这两个点。
选取55年到81年,的确是55年初级社结束,到82年包干制结束,公社制这一段。
你觉得我说55到79年,合适么?肯定要问,终点定79年什么理由。
至于这个阶段能达到的高度,当然不应该取连续两年下降后的81年。
而要选择结束前的典型点,或者高点。所以选79年啊。
你见过曲线拟合,就拿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之间拉直线的么?
就象我说的,我也没拿85/86年后数据下降的算包产到户后的产量啊。
化肥造成1亿吨的增产,肯定算主因。
至于刨去化肥后,仍然有显著增产,其他原因,只能算了以后再说,我还没算,怎么知道。
灌溉,耕地,没有大的变化。用电可能对灌溉量有影响。这个要回归拟合。
杂交稻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我还没算。
小麦良种的影响,没数据。
受灾面积影响,还没算。
农机影响,要回归拟合。
这些都扣掉了,才是承包制影响。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要算81年是你之前自己说的啊。本来按我的观点,经营机制作为粮食生产中的变量,只能在发生变化的时间点起作用。考察公社或者承包对生产的促进作用,都只应当考察这项机制从试点到推广的期间,全国推广之后,公社和承包都成为静态参数了。而按照你的观点选取55-81是由于你
: 认为即便连续两年都是公社机制,也能持续导致增产,逻辑自洽的话,你选81年没毛病。但是挑79年出来就莫名其妙了,所以你认为79年的公社跟78年的公社有什么区别吗?
: 考察81-83年,你也认可化肥不是主要贡献,我前边的数据和计算也发现灌溉、农机、杂交水稻种无法构成主要因素,气象因素按前边的灾情数据,82年和83年基本相当,所以对于82-83年的粮食增产,主要原因你还能找到什么呢?
: ...................
--
FROM 1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