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治淮与中共的地方政权建设,1950-1952》
http://www.21bcr.com/project-post/zhihuaiyuzhonggongdedifangzhengquanjianshe1950-1952/
治淮工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巨额的财政支持,在中共建政之初,ZY和各省的财力可谓捉襟见肘,所以能够开办的工程必须有所侧重。同时在财力束缚之下,由于皖北1950年水灾的严重性及其领导人在治淮委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而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
就财政管理角度而论,建国之初的治淮工程主要由ZY拨款。1950年3月,政务院发出《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明确将财政收支统一于ZY政府,将主要税种纳入ZY的预算和支出,税款解缴ZY政府金库,税粮全部归入ZY公粮库。这大大加强了ZY对各省的政治影响,[22]这可以说是从财政制度上扭转了根据地时期以来形成的“外重内轻”的格局。[23]在此基础上,1951年政务院又进一步推进ZY、大区、省三级财政制,同时划定了部分税收留存和上解比例,例如华东地区大部分商业税种上解73%,可留存23%,农业税超额完成的部分由ZY和省对半分。[24]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建国之初很多税收都纳入ZY预算管理,但当时各省财政都较困难,就安徽和江苏两省而论,安徽1950年财政收入仅近1.17亿元,1952年才勉强达到2.7亿元,基础之薄弱一眼可见。[25]即便是曾经富甲天下的江苏,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江苏1950年农业税收入为2.6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工商税收为1.29亿元,占近1/3;到了1952年,工商税收才达到3.6亿元,占全省税收1/2。[26]这里的安徽和江苏两省财政,是包括了建国之初的皖南、皖北、苏南和苏北,因而不难想见皖北和苏北所拥有之财政能力更为薄弱。
因此,各省税收中真正上解ZY的数额并不大,意味着各省财政依然主要在省内支出。例如1950年至1979年间的安徽,其财政收入为272亿元,但净上解数仅为16亿元。[27]
在此背景下,治淮的预算不仅需经过ZY政府批准,同时也需要ZY统筹拨款加以解决,因而工程计划时有变动。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上游的河南以拦蓄洪水的方式适当照顾中下游;中游的皖北则需蓄泄并重,按照最大洪水来量拦蓄洪水,并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之外的全部洪水;下游的苏北负责开辟入海水道,并巩固运河堤防。最后要求治淮委将工程费用的预算尽快报ZY政府核准。[28]
ZY要求苏北负责开辟入海水道的计划很快就不得不更改了。1950年11月治淮委全体委员会议作出决定,考虑到苏北资料缺乏、勘测需时,人力调度困难等因素,呈请ZY批准暂缓开辟入海水道,转而改进入江水道。事实上,苏北开辟入海水道的最大困难是没有足够的财力从事此项工程。
但在苏北建设灌溉总渠问题上,当时就有副PM和部委负责人提出工程应该办,而相对于ZY能够提供的财政支持,工程规模偏大,有人甚至表示搞这个工程的钱都可以铺到香港了,最后还是周拍板表示苏北人民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很大,应该支持苏北为了灌溉而蓄水的工程。[29]
同时,经治淮委上报、ZY核准,皖北获得5.3967亿斤大米的工程经费,苏北分得0.98亿斤大米;与之对应的是,皖北预备完成堤防、疏浚、水库土工总计12925万公方,蓄洪指标为72亿公方,将下流的水量从1.3万降低到0.65万公尺每秒,苏北防洪工程土方为645万公方。苏北经费为皖北的1/5左右,但是工程土方仅为1/20左右,[30]原因是苏北的工程以疏浚现有河道和灌溉网为主,意在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同样在11月,根据治淮委的预算,政务院拨给治淮工程款原粮4.5亿斤、小麦0.2亿斤,保证工作的开展。1951年,ZY政府又决定把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工程的重点,投资10亿斤大米为治淮工程的经费。[31]
正因为ZY掌握着预算批准和经费下拨的权力,治淮委因而拥有具体计划每项工程财政的权力,三省区则需在自己可支配的财政范围内提供帮助。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52年度的工程预算,其中大部分亦划给了皖北,因为其要开办的水利工程最多。治淮委还详细罗列了每项大型工程所需的经费,及当年度应由该会下拨的额度,治淮委负责大部分,各地需自己筹集一小部分。皖北的花园湖蓄洪建闸工程总计需7952百万元(旧币),治淮委投资了6393百万元,余款则需皖北方面自己解决;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全部经费需14000百万元,治淮委拟拨给13084百万元。[32]
治淮工程浩大,经费又十分有限,除了压缩工程,就是压缩支出,一是执行以工代赈,皖北把治淮工程款分为治淮粮和救灾粮两个部分,后者即为以工代赈。在1951年度的工程中,阜阳专区利用救灾粮动员了13.2万人,完成了961万公方的工程。[33]二是较低的民工补助标准,一些地方实行的是按天计酬,在皖北建湖县,每位民工每天只补助4两粮食,大部分民工自带瓜菜、萝卜甚至菜皮、树叶等饱腹;[34]一些地方则按土方计价,在苏北宝应县参与修建灌溉总渠时,完成一个土方可以获得几毛钱或者一斤左右的米,民工早上稀饭就咸菜,中午米饭加白菜汤。[35]
不可否认的是,在财力如此有限的情况下,皖北和苏北都成功开办了诸多大型工程,并在后续的灌溉和防洪中发挥了作用。当然,在经费分配上,向皖北大型水利工程倾斜的十分明显。
--
FROM 1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