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知乎上找资料。。。。
我给你的作者:侯锐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里的
你可以明确的看到,
如果王炳南(中国驻波兰大使)方面真有对食品的紧急请求和需要,那么美国会乐于考虑答应其需求;要是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美国将纯粹从人道主义立场给予尽可能的帮助
接着又在6月26日的电文中指示比姆在会谈中说明,“有很多美国平民向政府提出了想送食品包裹给在大陆的中国人的申请,政府基于人道理由建议予以批准,并希望王炳南方面会乐意接受这些由平民购买和寄送的包裹。
然而几次会谈后,美国仍然否定中美之间最重大的问题即“美国必须从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区撤军”[1](Document 37,Footnote 2)
就是说中国要求美国先从台湾撤军,才愿意谈下去。
美国在台湾驻军是现状,美国希望是不管别的,先谈粮食援助,中方要求先撤军再谈别的。
为了让腊斯克有时间回顾近来会谈的进程并决定利用该渠道来发挥哪些作用,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帕森斯还在1月24日建议延期2月2日的第103次会谈,即新政府上任后双方的首次会谈至3月7日[1](Document 4,Footnote 1)。经过一番研究,报告于2月19日由帕森斯呈交腊斯克,其中就建议要试探中方对美国可能提供其食品援助的反应[1](Document 4,Footnote 2)。根据该精神,国务院首先在3月4日致电波兰大使馆对会谈大使比姆做出指示:“如果王炳南提到中国大陆的食品短缺,并谴责美国为了反面宣传企图夸大事实,那么可以引用总统1月25日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使其相信美国无意单单为了制造宣传效果而提供食品。然而,如果王炳南方面真有对食品的紧急请求和需要,那么美国会乐于考虑答应其需求;要是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美国将纯粹从人道主义立场给予尽可能的帮助。(相反,尽管王炳南会表示出对接受美国食品援助的兴趣的偶然性微乎其微,但仍要让他知道任何需求都会通过你提交国务院处理)。”[1](Document 10)接着又在6月26日的电文中指示比姆在会谈中说明,“有很多美国平民向政府提出了想送食品包裹给在大陆的中国人的申请,政府基于人道理由建议予以批准,并希望王炳南方面会乐意接受这些由平民购买和寄送的包裹。”[1](Document 37,Footnote 4)于是6月29日,比姆依照上面的指示在105次会谈中提出了食品包裹建议。对此王炳南大使回答说:“虽然中国受到了连续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包括从国外购买食品原料,且中国无须任何地方的‘援助’。”[1](Document 37)由于王炳南当时的想法是“我们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困难,中国人民绝不依靠别人的施舍而生活,更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2]
其实,中国方面不是不想改变会谈毫无进展的状况。王炳南一开始就向比姆表示:希望肯尼迪不像他的前任那样死抱住没有出路的旧政策,而能够在中美关系的进展方面有所建树。同时在美国不断纠缠的遣返平民问题上也作出了让步,释放了罗伯特o麦卡恩[1](Document 22,Footnote 2),希望能像美国所表示的那样改善会谈的气氛并为两国进一步改善关系排除现实的障碍。然而几次会谈后,美国仍然否定中美之间最重大的问题即“美国必须从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区撤军”[1](Document 37,Footnote 2)。显然,美国国务院对会谈的方针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手软一手硬。所以,当比姆在会谈中提出给中国的穷人送救济包时,只能令以为肯尼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王炳南觉得美国的做法“未免有点天真,甚至幼稚”,并认为肯尼迪的想法是“略施小恩小惠,就能诱逼我们在重大的台湾问题上让步”[2](P,82)。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分享的这篇文章关于粮食问题主要讲了如下两次中美交流:
: 1.1961年6月29日在中美日内瓦第105次大使级会谈上就平民寄送粮食包裹问题的议题。
: 2.1962年5月23日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隐晦的涉及“暗示如果接到要求,不是不可以考虑”,以及之后中国的拒绝(通过查阅来源文献《战后美国外交史》,核实这一拒绝是在6月11日,陈毅的表态,详见附件。)
: ...................
--
FROM 165.22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