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四纵小半年积累非战斗减员4千多,属于正常状态。主要是逃跑。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俗话也适合此时的解放军。
我军此时处于大量减员+大量补入的动态状态,(至少很多部队如此)。
参照资料:
(A)
华北第七纵队48年上半年6个月,逃亡记录1982,备注缺部分数据,算2100。
https://pic3.zhimg.com/v2-d38b7d7465ece38f8df4c09dc66ae6fe_r.jpg
https://pic3.zhimg.com/v2-1656a00e1c79356bb619c89c199b0c0a_r.jpg
期间军区总战斗减员1733。估计属于七纵队的战斗减员1200。
七纵总人数算1.4万,时间半年,说明是总体战况不激烈。大部分是平时或转移运动时的积累逃亡。
那么四纵二万多人小半年逃跑数估计3千左右差不多。
(B) 设计师 48年9月发言。
“即在平时大兵团的消耗量也不小, 一次行动即可减员千人以上, 如我们四个纵队从豫皖苏转移豫西行抵平汉路边时即逃亡一千余人, 这还算是好的情况, 否则减员更大。”
豫皖苏到平汉路铁路边,250~300人逃亡,为基准。四纵从5月初渡河南下到淮海开打前,可以算10次这样级别的非战斗行动。四过陇海路算8次,出发渡河算一次,济南战役打援阻援摆阵没打上算一次。(淮海战役前进入出发阵地,可以算内线作战状态了;不计。) 合计逃亡2500人。加上其他时段积累逃跑。一个纵队合计逃亡3000也差不多。
去掉计入豫东战役作战期间的几百,加上积累生病事故等其他因素。合计4千多统计为非战斗减员属于正常。
大约每月八九百。
完全符合前述论断“在持续时间长的战争中,非战斗减员率往往高于战斗减员率。”
另外有一个细节,郭化若48年9月上任纵队政委,到淮海战役前,处理累计的逃亡减员问题符合他本职工作。推测(因济南战役没打上)可能是上任后的大事之一,故印象深刻。豫东战役期间的四纵减员,对他来说是间接资料。
【 在 zea 的大作中提到: 】
: 通过抠细节,看出了原则问题:对于非战斗减员这个概念做了错误理解,导致全局分析错误。
: 郭化若说四纵的4千多+ 4千多,是从五月底开始南下到11月初淮海战役前,积累的减员总数(主要是积累的逃跑)
: 因为错误地一次性算到豫东战役,得出错误的结论。“惨啊惨”。
: ...................
--
修改:zea FROM 117.143.103.*
FROM 222.6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