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机构中国、法国、印度、日本、南非和镁囯的6个研发中心对不同年龄、种族3600名女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不同种族女性人群的眼部定量参数眼睛形状,位置,高度、宽度等。
研究招募了居住在6个不同国家的3600名女性,招募标准:①未进行过眼部的外科手术;②其父母和祖父母均属于同一种族,且讲同一种语言。
1. 瞳孔间距:
指两眼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其均值范围为60 ~ 69 mm,x ± s为(65.6 ± 4.1) mm。Tukey多重比较检验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非洲女性志愿者的瞳孔间距值(68.7 ± 0.2 mm)均略高于其他种族(P < 0.05)(其他种族无显著差异)。
2. 内眦间距:
指两内眼角之间的距离,其均值范围30 ~ 40 mm[(36.2 ± 4.4) mm],是反映个体面部形态的变量。Tukey多重比较检验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高加索和印度女性志愿者的内眦间距值均明显低于其他种族(P < 0.02)。
2. 内眦间距:
指两内眼角之间的距离,其均值范围30 ~ 40 mm[(36.2 ± 4.4) mm],是反映个体面部形态的变量。Tukey多重比较检验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高加索和印度女性志愿者的内眦间距值均明显低于其他种族(P < 0.02)。
3. 外眦间距:
指两外眼角之间的距离,其均值范围为85 ~ 95 mm[(91.3 ± 6.④) mm],也是反映个体面部形态的变量。Tukey多重比较检验显示,曰本女性的外眦间距值明显高于其他种簇(P < 0.05)。(其他种簇无显著差异)。
4. 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和外眦间距的相关性:
内眦、外眦和瞳孔间距在6个种族的女性志愿者中都是相关的。然而,该相关性在日本女性中似乎较弱,可能与日本女性的内眦和外眦间距变化较大有关。
5. 眼裂高度:
指睁眼时眼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其x ± s为(10.5 ± 1.7) mm。Tukey多重比较检验显示,与其他种族相比,印度女性的眼裂高度值明显较高(P < 0.05)(其他种族无显著差异)。
6. 眼裂宽度:
指每只眼睛内外眼角之间的距离。在所有年龄组中,眼裂宽度的均值范围为24 ~ 31 mm。该参数在中国女性中差异显著(P < 0.01),且各年龄组的中国女性眼裂宽度都比其他种族的数值略低。
7. 眼裂高度、年龄和眼裂宽度的关系:
在所有种族中,中国、日本和高加索女性的眼裂高度与年龄之间(r < -0.4)以及眼裂高度与宽度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 > 0.4)。在所有种族中,相对于眼裂高度,眼裂宽度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弱(r > -3)。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发现,眼裂高度这一参数与年龄呈负相关性。该统计模型表明,在中国、日本和高加索女性中,眼裂高度每年都分别减少0.045 mm(r2 = 0.41)、0.034 mm(r2 = 0.30)和0.030 mm(r2 = 0.25)。
该研究描述了亚洲女性眼睛的一个特征:尽管亚洲人的眼睛在其他一些特征上没有显著的不同(例如高度,宽度和椭圆度等),但内眦赘皮(上眼睑的皮肤皱褶)的存在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亚洲标志。该特征与X-常染色体易位有关,在非洲人和欧洲人等其他种族中发生率要低得多。研究表明,它的存在与眼睛的倾斜度也有关,比其他4个种族表现得更加地倾斜,倾斜角度为8° ~ 12°。这种倾斜性在所有小于30岁的年轻女性中更加明显。可以更好地代表亚洲人的表型特征。
--
修改:bocaj FROM 219.237.202.*
FROM 219.23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