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12月,机缘巧合,美工冯小刚得知郑晓龙认识作家王朔后,一再恳求郑晓龙带他当面膜拜一下这位大神。半年后,热衷于饭局的冯小刚做东,请郑晓龙和王朔一块儿在燕京饭店搓了一顿。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弃暗投明地跟在王朔屁股后面了。
王朔也是大院出身,出了名的仗义。他最开始非常不喜欢冯小刚,但是却禁不住冯小刚的拍马屁。冯小刚整天毕恭毕敬地喊着“王老师,王老师”,显得自己特别卑微。王朔极其傲气,但伸手不打笑脸人,怎么着也拉不下脸来赶他走,跟久了也就混熟了,就领他进了自己的圈子。冯小刚善于见风使舵,对王朔圈子里的每个人都点头哈腰地叫老师。后来的事实证明,攀上王朔是冯小刚走的最对的一步棋。他开始真正迈进了这个圈子。1990 年,郑晓龙与王朔共同策划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王朔把冯小刚领进了编剧组。该剧主编为王朔,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剧本忽然弄丢了,导致其他合写的人全都被毙掉。眼看所剩时间无几,王朔急得发毛,冯小刚找来了,表示愿意将功补过重写剧本(坊间说他偷走了剧本),重写期间也基本是王朔执笔,但最后却署上了俩人的名字。
在此期间,冯小刚学会了如何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为他以后成功做了铺垫。1993 年,电视剧中心筹备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王朔再次向郑晓龙举荐冯小刚,郑晓龙让冯小刚进了导演组见习。
王朔后来又把他引荐给了刘震云,以及自己的发小兼导演叶京。那段时间,冯小刚是下了大功夫讨好王朔,他能把王朔的小说毫无差错地背下来。当然,除了艺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王朔也确实给他提供了很多机会、拓宽了人际关系,以至于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就拍王朔的马屁,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就这样,王朔推扶着冯小刚一步步从小美工蜕变成了冯导。不得不说,他是冯小刚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谁知,没过多久,王朔就遭到了文化界的打压。为了不连累冯小刚,他对冯小刚说:咱们先分开,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的是机会活,咱们不能一起死。冯小刚一听如获大赦,把电影《甲方乙方》中原著王朔的名字都去掉了。而这部剧实际上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上映后,冯小刚初露锋芒,一夜暴富。
心下不安的他给王朔送去了5 万块钱,说是作为版权费、精神赔偿费之类的。王朔当场把他拒之门外。尽管王朔早就知道冯小刚急功近利,靠不住,也曾一度对他的吹捧充满了警惕。但他还是低估了冯小刚,他万万没有想到,平时将他捧的高高在上的冯小刚,能在他遇到困难时掉头就走,果断划清界限。做人怎么可以这么烂。二人就此恩断义绝。不久之后,冯小刚就发现自己离不开王朔,悔不当初。当时,他正筹拍《一声叹息》,这是根据王朔的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的,王朔不认可,他就无权拍摄。而王朔彼时早已删除了冯小刚的电话,无论冯小刚托谁说情,他都无动于衷。为了达到目的,冯导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无奈之下,冯小刚哭哭啼啼地去求王朔的铁哥们叶京。
经过叶京的再三劝说,王朔心软了,勉强答应了。冯小刚和王朔刚签完合同,就又哭着对叶京说:朔爷为什么不给我面子啊?人家那么大的老板,掏那么多钱买朔爷的剧本,眼睛都不眨啊,王老板很大度,人家把给你的税钱都背了。结果朔爷就不冷不热回了一句:大老板也不缺这几万块钱。言语里满是对资本的仰视,嘴里虽叫着朔爷,却带着不满。《一声叹息》上映之后,票房及口碑都很好,还得了埃及一个电影节的奖项,冯小刚引以为傲。记者采访王朔时,他毫不顾忌地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奖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王朔的话,让冯小刚无地自容泣不成声。冯小刚为了王朔几乎哭干了眼泪,因为他在意着王朔,又梦想着有朝一日超越王朔。叶京冷眼旁观着冯小刚和王朔的一切纠葛,将这一切都记在了心里。之后,他和王朔创作导演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中的反面角色冯裤子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长相丑陋、卑鄙猥琐、溜须拍马、欺软怕硬、见利忘义、又爱哭又爱占小便宜,最后费尽心机混成了一名导演。
叶京毫不避讳地说:“我戏里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这个细节就来自冯小刚。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
--
修改:purplesoul FROM 59.41.66.*
FROM 59.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