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伊藤的底片大部分都是真的,这个很容易理解,不需要留下所有的底片。然后呢,洗好的底片不是整卷的一长条,也不是一卷只分一两段,而是5、6张一段,而且一卷胶卷剪下来总会有几张零的。
“那个年代”的底片一般也是这么剪成一段段保存的,而不是“卷在一个小桶”,很简单,卷的时间长了,胶片弯得厉害,再要冲洗就比较麻烦。因此,换几张不是难事。
前面给伊藤交付照片时就有同时交底片,等电影下线上网了我再给你截两张图吧。
最后还有大量底片在照相馆也很好理解,因为伊藤每次拿过来的胶卷都很多,冲洗没那么及时。
【 在 gengchao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你搞错了,伊藤手里的底片就是他已经被泼酸水,又起来要杀准备走的老金和毓秀,阿昌烧假底片吸引他,他过去抢救,从火里救出来的。他上级骂他照片见报时,他自己说的“不可能,底片都在我这,除了被烧了的”
: 老金手里有无主的底片很正常,总有些顾客不去取的。感觉这里更可能是暗示这些人已经被屠杀,没法回来取了(按这个逻辑的话,主创似乎又明白了 底片也是要还给拍照者的)
: 以前照相馆是把洗完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底片还是一长条(可能截一两段为了好拿)装在透明的塑料保护套里给顾客的。反正我家人去取照片时照片和底片都要核实一下的。底片不用一张一张看(底片也不容易看清),因为底片是连在一起的,只要看清其中一张是自己的,就说明这一版都是你的,没有拿错。看影片里展示的道具,那时底片应该是卷在一个小桶里保存,和现代不同。但顾客取照片时也是要抽出底片看一眼的,一些民国剧里有类似的情节。伊藤大火里救底片时已经疯癫,回来还得治伤,没检查底片也正常。但如果是给通行证前就交付了底片还没检查就太降智了。不管是这个故事的原型,还是原版的老电影《屠城血证》都是靠加洗照片保存罪证的,《照相馆》里这个偷换底片的改编并不好,应该是为了引出伊藤看被换掉的底片,展示南京市民以前的安居生活。但太多逻辑漏洞了。
: ...................
--
FROM 120.22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