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谁剥夺了你的午睡权?
2021-08-20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关注
原创 花瓢白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收录于话题#社会文化洞察48个从小到大,“如何入睡”似乎是最自由的一件事。
只要没滚到床底下去,爸妈一般都不会干涉你以何种姿势与周公相会。
但最近,“侧卧睡带来的危害”“广州18岁少女睡姿不对致脊柱弯曲”两则热搜震惊了不少成年人,他们开始怀疑被睡掉的1/3人生,或许早已病入膏肓。(博主错误睡姿自画像)
道理我都懂,但最糟糕的睡眠姿势,难道不是社畜午休时在办公桌上的每日一趴吗?
尽管打工人都储备了颈枕和眼罩,但午睡仍像开盲盒,醒后可能会手脚发麻,睁眼看着窗外逐渐致郁的斜阳;也可能会神清气爽,能续航到深夜。
职场中人,要么在睡过头的边缘疯狂试探,要么就像一位网友所言:“通过午饭的量来宏观调控下午的瞌睡虫市场”,唯恐碳水化合物超标。
午睡,这种小时候“全世界都逼你做”的人类行为,长大后为何求之不得?每日午间1点的你。
#01
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午睡?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今年发布了一项研究,称午睡不超过1小时最好,可有效减缓大脑早衰。
然而很多上班族称,问题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根本没有午睡的条件:要么没时间、要么没地儿。
有时候,你正享受午后昏昏沉沉的睡意,隔壁同事可能突然鼾声如雷,又或者在键盘上“飞沙走石”。
这时你会特别想念小时候幼儿园的午睡间。虽然人口密度更高,但没有一丝人类发出的声响,只有窗外慵懒的蝉鸣和电风扇的转叶声。全世界的打工人,也不是没在争取“午睡权”。
比如在午睡大国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甚至收到一份律师的提案,希望把午睡这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比照斗牛,立法保护并列为“特别文化”专项。
当地人也的确很能睡,中午的商店、超市、酒吧大多闭门谢客,人们可以一直睡到下午5点。西班牙午后的街道很安静。/图虫创意
他们甚至举行过为期10天的“全国午睡锦标赛”。医生会在参赛者旁边用专门仪器测量脉搏,统计入睡时间,鼾声最响亮的还能加分,胜出者最后可获得1000欧元。
如果奥运会有这个项目,估计西班牙人早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日本Koala Sleep Japan公司推出的“午睡空间外卖服务”,也在帮打工人对抗午睡剥削。他们将面包车改装成卧室,直接开到下单人的公司门口。比利时也推出过“午睡吧”,给附近写字楼的白领提供暂时脱离办公室的15-30分钟。
但是在人均“996”的年代,要做一名坚定的午睡主义者,谈何容易?
Alice是某大厂员工,她在中午不但难以入睡,而且会不自觉提防老板是否路过——因为在社畜的潜意识里,午睡约等于摸鱼和“躺平”。而且,只要人没回家,你就有可能被动加班——毕竟中午是会议室最空的时候。
也总有壮士想立誓“从此午休是路人”,不沾主食,一壶咖啡熬到底。但坚持了几天发现不可行,因为你可能晚上刚加完班、早上刚挤完地铁,面对漫长的下午,办公室的一切都在引诱你入睡。
小憩无伤大雅,但若是不小心睡过了午休时间而依然无人打扰,那你要么薅到了“带薪午休”福利,要么准备睡到下岗。
#02
做个世界级的午睡艺术家
当代人午睡,大多是为了下午不浑浑噩噩,还能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
但在早几代人的观念里,午睡更多是为了享受生活——比如自称“世界级的午睡专家”的海地裔加拿大移民作家达尼·拉费里埃。出生在海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地方的战乱和灾害似乎从不消停,特别是今年,7月总统被刺杀,8月又遭遇7.2级大地震。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却诞生了拉费里埃这样一位懂得细品生活的艺术家。
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天灾人祸,4岁时父亲被流放,23岁时流亡到加拿大,但他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仰,而且恰是在流亡时爱上午睡,觉得那是“一台允许回溯时间的非凡机器”。
在拉费里埃看来,午睡是我们对被城市的粗暴节奏弄得筋疲力尽的身体的一种礼遇。“简短的午睡让我想起一种迷你汽车,它小到可以停在任何地方。我可以在公共场合藏在一张报纸后面入睡。”
拉费里埃还有“睡衣癖”,喜欢在床上阅读,穿着睡衣写作。他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终日穿着睡衣,在雷明顿22型打字机上敲敲打打。达尼·拉费里埃作品之一。
午睡也可以是为了灵感。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之所以善于描绘怪诞奇美的梦境和幻觉,跟他的“午睡奥秘”有一定关系。
在他的《50 Fifty Secrets of Magic Craftsmanship》一书中,达利称自己在缺乏灵感时,会选择在躺椅上午睡一小会,但同时会在手上握住一串金属钥匙,正下方摆放着一个倒置的盘子。
当他在放松进入梦乡时,钥匙滑落,便会“叮”一声敲响盘子。达利和他经典的《永恒的记忆》。
达利很喜欢这样被吓醒的时刻,因为觉得在这短暂的睡眠与梦境剥离的瞬间,会让灵感如泉涌。这在科学研究中被称为“入睡前幻觉”,因为理性的部分被抑制,大脑中富有想象力的部分就活跃了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午间小憩后,常常会觉得茅塞顿开、脑袋焕然一新。达利作品《睡眠》。达利说,唯有清醒才能洞悉睡眠的秘密。
#03
中国人,曾经的午睡KOL
中国人,曾经也是外国人认知中坚定不移的午睡主义者。
德国摄影师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一辑著名的“睡觉的中国人”摄影集。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他以在上海与北京工作生活之机,在街头拍下了许多在极端条件下打盹的中国人。
他们以各种奇怪的姿势入睡,不需要床垫和枕头,可以趴在公园的健身器材上、像金鸡独立般倚靠在墙壁上或直接平躺在自行车上,犹如一株有稳定呼吸频率的植物,安静又蓬勃,与身边的环境一点都不违和。贝尔恩德·哈格曼还专门创建了一个网站来收录这些“武林高手”。
贝尔恩德·哈格曼为此卧虎藏龙之地感到震惊,并觉得这些人是中国得以复兴的缘由,“其平静、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令我着迷”。
中国人爱午睡,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事,林语堂就曾在十七世纪文学家李笠翁身上,看到了中国古人对午睡艺术的理解。
“然而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倦极而眠,犹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
李笠翁觉得在盛夏午睡最有意思,暑气当头,唯有酣然入梦得以消解。但是午睡也不能刻意为之,因此“手倦抛书午梦长”最好,看书累了,“睡乡之民自来招我”,才是人生妙事。明 仇英《桐阴昼静图》
林语堂很喜欢这种关于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他觉得只有当人类真正懂得欣赏睡眠的艺术,才可以说自己是真正开化的、文明的人类。
然而,随着现代城市日益加速的生活节奏,中国人在午睡领域的KOL地位早已保不住了。
根据《2020年中国人睡眠质量报告》,在2020年,睡眠问题网络搜索量增长43%,近3亿中国人表示睡眠质量差,67.24%的人出现失眠症状。晚间尚如此,遑论午后。
春眠夏乏秋困冬打盹,如果你睡得好,就已经打败了很多人。如果还能成为一名坚定的午睡主义者,可谓老天爷赏觉睡了。参考资料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人民文学出版社
几乎消失的偷闲艺术,达尼·拉费里埃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花瓢白
插画 丨 Birdy
图 | 网络
今日话题
你的午睡质量还好吗?
原标题:《年轻人,是谁剥夺了你的午睡权?》
--
FROM 36.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