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本身是做金融投资工作的,就把写理财和生活类的文章做了一个副业。
这个副业的艰辛创业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是写理财的副业,所以我发在了这个板面(也是因为在水木找了一圈,不知道发在哪好了)。
如果发错了,请版大轻拍,保证马上改正,谢谢。
人到中年,很多人觉得只有职场一个收入不稳,想搞个副业。自媒体是比较好的副业,时间灵活,除了时间精力投入之外0成本,可以建立个人品牌,还能通过自媒体的传播认识不少朋友。
我就是这个副业的受益者,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给家里添了一块收入,还结识了一些圈里圈外的朋友。
但我想跟大家讲讲这个副业有多难。
最容易做的,就是竞争最激烈的。毕竟只是一个电脑就能弄的生意,怎么脱颖而出,吸引大家关注呢。明星还可以说自带光环流量,我们大部分都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起始流量就是个问题。尤其是现在市面上的自媒体已经都公司化了,很多自媒体都是公司请人专职弄,留给普通人做副业的空间有限。
即使是一些有门槛有专业性的分享,比如我熟悉的理财领域。
现在理财领域大一点的号我基本都看过,理财号里,洗稿现象太严重了,一个热点出来大家的观点都很类似,感觉都是相互抄。
真正高质量的原创太少了。原因就是能做高质量原创的人太少了,自媒体写作是认知的变现,但大部分人的认知就是有限的,持续输出认知更是难上加难。
目前理财号里,大部分创作者都是媒体出身(很多是纸媒没落了转行过来的),而不是金融科班出身,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头部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的就更少了。所以写的东西都很容易雷同类似。
不是说金融科班出身有多了不起,金融这个东西,基础知识完全是可以习得的。
有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好处体现在:
一些行内人才知道的实操经验,数据获取分析能力(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业,要面对监管和甲方爸爸的挑剔,真的能把你虐吐,和设计行业类似),以及行业内的人脉。
这些是那些专业的自媒体公司无法通过短时间学习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操才能积累。
所以选做号,最好是和自己本来的领域就相关。
而即使你有从业经验,也还有一个难题:每个人的领域都太细分了,但是如果做面向大众理财号,需要涉及到比较广的领域。
比如我主攻是一级市场,服务的也是机构客户,二级市场、房产、银行理财都不是我的主攻方向。这样怎么办呢,可能也是让很多人为难,不愿意开始的一个地方。
公众号这么多困难,有没有可以突破的路径呢?
我自己琢磨了几条。以理财类公众号为例,但大部分的号其实都适用。
1、
首先是大量的输入。
对于理财号来说,大量输入就是大量阅读和实操。阅读包括新闻的阅读和书籍的阅读。我知道很多大V,每年都要读几百本书,或者是有几千万字的新闻阅读量。
包括我现在,工作之余每天也要花2个钟以上去阅读。
“要教别人一杯水,你要自己有一桶水”。可能在大家看来只是2000字的文章,背后是大量、长期阅读,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
但仅仅是阅读是不够的。很多人看了很多东西,但关上书或者手机,又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
这个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区别。输入的并不是你的,很可能是“雁过无痕”,只有“输出”的才是你的。
我上高中时成绩常年全校第一,其实我很少看课外辅导书,特别喜欢看教科书。我有一个习惯,教科书上的每一页,我都要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把要点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写在旁边。而且我不看参考书上的总结的架构,而是自己用小纸,把书本每个章节的逻辑关系、章节前后逻辑关系写一遍。这样虽然看书的速度很慢,但我自己写的比参考书上写的还好,记得也很牢。
现在我看书和新闻,也会有这样的习惯。看到经典的观点,我会想,这个东西对我有什么样的启发?能怎么样去指导我的生活和世界观?我会把它编辑成短文字,发在微博或者我的理财分享群里。这样又输出了,又可以和大家讨论。
2、
观点的输入和输出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实操。
理财公众号如果只有理论分析是没有意义的,那就变成一个宏观经济的公众号了。
最终目的是要自己实践赚钱和读者分享实践经验。
比如港股打新,我也是从2020年年初开始了解的。在实践了几个月,开了不少户,赚了一些钱后,我认为这个理财路径是有效的,开始写实操分享。
而在分享过程中,我建了保险理财和港股打新读者群,他们也会给我很多反馈。自己的经验输出+读者的经验输入,是一个叠加效应。
我带过几个助理,我都跟他们说,如果真的想要学习理财公众号,可以自己先花点小钱试试理财产品。比如花个1万块开个港股账户,找找感觉。不然我写再多,他们了解的再多,他们也是无法输出的(但去做的人不多,唉)。
3、
写东西不用害怕露怯。露怯,有人指正出来,或者市场给了你负面的反馈,你就有进步的机会。
有的人会怕自己分享的东西是浅薄的,错误的。我并不害怕这个,如果我错了,那正好大家可以给我指正出来,总比自己的捂着错好。
我写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但我可以和大家去讨论什么是正确的。
4、
写的东西要自己反复去复盘,琢磨怎么去提高。
我写理财文章时,刚开始我想给大家很多很多的干货,把每篇都当做论文写,比如分析香港保险到底好不好,小白怎么学房产,我都写了5000多字,密集的知识点。
但效果并不好,和我付出的心血成反比。
大家对于高密度的学习是疲乏的,和我的读者群的阅读习惯不一致。
我开始调整方向,每篇讲一些知识点,通过轻松简单的文字讲透,这就是我的调整方向。
我也会经常去看同行写的东西,琢磨有哪些好的风格、叙事方式、包括细节的标题、封面图,看看是否可以化为自己所用。这是公众号很好的地方,就是你同行的东西都是在明面上可学的,不像企业技术什么的还会保密。
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副业方向,不花钱,自己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学习,做好了相当于自己建立的品牌和渠道。
我也承认写作还是要兴趣和天赋的。有时我看到某几个同行写的东西,会惊叹于他们的写作天赋,老天爷赏饭吃,是我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的,特别是文艺类作品,天赋是很难模仿的。
但其实做一个号,灵感和天赋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还是在自己熟悉的从业领域,坚持大量的输入,思考后的、不怕露怯的输出,向同行多学习。仅仅这几项坚持下来,就能过胜过98%的同行了。还有1%的顶尖的天赋型选手,就let it go吧。
--
FROM 183.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