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年初写在gz号上的文章,当时还不怎么上水木。
现在原文分享在水木上,希望对木友们也有所帮助
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逐渐降低,会是信用扩张偏紧的一年,会是收益预期不及2020年的一年。
“花尽因水断”。
梳理了一下家庭理财计划里的“Don’t”和“Do”,和大家分享。
Don’t 1: 不要长期大额持币,多办信用贷
现在全球各个国家都在比赛着印钞,反正都是纸,印了大家还有账面富贵敢消费,经济下行政府更害怕民众都不敢消费的通缩。
中国2010年—2019年还能保持5%左右的名义通胀,文明印钞,2020年整体通胀率约为7%。
上面说的是社会整体通胀水平,如果以房价做对标,一线城市过去10年的通胀率约为20%。如果以猪肉做对标,过去10年的通胀率约为10%。
发达国家之前几年的名义通胀是3%,去年美国激进坏了,通胀率约为7%。
如果要保证资产不缩水,至少要跑赢通胀。
小额持币,以备家庭日常开销,还可以理解。
或者在资产价格过高,下跌风险加剧时期,阶段性持币,等资产价格下跌时买入,也是一种策略。
长期大额持币,简直就是把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交给国家的印钞机。
我账上的活期存款,一般只有1万块。
平日家里的开销,都是信用卡,每个月工资到账就可以还;
临时需要用钱,就用信用贷。
我在理财群里反复提倡过大家一定要办信用贷,尤其是公积金交的比较多的,一定要最大额的办,利率低,随借随还。
一定要破除除了房贷外,不敢向银行借钱的错误观念,随借随还的低利率,是银行给信用优质人士的大福利。
图片
这是我已有的信用贷额度,相当于已经有150万的备用金。
Don’t 2:不要提前还房贷
说起房贷利率,我真是一把辛酸泪。
我除了第一套房子买的早,是用公积金贷款的,后面第二套,第三套,利率都上浮得厉害,一套是5.25%,一套是5.65%。我的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理财(比如智能存款),一年期的也只有4.8%。
原来我打算,把买智能存款的钱拿去还房贷,毕竟有一个利息差呀。
但我又琢磨了一下,智能存款虽然利率低点,但是灵活性好。我要是想配置其他资产,可以马上取出来。
而房贷我一旦还了,想再要贷这个利率的长期贷款就难了。
而且在7%的通胀水平下,银行借给我利率低于6%的房贷,就是帮着我抗通胀啊。
不过这些前提,就是你的理财水平,长期高于房贷利率。
如果你本身就是保守型理财人士,认为自己长期的收益率低于5%,也可以提前还贷。
Don’t 3: 楼市进入观望时刻
去年我跟大家详细说过,我在置换房子时,没有买深圳,而是选择了离深圳热点片区光明有2个地铁站距离的黄江。
当时没有买深圳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已经有一套,再买第二套就要7成首付了(没法离婚再买,K在深圳的社保还只有3年)。但在东莞买,我还能以4成首付买。
如果买房杠杆不够,相当于收益率砍了一半,而且就像我上文说的,房贷的利率又低又是长期利率,能有效抗通胀。
第二是因为我有一个判断:房价10万涨到20万,比3万涨到6万难多了。去年我就眼睁睁的看着东莞的松山湖,从2万多涨到了5万多,好恨自己早有计划,却没有行动。
深圳的大部分中心地区,房价都在10万以上了,而且是短期内的迅速冲高。再翻到20万的难度,肯定要高于黄江3万房子翻到6万的难度。
但是买黄江,不代表我不看好深圳。
长期来看,深圳核心地段的核心地产肯定是抗通胀的利器。
不要说深圳的房价高刚需买不起,本来深圳的房子就不是给刚需准备的,是给大额资金准备的。
只是今年过年,深圳市政府大年二十九号颁布的房价指导价格的发文,直接斩断了深圳房价最重要的推手:金融杠杆。
深圳公务员队伍里有高人啊。
关于这个发文的影响,还有深圳房价真正的大招,我在下一篇文章里再讲。
先说结论:深圳至少2年内的横盘,将无法避免。
让我想起了2年前在北京买房,这两年房价横盘还略有下跌的几个朋友。
500万的房子,只要横盘,每年就是25万的资金成本(不算出租收益,很低),心真的会痛。
投资房产,不算自住的心理收益,横盘就是亏啊。
所以这两年我不会考虑在深圳投资房产,但还是会考察一些其他地区,比如北京等已经横盘比较久的地区,还有成都、杭州这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
但是刚需,可以趁这个时候多跑跑盘,捡捡漏。憋不住要换房子的卖家,会给你一个惊喜的价格。
不过这个房价指导价,对我买的那套深圳旧改的房子有好处。
旧改房子的增购,是按照政府指导价的;既然住建局强行把市场价打了个7折说是成交价,我增购时就可以按7折去购买了。
嗯,多存点钱,到时换个大点的。
这篇先讲一下我今年计划的Don’t,下一篇在公众号,讲讲我的Do。
核心点:
2021年,我的投资策略核心主要是资本市场。
港股、美股、以及A股防御型标的,下篇跟大家讲讲逻辑和策略。
--
FROM 116.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