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7wtsxvJSKH9CPHNAg9aWpw以下直接拷贝的,凑合看吧。
最近陆续写了几篇水文来说中植系的事情,对于中植系的投资人,给过一些建议:
史无前例的中植系爆雷,引发我们深思
1
被吃瓜引起的反思
上文中的建议只是心理层面的,不同投资者的产品项目都不一样,底层资产不同,很复杂,我们也没法给出明确的建议。最新一篇文章引用了几条内部人士在群里发的信息,人家发现后意见很大,说不经同意就引用,真实性未知,等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就删了吧。本身觉得都是一些很寻常的信息,也没有指名道姓,信息本身也没有超出基本认知的范围,自己想也能想的出来,犯不着这样大惊小怪,不过换位思考一下,现在风声鹤唳,来自投资人的压力不小,当事人肯定是不愿惹麻烦的。
这也对我们平时写的这些文章敲了警钟,有可能引起歧义或者误解的消息就不要随意写,犯不着啥好处没落下还惹得一身骚。平时在各种群里的发言也是如此,被截图传到外边广泛传播起来,影响力会超出想象,上篇文章里的“刘宇轩”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昨天甚至还有一位问我发这些文章应该拉到不少客户吧。这灵魂之问开始让我思考:发这些吃瓜文的意义是什么?
拉来高净值客户?目前行情这么惨淡,VIP客户的资金都无处安置,拉来客户让其资金站岗?大部分客户的资金都建议分散到小银行的存款上去了,这种垃圾行情不做业务也罢,拉来客户有啥意义呢?再说了,真以为想拉就有的拉呀。。。再退一步,就算真的拉来了,有业务,就敢放心合作?还要担心别碰到不靠谱的坑了合作伙伴呢。
那是为了一篇文章几块钱最多十几块钱的流量主广告费?为了看着那不断增长的点击率获取满足感?
这些都没啥吸引力吧,开始还有点新鲜感,就跟玩游戏一样,体验过了就没兴趣了。更何况,写这些东西本身就有些敏感,容易误伤别人,得罪人,有风险的。想了想,或许,真正的动力来自于这些还在车上的投资人吧。如果他们中的某位能早一些看到风险提示,接受了足够的投资者教育,明白高收益必然高风险的基本逻辑,会不会就因此而悬崖勒马不会进坑呢?就算有一位碰巧看到了,避免了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损失,这算不算积了一份大功德呢?
2
对中植投资人善良点
对于还在车上的投资人,外人大都是抱着一种调侃和吃瓜的心态,觉得中植比恒大强,不坑穷人,都是有钱人才会投这种产品,被收割了也没关系。
我周边也没有中植系的投资人,之前也总觉得这雷离我们比较远,因为这个雷真的是很容易识别出来,只要稍微上网查下就能看到不少的爆料。
那中植投资人都是因为什么原因直到现在了还在车上呢?知乎上的中植投资人也不错,这两天上小H书看了看,才发现原来好多投资人都在这里,从中也了解了一些投资人进坑的原因,有些很是令人惋惜。
也正是看到这些信息,感受到了投资者的无奈、迷茫和痛苦,也让我意识到这对我们只是个瓜,对他们却是一段极为惨痛的人生经历,尤其那些投了全部身家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生活一下子由富转贫,这种落差让人很难接受。
所以建议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尽量多考虑到投资者的情绪,不要在伤口上加盐了,善良一些,讨论也多以提供建议和信息为主,毕竟这年头坑太多了,谁知道下一个进坑的是不是自己呢?
3
中植投资人进坑的各种原因
关于中植投资人选择留在车上的原因,这里根据整合各类信息大概分成了几类:
理财经理本身对公司比较信任,全部身家投入,个别的甚至贷款加杠杆来投赚利率差价,同时带动了周边的亲人朋友也都投,有的理财经理甚至把资金少的客户的资金汇总一块搭车投;
上车比较早的老客户,盈利早就超过本金,目前只是拿出部分利润在投;
上车比较早的老客户,之前的都按时兑付,一直没有撤出,有闲置资金就加仓投,越投越多,甚至有贷款加杠杆投的;
上车比较晚的新客户,对理财不清楚,也不清楚买的产品的底层资产如何,只是单纯对理财经理比较信任,或者身边的人有在投的,看好多年了也都如期兑付,听其推荐而投资;
上车比较晚的新客户,理财知识不多,单纯因为中植是正规金融机构,有金融牌照,做了十多年一直正常兑付,最重要的是收益很高,很有诱惑力,然后就投了。
至于传说中的投资50亿以上的个人客户,有传闻说是原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老板朱Jun,据说资金也是募集的。如果真是募集的话,那就有非集的风险,最后的维权也是个麻烦事。当然这些都是传闻,离我们也挺远,就不过多讨论了。令人揪心的是一些诉说自身经历的:
有位是六月底到期正常兑付了,然后又接着上了车;
有位投了两个亿,前年开始陆续撤,只撤出来几千万;
有进去一半身家的,有投了全部身家的,有300万的,700万的,1000万的,1300万,4000万,8000万的;
有位美女律师投了2000万,说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有效的办法去要回钱;
4
对中植投资人的建议
在首篇关于中植系的文章里就发过,这里再次复述一下对中植投资人的建议,个人认为还是挺重要的,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避免遭受二次伤害。
错误已经犯下,看开点,做好心理建设,接受本金全无的思想准备,不要去听信什么等上三到五年就能兑付的维稳之辞,当年见的太多了,目前也陆续有内部高管出来维稳,说引入战投之类的计划,这些话看看就罢了,不要真去信。
不管是定融还是信托,最后大都不会本金全无,无非比例多少的问题。不过如果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然后就会经受一次次的打击,天天惶恐不安,还不如一次到底,就当本金全都回不来了,去说服自己接受它,免得承受一次次希望落空的打击。最坏的情况能接受了,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后面每回来的一笔钱都是意外的收获。
维权要适度,维权群可以加几个(我没有,不要问我,如果有加的觉得信息比较多的倒是可以私聊告知,看看有没有靠谱点的),保持信息的流畅,不至于错过一些关键信息。维权群里肯定各种观点都有,各种角色也都有,需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被带偏了。维权的过程要合规合法,不要越线,尤其是公职人员,更要注意不要因此影响了工作。每天花一点时间看下重要信息就行了,不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精力,用处很有限,只会让心情更糟糕。
投资不利赔了钱,也容易引起家庭关系紧张,互相埋怨,心情低落也容易影响工作状态,进而影响身体。
这就需要多多调整一下心情,留得青山在,该吃吃该喝喝,把时间精力更多的用在工作和家人上面,多多赚钱去把坑填上,哪怕现在赚不到钱,也把赚钱的本领和认知提升一下,让以后赚到钱的概率更大一些。从中多多吸取教训,对待风险有着足够的敬畏,手头还有类似产品的,能赎回的尽量赎回,在以后的理财生涯中不要再进类似的坑了。
谨慎对待各种“热心”人士的“热心”帮助,谨防再次进坑。有的声称有内部关系可以提前回款,条件是先给公关费用,或者是打折转让,或者诱骗客户加入QQ群找一帮托儿演戏;有的声称是专业律师,有成功维权的经验,收费也就十几二十万,跟本金相比少多了;有的则声称有更好更安全的产品,比信托之类的安全的多。
对此的策略是不管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别再往外掏钱,不要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和产品信息,有事情多咨询一下信得过的自己人,不要自己去碰运气。
关于是否要请律师:上面我们也提到,一位律师自己有2000万中雷,也同样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可以跟律师请教一些维权流程、产品合同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必要花钱请律师去诉讼,这也是二次伤害的一种。另外提醒下,合同和转账凭证之类的保存好,这些如果打官司的话或者维权都是需要用到的。
以上建议对于不少投资人来说或许都是常识,不过总还是有一些投资人不清楚,容易再次进新的坑,希望能拉住一个算一个吧。
--
FROM 123.11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