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挺有意思的,作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考察了各个时期作家的收入情况。从上个世纪50年年代到现在网络时代媚俗文学的泛滥。
*五十年代的物价:陈祖德和顾水如学艺,顾氏穷困,下指导棋要收费,有一次带陈祖德去了淮海路一家西餐馆花9角钱吃了一只全奶油鸡。陈祖德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以后再也吃不到这么便宜的鸡了。
*梁晓声的伤痕文学系列收入约30万元。
*文学经济的起源来自陈明远,他在文革中因为只有鲁迅著作可读,而鲁迅全集其他书都被别人借走,他只借到鲁迅日记,鲁迅日记比较琐碎,他硬着头皮往下读。很快他发现鲁迅非常重视收支项目,日记中“笔笔清”,闲来无聊他就帮鲁迅算账,不料一个大发现——鲁迅居然很有钱,根本不是无产阶级!
*名人比如倪萍赵忠祥崔永元随便出本书就能分得版税数百万。相对比,文学青年人数日渐萎缩,底层难言温饱,只有顶部作家暴富。
*余华访美,意外发现,他的作品数量远超美国一般作家一生创作的数量。"那些欧美作家用写五本的精力写一本书,我们是用写一本的经历写五本书"。结果是制造了大量垃圾文学,浪费纸张不说,也使读者被迫远离文学。
*郭敬明2000年出道之作抄袭日本的<圣传>,不光插图,连贯穿始末的经典台词都完全雷同。2004年郭被判剽窃女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郭敬明虽然赔偿了21万,但表示绝不道歉,为此庄羽向中院申请强制执行。2005年郭敬明的新小说抄袭日本漫画NANA; 2010年的新小说抄袭《命运之夜》,再之后不知,因为本书的截止时间到了。
最后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写了网络时代的文学生态,各种负面,比如不关心出版的省市期刊(上面发文章没有稿费,但国家每年都拨有数千万的巨款,从主编到记者俸禄非常优厚),媚俗化(典型的代表是《废都》),广告化,盗版猖獗,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思想疲软,学术书籍深陷出版困境,文学作品的读者基数进一步降低等等。作者也指出,即使美国,文学作者的贫困也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从事文学创作的都要靠副业维持生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比人文类高50%。
--
FROM 202.6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