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整明白因果的事儿,不忙疯狂输出啊
知道你发的这是个什么事件么?
又是谁告诉你东江是按2.8万兵员发饷的?
这事儿的前因后果其实是这样的
天启末年,东江的饷银毛文龙是按15-20万战兵请饷,把总额从57万加价到了100万两
“户部覆言东江饷银原止57万余两增至100万两”
崇祯元年,登莱道副使王廷试去复核,回来说
“奉圣旨览奏东江兵数2万8与前开15万虽已相悬还再酌量发饷”
发现没有需饷100万的15万战兵,只有2.8万
看懂了么?这是毛文龙虚报兵员虚增军饷,俗称吃空饷,而且吃的额度还比较巨大,
被登莱道揭穿,引起的一个政治风波
这个虚报也确实引起了课道对东江的攻击,
引发东江和山东的对峙,包括毛文龙有武装威胁的意图
在袁崇焕上台之后,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解除前线和后方两派大员的对峙,打了个圆场
1、承认登莱道的复核,
因为已经捅出去了不承认不行
“今且照该裁定2万8派饷”
2、安抚东江
给江东战兵争取到了从未有过的,与关宁军同等工资的待遇
“每兵照关宁一月银1两4钱米1斛”最后合计给东江的定饷是47万零400两
换言之,
在实现东江战兵与关宁战兵同工同酬的前提下
相比天启末年,东江原定饷57万两,袁崇焕新的定饷减支10万两
相比毛文龙虚增的100万两,袁崇焕新定饷减支53万两
即给前线战兵争取到了待遇,又完成了朝廷紧缩财政要求的减支目标
达成了一个大家都满意
只有吃空饷的毛文龙受损的世界,
这完全是一个老练的行政官员用娴熟的政治手腕,
化解了朝廷和东江,因为毛文龙虚增兵员饷银引发的轩然风波的故事
故事发展到这一步,只是在政治上化解了前后方的直接对峙,
但并没有因而引发对毛文龙的行政处置
如果毛知道进退
那他就会进入袁崇焕“可用则用之”的范畴
如果毛不知道进退
以为袁崇焕处置这一风波的圆滑等于软弱等于可欺,那就要进入“不可用则去之”的节奏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始末,当然后面的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了
【 在 longsword 的大作中提到: 】
: 崇祯或主动或被动在搞财政紧缩
: 崇祯元年搞定饷,裁定东江兵员2.8万,兵饷是每人月0.7两左右,总量24万(还要扣除以前多领的)
: 关宁的兵饷是每人月1.4两左右,总量应该在东江10倍以上
: ...................
--
FROM 114.2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