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在老家休息的比较长,带着老婆孩子等节前四后四加一起回了16天。父母都是70+岁了,50-55年的。几件没苦硬吃的事儿表现很明显。
1、明明有很多成品垃圾桶(农村加油站加油就送),可是有些地方偏要用剪开的油桶等DIY。成包的垃圾袋不用,每天凑合着用买菜等的塑料袋,大的大小的小就是没合适的。
2、不会用纸抽。我成箱买的抽纸,回家后到处都没有,现放。餐桌,茶几,床头等都摆上。谢天谢地的是,厕所卷卫生纸还是普及了的,没有被平替。
3、独立卫浴成摆设。平房装修时,除了我们小两口的主卧,给父母住的卧室,也设置了干湿分离独立卫生间。洗漱倒是没浪费,可是马桶和洗浴那个玻璃隔断就长期空置,无论冬夏他们都要到院子里的旱厕去。
4、茶具酒具先用次品。我爸爱喝酒也好喝茶,我每次回去都把好的茶具等摆出来,用完洗好放消毒柜。但每次回家看到他都外面摆的都是最差的酒杯和茶杯,就是买酒送的那种。
5、不去大医院看病。我妈头疼一个月了,开始在一个村诊所那按照头神经痛输20多天液没见好,去了另一个村诊所那按额窦炎输了1天液说是有效果。我和媳妇回去好说歹说,拉她去三甲医院拍了个CT,都没事儿。医生说就是普通的头部受风着凉,回家热敷几天就好了。
6、跟上一个类似,我爸一年多了,嘴里总是有辣或者苦,也不去医院看。劝也没用,就说张三李四大家都这样,就不是病,老了都这样,习惯就好了。
7、总结上两条,老人总拿以前那套来说:什么大医院就是宰人的,没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什么医生开检查拍片子、过度用药都是拿回扣的。我承认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可是现在这个年代医疗改革很好了,挂号10元医保报完个人只花1块钱,反而是村里诊所才会小病慢磨持续赚钱。
8、上月初我大姑去世了,她就是例子。两个个表姐在省城里过的都很好,一个住大平层一个住别墅,以前给女儿帮带孩子健健康康,后来外孙女上高中了她偏要回村里守着菜园住,然后有几天不舒服不去大医院看就去诊所拿点药吃,结果某天突发心梗打110为时已晚,没到医院就没了。女儿肠子都悔青了,但没用,大姑父依然坚持留下来住自建房。
--
修改:huanhuqueyue FROM 218.68.190.*
FROM 218.6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