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闲话八字命理2
7.胎柱去哪儿了
《李虚中命书》勾勒出了早期的基本框架。该书认为:
1.论命的出发点是以年为主,也就是年柱对应的是命主自己。
2.命学三元,天元是年干,地元是年支,人元是年柱纳音。年干对应的是官禄,年支对应的是财,年柱纳音对应的是外貌品性。
3.和年柱产生关系的是四柱,分别是胎柱、月柱、日柱、时柱。
和现代的四柱相比,这里多出一个胎柱。胎柱,是指胎元所在之柱。所谓胎元,是指受胎的月份。古人认为,人在形成胞胎时就已经开始禀受天地五行之气了,因而一生的吉凶祸福从这时起就已经逐渐注定。关于胎柱,宋人还发明胎元、胎息及胎气的概念。在胎元取法上,宋人是按人出生的月份干支来起胎元。胎息是受胎之日的取法。胎气的概念没有任何解释,从其取法来看,应相当于人受胎之时。《五行精纪》卷11 后半部分就是专门论述胎元、胎息及胎气内容的专门描述。也就是说,宋人又将胎柱细分为,由月、日、时三柱而推导出胎元、胎息、胎气三柱。最后,一个命局可能会多达七柱来论命。
宋人常以胎柱来代表祖上及父母,以胎柱的吉凶代表一个人祖上的好坏。胎柱本来是算命时不可忽略的一柱,宋时胎柱在命理术中确曾一度盛行,但在明代中后期,命理术士们基本上已对胎柱弃之不用,虽然在《三命通会》、《渊海子平》重要著作中也论及了胎柱的重要性。至今,胎柱在命理术中已完全消失了。
胎柱的消失是经历了长时期的过程的。从宋代以来的记载看,当时的命理术士的确也开始逐渐抛弃胎柱,胎柱出现的频率在后来的文献中也逐渐降低。宋代命理文献《壶中子》,已透露了时人不用胎元的真正原因。胎元干支的确定就是一个大问题。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足月生产,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十个月,有些人可能足月而生,有的可能不足月而生,或超月而生。以十月来推人成胎之月的做法,是很难符合实际情况。后来的命理术士们往往借口胎元“不如日时得之独也”、“其谬论耳”,而对其弃之不用。
其实,胎柱被淘汰就是历史的自然选择。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211.167.72.*
FROM 211.167.72.*
加油
【 在 W13161859979 的大作中提到: 】
: 7.胎柱去哪儿了
: 《李虚中命书》勾勒出了早期的基本框架。该书认为:
: 1.论命的出发点是以年为主,也就是年柱对应的是命主自己。
: ...................
--
FROM 106.37.232.*
8.自古就是纳音推命
宋代形成的命理学体系已经初步比较完整了,可以说是属于子平前期的命理学,其推命的原理方法主要记录在流传下来的三本书里:晋朝《玉照定真经》、唐朝《李虚中命书》、明朝《兰台妙选》。当然前两本书经考证,都极有可能是宋朝人写的。
宋以前的禄命术基本走的是两条路线,其中纳音推命是极其重要、使用极其广泛的路线,另一条就是当今用的正五行推命。另外还有真五行路线,这条路线只在宋朝文献里发现过,后世不见其踪,所以可以视作已早早被历史淘汰。
纳音就是五行与五音相配,土金木火水分别配宫商角徵羽,将六十甲子与五音十二律结合起来,是建立在古代音律之上的框架体系。早期纳音五行属于乐律的附属品,纳音五行成熟于西汉后期焦延寿、京房师徒的六十律相生法,其实质就是纳甲法的演绎。纳音五行由此借纳甲法摆脱周代乐律学的禁锢,开始自身的全新发展。
京房纳甲法的本质是将西汉时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说与易卦系统联系起来。京房先将十天干分为阴阳,奇数的甲丙戊庚壬为阳干,偶数的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随后,他将阴干、阳干与八卦的阴阳相匹配,这里称为纳。首先是乾坤二卦,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至于其余六卦以阳干顺排分别纳丙、戊、庚于艮卦、坎卦、震卦;以阴干顺排分别纳丁、己、辛于兑卦、离卦、巽卦。然后就该十二地支了。
京房将地支也分为阴阳,阳支按顺序为子、寅、辰、午、申、戌;阴支按顺序为丑、卯、巳、未、酉、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规则,将六阳支与四阳卦之卦爻,六阴支与四阴卦的卦爻相配。最后,纳音、五音、五行、六十甲子就一一对应起来了。至于如此设立究竟有何依据,前人也没有说清楚,后人就更是糊里糊涂了。
《五行精纪》开篇就是六十甲子的纳音,每一五行各有六组,分别赋予不同的喻象含义。纳音是如何运用于推命的呢?一是通过特殊的纳音组合来推理。以年为主,对照其它各柱,尤其是时柱,这种论命方式的巅峰之作就是《兰台妙选》,将不同的组合分为贵格贱格,该书收集讨论了上百个这样的组合。二是通过纳音五行生克的方式进行推理。《玉照定真经》里就有类似的论述,以年柱为尊,时柱为卑,从年到时就是由尊到卑、由上到下的过程。以尊克卑为顺,以卑克尊为逆;以上生下为劣,下生上为优。
成于宋代的《李虚中命书》则比较犹豫的说以年为本,以日为主,月为使时为辅的论命规则,显示了向现代子平法过度的痕迹,但其推理关系仍无太多变革。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211.167.72.*
FROM 211.167.72.*
9.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于解决
宋朝的命理典籍极重视五行的有气或者无气。年柱或吉星有气,其命局往往富贵;年柱或吉星无气,其命局往往贫贱。五行有气无气,又分为得令、得地、得势。得令就是五行得月令生助,得地引到四个地支为长生冠带禄旺等,得势是地支通根且得天干或者纳音生助。其中,宋人对月令并不重视,认为月令对于贵格不重要,主要标准就是查年柱之五行有气无气。
有的宋代命书以年柱纳音为身,有的则以年干、 年支为身,还有的则以年干所属真五行为身。比如年柱甲子,其纳音五行为金,天干正五行为木,地支正五行为水,其真五行为土。 哪个才代表命主自己呢?不同术士推算的结果必然千差万别。
禄命术要持续发展,必然需要解决这些矛盾之处。于是,南宋后期子平术横空出世,结束了上述的纷争。子平术以直接明了的正五行来推算,避免了其它方式在推命中产生的矛盾,所以成为了时人的选择并流传下来。
南宋末年,徐大升撰写的《子平三命通变渊源》问世,标志着子平术的诞生。徐大升就是徐子平吗?历史上还真有人弄混淆了,但根据各方考证,徐子平应是生活在南宋前期,是子平术的早期创始者,徐大升则是生活在南宋晚期的子平术继承人。元代以后,徐子平名声开始大涨,已逐渐开始取代李虚中在禄命术的地位。到了明代,经过各方渲染,徐子平更是在业内成为独步古今的禄命学一代宗师。
于是,自子平法大行其道后,纳音论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这里并不能说纳音法就不如子平法准确,很难说谁比谁更好,只不过在这个历史关口,朱元璋与陈友谅也必须得决出雌雄了。
另外,也有人认为是历史上门阀政治转变导致社会变化,引起论命方式的变化。年干代表祖上,门阀时代祖上好自己就好。科举制度之后,寒门也能出贵子,年干也不那么绝对了,于是论命也逐渐由年向日转移了。由此可见,禄命术完全就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永恒正确的命理解释。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111.201.228.*
FROM 111.201.228.*
10.隐藏的支线剧情
正五行与纳音五行是两套不能兼容的体系,现代命理体系已经抛弃了以纳音法来论吉凶,仅只借鉴了纳音的喻像方法。然而,还有一套或暗或明的体系可以兼容两者,就是神煞体系。
神煞本意是指天上的星宿神煞,古人认为命的好坏与其关系密切,将占星体系借鉴引入禄命法中,不过其本质是根据四柱五行特定的生克制化规则,对某类型做出的具体规范并进行形象比喻的术语,类似于固定的公式。神煞体系的提取方式主要以年与时的关联,时与月的关联,月与日的关联为主。随者禄命术由以年为本向以日为主转换,神煞的取法也发生了变化。宋以前的早期多以年干支取神煞,明清后加入日干支,变为日干支代替年干支或者年日干支都可以取神煞了。
梁湘润《神煞探原》说,神煞大抵依据八个原则:一、 卦理;二、日月行度;三、奇偶方圆;四、统计积累;五、象形字义;六、俯仰情理;七、先天数理;八、特殊排列组合。神煞体系本身并不稳定,曾有人列举共多达一百九十多种神煞,但最开始的时候神煞并不多,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新增有退出,故而后世不少命学家多对其荒谬性有言辞激烈的批评。
神煞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神煞作用不大,只能作为推命的辅助手段,在宋朝仅少数人持这种观点,但其深刻影响了明清命理。另一种观点认为,神煞作用明显,推命时可不论五行生克制化,仅靠神煞推算就足够,这种观点在早期占统治地位,比如唐宋时期的命理术尚处于体系还在完善的阶段,很多论命过程就是单纯的神煞推理。
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随者命理体系的完善,神煞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现今还在使用的神煞基本都是有较高应验率,比如天乙贵人、文昌、干禄、羊刃、红艳煞、将星、华盖、驿马、桃花、劫煞、亡神、孤辰寡宿、天德贵人,月德贵人、六甲空亡、三奇贵人和魁罡等。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111.201.228.*
FROM 111.201.228.*
11.一个不可忽视的演变细节
五行寄生十二宫刚开始并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关于土的论述历来有颇多争议。
经考古考证,五行寄生十二宫最早的源头确定在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时代,时间上处于《淮南子 天文训》之后, 《五行大义》之前, 主要论述五行的“生壮死”理论:水生申,壮子,老辰;木生亥,壮卯,老未;火生寅,壮午,老戌;金生巳,壮酉,老丑。秦竹简唯独缺土的寄生。而《淮南子》认为“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与现在的十二宫理论大为不同。
《五行大义》的出现标志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正式形成。关于土的寄生,历来争议很大,《五行大义》列出不同观点。《五行大义》首先提出“土,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此是火土同行的继续。但当时已经出现了水土墓的说法,如有“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壮于丑,终于辰,辰为水土墓”之说,萧吉认为“高堂所说,盖为浮浅”,可见“水土同墓”属非主流理论。但是后来 “水土同行”理论脱颖而出,与“火土同行”平分秋色,现代又以“火土同行”为主要理论基础。
《三命通会》无疑是最具综合性的四柱命理学汇集。该书汇集了“水土同行”与“火土同行”的各种论点。有观点认为“戊土生于寅,而非戊土生于申。火土有如母子相生,所以戊随丙、己随丁“;有观点认为”土既长生于寅,又长生于申。申为阴阳宫,故水土俱生申,坤位水土,原不相离,而土随水源之说,亦为有理。四行有一生,独土长生於寅、又生於申,一物而有两生“;有观点认为“分辰戌丑未,从属于本五行。辰土长生于亥,未土长生于寅,戌土长生于巳,丑土长生于申”。
清康熙五十二年李光地奉敕编《御定星历考原》说:“木长生于亥,火长生于寅,金长生于巳,水长生于申,土则亦长生于申,寄生于寅,葢坤艮之位也“,”至于土则旺于辰戌丑未为四库,葢水火木金皆藏于土而位乎中央“。
火土同宫与水土同宫似乎都有道理。诸多争论,都没有一个结论,为什么水火相冲,但火土,水土又能同行,这似乎成为论命模型上的基本逻辑缺陷。
导致这个缺陷的原因,陆致极提出了有趣的解释,是由古代中国经济社会重心的变迁导致观点的变化。秦汉时期,农业核心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冷,导致游牧民族南下,北方农业受到破坏。到了唐朝,气温回升,北方农业又有所恢复。唐末及五代时期,北方再度转寒,人口大量南下,经济重心迁移到了长江流域。人口重心的变化恰好与水土、火土理论的变化时间趋于一致,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完美的佐证。
直到现代,火土同宫俨然成为主流理论,但不要忘记水土同宫也曾名噪一时。禄命理论其实就是不同时期实践活动的总结。也许,随着未来气候的变迁,火土同宫理论可能会再次发生变化。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111.201.228.*
FROM 111.201.228.*
火生土,土克水。火土同宫和水土同宫,只不过这两类分别发生比较频繁的时点罢了。
【 在 W13161859979 (栖居客) 的大作中提到: 】
: 11.一个不可忽视的演变细节
: 五行寄生十二宫刚开始并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关于土的论述历来有颇多争议。
: 经考古考证,五行寄生十二宫最早的源头确定在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时代,时间上处于《淮南子 天文训》之后, 《五行大义》之前, 主要论述五行的“生壮死”理论:水生申,壮子,老辰;木生亥,壮卯,老未;火生寅,壮午,老戌;金生巳,壮酉,老丑。秦竹简唯独缺土的
: ...................
--
FROM 112.47.160.*
12.子平法带来的变革
自子平术出现以后,八字逐渐开始由纳音术和神煞混合推命过渡到使用十神推命为主的方法。十神并非凭空出现,追根溯源,在宋朝《五行精纪》中已有大量的关于十神的记载,此时的十神是作为神煞来看的。直到《子平三命通变渊源》出现,十神作为推命的分析工具才正式确立下来。在六亲方面,南宋火珠林法的六亲关系分析被借鉴进了十神论命体系,将十神与六亲建立起了对应关系。
其次是中和为贵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古代和为贵的中庸哲学观念,首当其冲被应用进了禄命法,渊海子平、三命通会都对中和规则有所描述。中和原则在子平术发展的阶段得到持续强化,并由五行中和演变为日主强弱中和来论命,日主强弱甚至几乎已成为现代推命吉凶的主要方式。
第三个变化是八字推命不再以年柱为主,而以日干为主。明代的《渊海子平o论日为主》反复强调子平术是以日为主,年、月、时柱为辅的,比如“至于宋时,方有子平之说。取日干为主,以年为根,以月为苗,以日为花,以时为果,以生旺死绝休囚制化决人生休咎,其理必然矣,复有何疑哉。”“以日为主,年为本,月为提纲,时为辅佐。以日为主,大要看时临于甚度,或身旺,或身弱。”。
第四个变化是八字推命的整体性变强。禄命法时期,很多推命方法只看八字结构中一两点就可以来论吉凶,而子平法就需要整体化来研究,由于应用变得复杂,推导过程往往千人千面,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第五个变化是调候体系得到发展,命局五行在寒暖、燥湿方面要达到一定的平衡,这个规则逐渐成为论命中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
--
FROM 211.167.72.*
13.晚子时之辨
子时分早子时和晚子时。0-1点为早子时,这个没有太多争议,算当天子时。23-24点为晚子时,这个争议就大了。
晚子时有三种争议排法:一是日柱以今日,时柱以明日排。二是日柱、时柱都以今日排。三是日柱、时柱都以明日排。
先说下我个人看法,第一种排法违背了五鼠遁日上起时的法则,会造成本不应存在的日时组合,用例外规则扰乱了这个体系。
第二种排法的晚子时的日时柱组合会与当天的早子时组合完全一样,实际出生时间相差十二个时辰的生辰八字会完全一样,这显然不合情理。
所以,我本人平常使用第三种排法,晚子时以日柱、时柱按明日来排。
主要争议在第一种排法上。支持晚子时采用日柱以今日,时柱以明日排法的,会拿出以下证据:
1、唐朝李淳风制定的《麟德历》,在《新唐书 历表》中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李淳风作为历法权威,认为都是以子时的中点(即晚12点钟)作为一日的开始。
2、《渊海子平》记载了明朝学者郎瑛《七修类纂》的说法:如子虽属阳,上四刻乃昨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
3、明朝万民英《三命通会》: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但是三命通会在卷八穷尽所有日时组合时,并没有发现违反五鼠遁规则的组合,也就是并没有出现日柱算今日,时柱算明日排的情况。
4、民国袁树珊《命理探原》:“所谓夜子时,乃今日之夜非明日之早也。”
持第三种排法观点的人会认为:干支纪历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系统,区别于其它传统的历法,所以在年、月、日子、时辰的交接方面无需与公历、农历等看齐,根本不会产生子时分割的概念。
现实中,持不同观点的师傅都会举出一些实际例子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当然,晚子时怎么算在当前肯定是无法统一观点了,否则也不会争议数百年,这个事只能留待以后了。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211.167.72.*
FROM 211.167.72.*
14.两本最重要的书
如果有人问研究子平法最要看什么书,答案会是《渊海子平》和《三命通会》。
《子平渊源》,也就是《子平三命通变渊源》,于南宋末年成书。明代中后期,人们开始将该书与另一本子平术著作《子平渊海》合并为《渊海子平》刊行。虽然该书存在编排混乱,神杀杂乱,纳音论命也随处可见,除正格之外,杂格众多。但这本书贵在最早问世,后面子平法的书都参照此书,甚至以此为源。由于人们对《渊海子平》一直推崇有加,不断重刊,《子平渊源》则逐渐消失。现在能看到的《子平渊源》也是在不久前于韩国首尔大学图书馆发现的早期抄本。另一部子平术作品《子平渊海》,据考证很可能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人据《子平渊源》写的一本注解书,当时就有人说两书“其理则一,篇句俱同”。因此,《渊海子平》虽成于明代,实际可以看成是宋代的论命著作,加上后人的一些补充。
《三命通会》则是一部命学巨著,是一部宋朝到明朝之间命理文献的汇总之作,作者万民英在参照了《五行精纪》、《子平渊源》等书后写成。《三命通会》的许多内容都是照搬《五行精纪》,而且存在不少抄漏、抄错现象。比如《三命通会》卷1《释六十甲子性质吉凶》是汇总《五行精纪》卷1《论六十甲子上》、《论六甲纳音法》及卷2《论六十甲子下》;《三命通会》卷1《论五行》则综合了《五行精纪》卷7《论五行一》及卷8《论五行二》的相关内容。《三命通会》中的《论大运》、《论小运》、《论六害》、《论十干禄》、《论金舆》、《论驿马》、《论天乙贵人》、《论三奇》、《论羊刃》、《论空亡》、《论灾煞》、《论六厄》、《论孤辰寡宿》、《论天罗地网》等内容,也是直接照搬或者总结自《五行精纪》。《三命通会》对《子平渊源》的引用也有不少。《子平渊源》中“定真论”、“继善篇”、“喜忌篇”三篇都有转录。
此外,还值得多说一句的书,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子平真诠》。其实,这本书并非清代乾隆进士沈孝瞻所著,据考证应该是沈孝瞻学习明代无名氏著《耕寸集》所做的命理笔记,而《耕寸集》善本现藏于国立台湾中央图书馆。经有人逐字比对,《子平真诠》很多字错误,有些段落脱落,《耕寸集》更加完整。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211.167.72.*
FROM 211.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