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个不可忽视的演变细节
五行寄生十二宫刚开始并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关于土的论述历来有颇多争议。
经考古考证,五行寄生十二宫最早的源头确定在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时代,时间上处于《淮南子 天文训》之后, 《五行大义》之前, 主要论述五行的“生壮死”理论:水生申,壮子,老辰;木生亥,壮卯,老未;火生寅,壮午,老戌;金生巳,壮酉,老丑。秦竹简唯独缺土的寄生。而《淮南子》认为“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与现在的十二宫理论大为不同。
《五行大义》的出现标志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正式形成。关于土的寄生,历来争议很大,《五行大义》列出不同观点。《五行大义》首先提出“土,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此是火土同行的继续。但当时已经出现了水土墓的说法,如有“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壮于丑,终于辰,辰为水土墓”之说,萧吉认为“高堂所说,盖为浮浅”,可见“水土同墓”属非主流理论。但是后来 “水土同行”理论脱颖而出,与“火土同行”平分秋色,现代又以“火土同行”为主要理论基础。
《三命通会》无疑是最具综合性的四柱命理学汇集。该书汇集了“水土同行”与“火土同行”的各种论点。有观点认为“戊土生于寅,而非戊土生于申。火土有如母子相生,所以戊随丙、己随丁“;有观点认为”土既长生于寅,又长生于申。申为阴阳宫,故水土俱生申,坤位水土,原不相离,而土随水源之说,亦为有理。四行有一生,独土长生於寅、又生於申,一物而有两生“;有观点认为“分辰戌丑未,从属于本五行。辰土长生于亥,未土长生于寅,戌土长生于巳,丑土长生于申”。
清康熙五十二年李光地奉敕编《御定星历考原》说:“木长生于亥,火长生于寅,金长生于巳,水长生于申,土则亦长生于申,寄生于寅,葢坤艮之位也“,”至于土则旺于辰戌丑未为四库,葢水火木金皆藏于土而位乎中央“。
火土同宫与水土同宫似乎都有道理。诸多争论,都没有一个结论,为什么水火相冲,但火土,水土又能同行,这似乎成为论命模型上的基本逻辑缺陷。
导致这个缺陷的原因,陆致极提出了有趣的解释,是由古代中国经济社会重心的变迁导致观点的变化。秦汉时期,农业核心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冷,导致游牧民族南下,北方农业受到破坏。到了唐朝,气温回升,北方农业又有所恢复。唐末及五代时期,北方再度转寒,人口大量南下,经济重心迁移到了长江流域。人口重心的变化恰好与水土、火土理论的变化时间趋于一致,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完美的佐证。
直到现代,火土同宫俨然成为主流理论,但不要忘记水土同宫也曾名噪一时。禄命理论其实就是不同时期实践活动的总结。也许,随着未来气候的变迁,火土同宫理论可能会再次发生变化。
--
修改:W13161859979 FROM 111.201.228.*
FROM 111.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