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杭州、武汉这些强二线城市,头部房价也难说不跌
【 在 anisotropic 的大作中提到: 】
: 10年前,就是2015年到16年年初,北京房价最后一波大涨的时候,正是中国不同城市之间房价差距最大的时候。
:
: 比如北京的房价能够达到杭州同等地段的3倍,成都同等地段的6-7倍,是三线城市的12-15倍。但这个真可持续么?这不是一撮富人区的价差,而是全市平均的价差。假设可持续,会要求北京的普通人收入达到成都的6-7倍,三线城市的12-15倍,才能够负担同样品质的住房。实际上北京普通人的收入能够达到三线城市2倍左右就很不错了(当然要看什么三线,有些不到北京一半,个别甚至超过北京,不用特例来杠)。
:
: 另外15-16年那会儿,北京内部的价差相对温和,比如二环只有回龙观的不到3倍,天通苑的3倍左右。但是扪心自问,二环家庭的平均能量,才是回天的3倍么?一撮是全国最富贵,另一撮是和二三线城市区别不大的普通人水平。
:
: 然后这几年,全国普跌,但强二线城市其实跌得较小,和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比如北京VS杭州、成都、西安。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同一城市内部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回龙观能从5-6万跌到3万出头,市区的高品质次新住宅能够不跌,个别还有小涨。地方上也是一样,城市再小,也有一撮精英阶层,收入远高于领工资报酬的;这些人能够负担的房产水平远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
: 所以市场化均衡的结果,应该就是不同城市之间房价差距适当缩小,当然这里面指比较active的城市,是指北京:成都,北京:西安这种比较,要排除人口剧烈衰减的类鹤岗城市,这种房价没有底的。另一方面,同一城市内部房价差距将明显扩大,县城的富人区和穷人区,相隔并不远,房价差距7-8倍很常见;以后北上深内部也得有这种差距。
: 所以一线城市的普通板块还得跌,持续阴跌,因为面对的接盘方是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收入和二三线城市区别不大的普通人;持有一线城市普通板块的普通房子,还真不如分散到二三线城市持有头牌板块中的高品质住房,去当鸡头,它们的接盘方是一个省甚至一个大区的精英群体,收入远超过拿工资的。
发自「快看水母 于 ALN-AL00」
--
FROM 120.24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