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嘉,1924年8月5日生,湖南临澧人,电子学家、微波专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教授、名誉校长。
194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89年应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
黄宏嘉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中文名 黄宏嘉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湖南临澧 出生日期 1924年8月5日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美国密执安大学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经历编辑
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交通大学电机系助教。
1948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研究微波理论,次年获硕士学位。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副系主任、代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301工程北京中心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上海大学名誉校长等职务。
1989年,应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
1991年,被美国欧罗理工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在微波理论方面发展了耦合波理论,领导研究组于1980年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1981年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现纽约理工学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选集。
1984年,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耦合模理论》。
1990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及中国发明专利多项。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于1997年由JohnWiley&Sons出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3]
主要成就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微波理论方面发展了耦合波理论,领导研究组于1980年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1981年美国纽约理工(原布鲁克林)学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选集。1984年,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耦合模理论》。1990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及中国发明专利多项。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于1997年由JohnWiley&Sons出版。 [1]
研究内容
黄宏嘉在原上海科技大学办公室
黄宏嘉在原上海科技大学办公室
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他是中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最早研制出了中国的单模光纤,为中国微波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先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科学家。说他与众不同,不仅是因为他登上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科学高峰,更是因为他近乎“不近人情”──不喜欢接待礼节性访问。他曾经说过:“我一生有两个地方对我格外重要,一个地方是我家,另一个则是实验室,但归结起来实质上又只有一块,因为它们都叫工作阵地。”他把实验室当成家。他的助手说:“每到中午时分,我就很矛盾,到底是打断还沉浸在研究状态中的黄老师呢,还是忍心看着他空着肚子继续干下去?”研究所的门卫说:“每人都遵守八小时的工作制度,惟独他‘违背’,每人都有双休日的权利,就是他被‘剥夺’了。”周围的年轻人说:“如果你想受感动,去看黄院士做实验,你一定会学到很多。”1980年前后,为研制单模光纤,他连续三年春节是在实验室度过的。黄先生也把家当成实验室。学校党委书记春节到他家拜年,也知道不能超过半小时,就是在这半小时内,黄先生说得最多的还是他的研究情况。当年震惊国内外的国产单模光纤问世,第一根光纤居然是他在家里的煤气灶上拉制出来的,一时传为科坛“逸闻”。
黄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迄今,他已是成果累累:他39岁时出版的《微波原理》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被国际学界称作是一本“为中国人争气的书”;他的“耦合模式理论研究”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单模光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耦合模式理论及其在微波与光纤传输中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等。但他从来不曾为个人荣誉所累,他说:“我是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实在的、忠实的、老实的,不是虚夸的、虚假的科学工作者,做一个纯粹的真正搞科学的科学工作者,这是我的目标。”为了追寻这个目标,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科研生活,把钻研学问和探求真理作为自己终生的爱好
--
FROM 42.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