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金锚的飘带 金锚飘带与将军的大脑
转自:
https://www.hunanhr.cn/yanjianggao/2019/0407/401650.html“水兵学者”———荣剑
1988年,17岁的荣剑发表第一篇论文《技术兵器对作战的反作用》。
1990年,敢想敢干的荣剑当上了一名水兵,一年半之后以26万字的军事科学研究
专著从蓝色军营脱颖而出,成为声名鹊起的“水兵学者”。
1990年11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还未展开之前,不满20岁的荣剑撰写发表了《未来战术发展趋势探讨》学术论文,并提出了未来战术理论发展的“五大趋势”。即未来战术突出立体纵深作战,战术作战更加强调合成,战术作战向远距离发展,作战中的突然性因素增大,作战中战勤支援和后勤保障任务繁重。时隔不到两个月,其预测的这“五大趋势”就在海湾战争中得到验证。
1991年8月28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推出了《上等兵荣剑研究军事学术展露才华》报道,文章刊发的同时,还给这位年轻的士兵配发了评论:“海军上等兵荣剑在军事学领域的出色作为,使我们强烈感受到,在推进我军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士兵在挑战。”
1996年12月,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归来的荣剑来到某驱逐舰任职。业余时间,他依然醉心于海军战略研究,1997年还出版70余万字的专著《经略海洋纵横谈》。
1997年,荣剑荣膺“海军十杰青年”,荣立二等功。
1999任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观通长,上尉军衔
…
2009年荣剑加盟军光传承俱乐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荣剑现就职于海军司令部 上校军衔
年轻的士兵登上了军事殿堂
1990年3月4日夜晚,一位年轻人从遥远的大西北太原,匆匆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几天以后,这位年轻人坐在了海军总部机关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
在首长的秘书面前,他神情激动,滔滔不绝地说了自己的志向,并坚决要求到海军来当兵。他说他体检政审都合格了,可他们的地区今年没有海军名额。这位年轻人叫荣剑,一人只身来京请求参军入伍,实在是很少见的事,虽然多少带有点冲动的色彩,但他的要求还是引起了海军领导的重视,尤其是看了荣剑撰写的几篇军事论文后,有关领导觉得人才难得,他参军入伍的问题便很快得以落实了。
这时,征兵工作已经到了尾声,海军军务部电告驻山西的接兵人员,马上从别的地区调剂一个名额。也就在这个时候,荣剑的家人正为荣剑的不辞而别而惊慌失措,全家人四处打探,八方寻找,依然杳无音信。5天以后。荣剑竟和敲锣打鼓送入伍通知书的报喜队同时走进了家门。
就在荣剑当兵一年后的时间,他横空出世,释放出了一股倍受人们关注的“荣剑效应”,1991年8月28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推出了《上等兵荣剑研究军事学术展露才华》报道,文章刊发的同时,还给这位年轻的士兵配发了评论:“海军上等兵荣剑在军事学领域的出色作为,使我们强烈感受到,在推进我军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士兵在挑战。”
“荣剑对国防建设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尽管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可心里却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觉地为加强人民海军的建设发展军事理论,揭示现代战争规律,刻苦地思考、探索、攻坚。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多么可贵。”
“荣剑探索未知领域具有‘初生牛犊’的勇气。虽然他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可面对神秘的军事科学殿堂他不迷信,不自卑,盯住难题,顽强攀登。
从现代战争战略思想、军事理论到高科技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从国外对军备发展的趋势到我军未来建设的构想,他都敢于从容谈见识,大胆创新论。这种不畏困难奋发向前的胆识和自信心,正是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消除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思想迫切需要的。”
“荣剑干事业的态度扎扎实实。为了成为国防建设的有用人才,他从中学就坚持刻苦学习军事理论,一点一滴积累研究资料;入伍后又深入学习外军武器装备知识,自学微机操作技术。正是这么多年顽强不懈的努力,使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
“21世纪正快步向我们走来,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事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军人都应该象这位普通的战士那样,认清使命,抓紧时间,立志有作为。”
在一年的时间里,荣剑的名字频繁的出现在中央各大媒体上。当年,海军慧眼识才,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肯定。
荣剑,现在是驱逐舰支队的作战参谋。1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风云人物坐在了我的面前,往昔那张还带有少许稚气的脸,如今充满了自信和成熟。中国第一支驱逐舰部队,从五十年代引进苏联驱逐舰,到现在驾驭中国新型的导弹驱逐舰,最早经受了科技发展的冲击和洗礼,自然有着浓厚的学习科技的氛围,从支队领导到普通的士兵,对高科技都有着一股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荣剑来到这里如鱼得水,当年的很多理论,在这里得以实践、充实和发展。他缓缓对我说:我在军校学习前,是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一名通信员,这期间,我结合为情报资料研究做好后勤的工作,业余研究军事学术,撰写和发表了近四十万字的论文和报告。我认为思维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先导,我是执着地循着“读史——爱国——爱军——习武——习高科技”这样一条主线一直成长到今天,我从小学读到大学,世界上战争也从马岛打到海湾,我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与我军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苦学苦研;在民族屈辱历史震撼和海洋的蓝色危机中思索,努力转变从传统战争到高科技战争的学术观念,求索和构造自己思维现代化的框架。
荣剑以前叫荣卫星,他当年呱呱坠地之时,正适逢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他的爷爷荣兆英说,孩子落地,卫星登天,就叫他荣卫星吧。荣兆英是一位老国民党员,抗战时期曾经驰骋疆场,后来弃暗投明,来到解放区当俄语翻译。47年底解甲归田,到学校里当了一名历史老师。老人一生好学,对军事和科学尤感兴趣,荣剑耳闻目濡,对军事充满了强烈的可望。那时,他的父亲在武装部,荣剑翻完了爷爷的书后,又把目光投到了武装部的藏书里,武装部里的书也很有限,荣剑看到的也只是《步兵班战术》、《三打两防》等几本民兵教材。正当他为找不到军事书感到万分苦恼的时候,一位姓田的老大爷出现了。这天,老人来到荣剑的家门口大声吆喝起来:“收废报纸破书刊了,收废报纸破书刊了。”
“我家里有一些。”荣剑的母亲走出来说。
一会儿,荣剑抱着一摞废报纸走了出来,他无意看到老人杂乱袋子里隐隐约约的有一本带有军事字样的杂志,荣剑一把拽了出来,原来是一本军事学术杂志。
“大爷,这本书给我吧。”荣剑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
“给你?”田大爷狐疑地看了荣剑一眼。
老人一把夺回杂志,又细细地翻了翻,实在没发现什么令人高兴的东西:“你要它干什么,就是本烂书。”
“大爷,上面的文章我有用呀。”荣剑说着又一把夺回来。
“我还以为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呢,是这样呀,你拿去吧。”老人笑着说。
“大爷,你等着。”荣剑扭身跑回家。
很快,荣剑拿着一瓶酒出来了:“大爷,天冷,你拿去喝吧。”
老人见状一下子楞了。
“大爷,你以后再收到这样的书给我留着”荣剑说。
“这好说,好说。”老人连声答应。
临走,老人把自己的地址告诉了荣剑,这以后,每隔一段日子,荣剑就提着酒还有放学后捡的垃圾去找田大爷,从老人那里,他得到了很多军事书籍。
荣剑的家族的男性公民,无一例外的都当过兵,再加上少年时听了不少战争的故事,荣剑对军营充满了向往。他决定在军事领域做出一番事业来,学校附近有一个步兵师,荣剑把目光投了进来,他知道,有部队的地方,肯定少不了兵书。
哨兵开始对这位年轻人很不客气:“我去找领导。”荣剑很严肃。
“你去找领导?去,去!到一边歇着去,小孩子闹什么?”
“我去到服务部买东西,叔叔,让我进去吧。”荣剑央求着说。
“好,你进去吧,快进快出。”哨兵笑了。
荣剑曾经把自己写的东西插到每位领导办公室的门缝里,可一点反应都没有,最后他想,应该找宣传部门,他们负责宣传,这样的事要找他们去。
为了和哨兵搞好关系,荣剑每次来都套套近乎,慢慢和哨兵混熟了。他先来到宣传科,科长开始很没当回事,最后听了这位年轻人的一番话说:“这个问题你应该到我们的司令部解决,你去找张副参谋长吧。”
在这个步兵师,有一位叫张全美的人物,也就是那位宣传科长提到的张副参谋长。张全美很有军事头脑,有多篇军事论文受到专家的关注,他现在是北京武警部队某部的支队长,回忆起当年的荣剑来,言语中充满了赞美之情:“是个人才,当时,我看他是个孩子,觉得他一时冲动,是闹着玩得,没想到人小志气大。”
荣剑来到司令部,有人告诉了张全美,张全美不见,反复几次之后,荣剑决定来个不通报就进,他敲了几下门,听到应声后马上推门而入。
张全美抬起头来,见是一个少年,不禁皱了皱眉头。
“我找张副参谋。”荣剑底气不足了,低声嗫嚅着说。
“部队上只有参谋,没有副参谋,你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还找我探讨什么问题,口气倒不小。”张全美说。
荣剑的倔强劲上来了,他横下心高声说:“我只占用你5分钟的时间,你要是不感兴趣,我立马就走,这样行了吧?”
“哈,口气蛮厉害的,好,给你5分钟的时间。”张全美不禁多看了这位年轻人一眼。
“我准备写一篇论文,题目是《对我军武器装备和兵力结构的思考》,请你帮助。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和周边地区相比,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和探讨。”
荣剑一口气把自己的观点做了阐述。
听了荣剑的话,张全美深感意外,这还是个孩子呀,如果不在眼前,他怎么也难以置信,张全美决定再考考荣剑,他随口问了问几个国家的武器装备,荣剑毫不迟疑,脱口而出。
“好,谈得好,我对你判断失误,希望你谅解。”张全美真诚地说。
“这样吧,我房里的书你随便看,另外,给你一把钥匙,其它的书只要不带密级的也向你开放。”
“太好了,太好了。”荣剑大声叫了起来。
由于张全美的帮助,荣剑和侦察科、作战科、炮兵科越来越熟悉,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帮助也越来越大。
75在通往太原的路上,经常看到一个少年,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地奔波着,无论冰天雪地,还是风吹雨急,他都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许,历史长卷中的内忧外患,八国联军的隆隆炮声,还有大片大片土地的拱手相让,给了荣剑太多的冲击和警示,他对军事的探究也越来越迫切。在张全美的介绍下,他来到某军的驻地太原,寻找一个叫刘志刚的人。此人当年是这个军侦察处的处长,现在是北京军区作战部的部长,刘志刚在军事领域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荣剑每次去,都和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最后,两人通过书信来往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刘志刚的指导下,荣剑写出了《技术兵器对作战的反作用》,发表在〈〈战术研究〉〉杂志上,这一年,荣剑才16岁。不久,当编辑部的编辑知道这篇文章竟出自于一位少年之手的时候,都感到非常的意外。
1992年,在全国名字已经很响亮的荣剑,终于见到了刚从国防大学学习归来的刘志刚,师生相见,感慨万分。刘志刚送给荣剑一本自己刚刚出版的新书,名为〈〈突破——打开胜利之门的精彩搏击〉〉,刘志刚说:“这是一本战役、战术方面的书,对你有点用处,学无止境,你可不要固步自封呀。”
荣剑在撰写军事论文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博览群书,太原市偌大一个图书馆,历史、军事方面的书籍竟让他读尽。,图书馆的那位老管理员说,我在这里十年了,从来没遇上过这样的人,一边啃着干面包,一边抄,我们有些方面的书让他读完了,闻所未闻呀。中学时期,他所有的零花钱都买了书,母亲给他钱买鞋,可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本书,穿烂的鞋还在脚上,久而久之,母亲再也不敢给他钱买东西了。几年下来,他抄的书和摘录的资料足有几百万字,藏书1000余册。荣剑敢想敢干,为了有效地保护书籍,他想尽快做一个书柜,家里的两个大立柜他早就盯上了,几次央求母亲,母亲坚决不同意:“你敢,那是我结婚时的嫁妆,甭想动这个歪念头。”
这一天,父母外出之时,荣剑找来铁锯利斧,一阵忙碌,母亲的嫁妆变成了大书柜。
荣剑对中国历史很有兴趣,13岁的时候,当其他同学忙着苦读升学的时候,他对清朝国土的沦丧,天天处在一种愤愤不平当中。少年时代,应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可荣剑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荣剑最喜欢和爷爷探讨问题,而作为历史老师的荣兆英也格外看重自己的这个孙子。
“为什么侵略者都来自海上?”荣剑问。
“海上防守太弱,帝国主义船坚炮利。”荣兆英回答。
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的硝烟一幕幕从他脑际中掠过。
1988年3月14日,中越在南中国海发生了摩擦,越军先发制人,向我赤瓜礁突然开枪射击,我方被迫还击。消息传来,荣剑摩拳擦掌,从这时候起,当一名海军的信念就越来越强烈了。在太原市的街头,他常常跟踪穿海军服的军人,有时突然站在人家面前说:“我是一名中学生,非常热爱海军,你能留个电话吗?到时候我向你请教一些海军方面的有关问题。”
这一天,他从太原市回家的路上,一边看书,一边推着自行车,刚走出不远,一辆汽车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冲向人行道,荣剑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卷了进去,车子扭曲变形,荣剑却安然无恙,他一把揪住呆如木鸡的司机吼道:“我的腿,我的腿,我当不了兵了,你还我腿!”
“你的腿还能走。”司机抖着手说“还能走?”荣剑走了几步后不禁笑了了。
“你走吧,没问题!”荣剑挥了挥手,骑上车扬长而去。
司机呆了一会,用手掌重重地拍了一下脑袋:“今天幸亏碰上个楞小子,要不我走不了啦。”
为了撰写〈〈现代有限战争与海军发展〉〉,荣剑还给海军政治部写信索要海军的有关书籍,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洋洋4万言的军事论文写成了,从海军战争理论、海军战略理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观点独特,不泛真知灼见。
随后,他分两包寄给了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中将。
761991年5月,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准备编辑出版一部百万字的大型参考书,名为〈〈海湾战争与世界新秩序〉〉,决定特邀请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一名专家审校军事部分。主编在电话里反复说,你们一定派一名对海湾战争非常了解,对现代武器装备非常熟悉的专家来。
大家等了很久,忽然看到车来了,负责人说:“大家出去接一接,千万不要怠慢了专家。”
车门开后,出来一位挂着士兵军衔的战士,尽管他刻意要表现出几分了成熟和严肃,但也掩盖不了脸上的稚气。
“看样子海军不来专家了,派个战士来解释一下。”负责人轻声嘟哝着上前想问个究竟。
“我就是海军派来的,叫荣剑。”战士说。
“开什么玩笑。”有人忍不住地叫起来。
“我们可是请专家呀,你来干什么?我们又不需要勤务兵和打杂的。”负责人有点不高兴了。
“你们试一试,不行我马上走,再给你们换人来。”荣剑说。
一位编辑随手拿起一幅海湾战争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武器。”
荣剑脱口而出,把这种武器的研制背景、生产年代、性能、规格、型号、甚至部署配备情况都做了回答。
“好,看来懂一点,试试看吧。”编辑无可奈何地说。
几天以后,军事部分几百副照片,数万字的说明,荣剑很快完成了。大家一看,不禁肃然起敬,一个毛头小伙子,竟有如此的本事,地方的几位专家见状,都想见识一下,一番谈话,专家们也啧啧称奇。
今天,提起国防大学的张召忠教授来,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的预见能力,让军事领域的众多专家折服,其军事方面专著一版再版,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当年,他作为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一名副主任,非常看重荣剑,给了荣剑巨大的帮助,也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荣剑在军事领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荣剑的成就引起了海军首长的重视,在张连忠司令员和魏金山政委的关心下,最后经海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批准,1991年8月,荣剑来到了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几年时间,荣剑写出来50余万字的〈〈经略海洋纵横谈〉〉,因为沉湎于研究中,两门课未能过关,最后没能毕业,荣剑第一次走了麦城。
院长当时的一番话,至今还深深刻在他的心底:英语和数学对一位现代海军军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驱逐舰部队,就象当年攻克军事领域的堡垒一样,荣剑在业余时间开始全力以赴的学习数学和英语,虽然没能拿到毕业证书,可他有信心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军官。毕业不久,他在支队100名值更官比武中名列第一,1997年,在海军十杰青年中,荣剑榜上有名,胸前也挂上了闪闪的二等功奖章。
一个人该如何面对冲击,又该如何面对自己,荣剑很清楚这一点。
高科技下的未来战争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的军事家、政治家都在思考。今天,作为驱逐舰部队的一名普通军官,荣剑也在思考。
荣剑自述
我的青少年时代,步枪与卫星共存,骡马大车与导弹巡洋舰同聚,战争已由人力、机械力的搏斗发展到物理化学能、电磁能,乃至高智能的抗争,相当大的时代差,发展的极不平衡已经给我们这代人以落后就要挨打的深醒。
强烈的危机感和急切想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溢满我的心灵。为此,我无畏地努力尝试。1988年,我17岁,发表第一篇论文《技术兵器对作战的反作用》。
还是1988年,南沙的风云,使我的国防梦彻底转向了蓝色海洋。
海洋法出台使世界进入了海洋经济时代,海洋成为军事竞争的冲突和战略角逐的核心;向海洋深处进军,提供了一条引发局部战争的导火索。由此,当水兵,穿海魂衫,戴那顶带有飘带的水兵帽成为我矢志不瑜的目标。
我开始从事工作的单位,对我的学习、研究帮助很大,受益匪浅。我利用业余时间,投入最大精力,痴迷研究外国海军武器装备,写下了近二十万字的装备概况报告。
前苏联新型战斗机访华表演,我从雷暴般的引擎声中听出了高技术的奏鸣。
当兵不满一年,海湾战争爆发,海湾战火把我烧得很浮躁,我知道这杂乱无序可能是新思维火花碰撞前的阵痛和沉淀。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海湾战争战火熄灭的前后也写了许多。海湾战争我笔墨泼洒最浓烈处是:这场战争对我军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怎样纵揽其可借之鉴。
海湾战争是高技术武器对常规武器、计算机芯片对钢铁大炮的战争,是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的战争。安于现状的军队必然会失利于未来的战场,思想观念和战争理论的落后,往往比武器装备的落后更可怕,高技术战争决定因素仍是人,是有效的人机协调能力。虽然具有完善的现代军事制度、武器装备以及科学的编制体制,但如果成员缺乏能赋予装备和制度以生命力的现代军人的素质,自身还没有从心理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高技术的装备也会在缺乏素质的人手中变成一堆废品。未来海洋世纪的竞争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
战略家不能依靠先例,手边也没有一把永恒不变的尺子。战略思想必须不间断地考虑变化了的环境,不仅要考虑可预见的当今的变化,而且要考虑许多年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湾之战助长了美国等西方大国相信和依赖高技术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政策心理。国际形势更加动荡,我国海上战略环境日益严峻。追求国家海上方向的安全艺术,是我在紧张的军校学习生活中所慢慢品味到的。
自从立志献身国防,我便与“兵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入伍后,我更是如饥似渴地研读各类军事书籍。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从中外著名军事将领的传记,到古今重大战争史记,只要是与军事有关的书刊,我都爱不释手。我养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嗜好:书逢“军”必读,曲逢“军”必听,影视逢“军”必看。解放军报的《军事论坛》专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解放军生活》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人民子弟兵》节目,我都是忠实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置身斗室,我最大的享受,就是伴随着中外军事名曲的乐声,阅读军事书刊。仅一部《孙子兵法》,我就读了国内外三个版本。我是新华书店的常客。
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我必跑一趟书店。部队发的津帖费和父母寄给我的零用钱,我几乎全部用来购买了军事书刊。当兵一年多时间,我就买了400多册军事书籍,加上入伍前的“存货”,我个人所拥有的军事藏书超过了1000册,记下的读书笔记和摘录的资料卡片,整整装满了一只箱子与三大抽屉。
令我终生难忘和十分感动的,是我的业余自学得到了许多军事专家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我所在的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是一个被誊为“现代军事思想库”的科研部队。为了帮我打牢基础,加深理论功底,真正学有所成,情报资料室副主任张召忠副研究员主动当起了我的指导教师。他根据自己多年治学研究的实践体验,针对我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从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一是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特别是高层次的军事战略理论;再就是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现代武器装备。张副主任为我指点的治学之路,使我的学习与研究逐步走上了正轨。根据他为我开列的必读书目,我学完了国防大学、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班的教材,包括战略学、战役学、军制学等等。为了熟悉世界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军事防务,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全球观念与宏观意识,我在自己宿舍里挂了一张世界地图,把地区政治、军事、外交热点和各军事大国的兵力部署一一标在图上。久而久之,一张世界地图被我巧妙地“军事化”后,活化在大脑中了。比如,要想知道太平洋地区或其它地区有哪些海陆空基地、配属哪些兵力和大型技术装备等,我有用查阅任何资料,基本可以准确说出。一次有位老师出了道考题:“从我国的大连到芬兰的赫尔辛基港,冬季最近的航线要经过哪些海区和海峡?”要求我一小时以后作出答案。可我只用了3分钟,当场就一口气准确无误地说出这条总长12840海里航线上的20多个海区和海峡名称,令这位老师惊讶不已。
在业余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下功夫最深、花心血最大的要数当代世界军事装备。情报资料室的领导和同志们在这方面给我提供了十分优厚的条件。他们把室里编制的成套外军武器装备挂图借给我反复观摩辨认,并让我看10多种外军装备期刊杂志,及时了解各国新型武器装备发展趋势。经过不懈地钻研和实际跟踪,我终于练就了一套对当代各国武器装备过眼即识的本领。去年初,原苏联11架新型军用飞机首次来华表演。由于分配给海军的参观名额极少,海军首长指示论证中心拍一部现场录像片于次日送到机关。我得知消息后,主动请求担任录像片解说词的编写工作。在机场观摩完表演后,当天晚上,我就根据录像画面写出了解说词,把各型飞机的名称、型号、战斗性能等介绍得一清二楚,受到了领导的赞扬。
经过一年多的埋头系统自修,我在张召忠老师给我引导的学习方向上有了很大进步。这时,室领导给我压了两副担子:一是让我担任颇有权威的《世界军事年鉴》的撰稿人,主持撰写“外国海军武器装备”年鉴;二是由我担任长达8万字的《外国武器装备年度报告》的主笔。我知道,这两项课题按照惯例,往年都是由室领导亲自主持研究完成。现在却落在了我这个刚刚入伍一年的小新兵头上,这是多么大信任、多大的关怀啊!接受任务的那天,我激动得几乎一夜没合眼。我母亲得知这一切后,特意来到部队,流着泪对张召忠副主任说:“荣剑这孩子为学习军事理论,在家里和社会上受了多少委屈,只有我这当妈的最清楚;没想到在部队得到各级领导这么大的关照和重视。”
我感激培养造就我的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并把这种感激转化为研究军事学术理论的强大动力。在完成了室领导交给我的两项研究课题之后,我正式开始了我的军事学术论文写作。恰在这时,一场高科技战争在海湾爆发了。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他的眼睛总是盯着市场;一个出色的作家,他的眼睛总是盯着社会生活;而一个真正的军人,不会不关注这场现代战争。海湾战争虽然远离祖国大陆,但中国人不能以观众的眼光漠视势态的发展,而必须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威胁,产生一种自强的紧迫感。那段时间,我每天通过电视新闻和内部资料,跟踪战争进程,从转瞬即逝的画面上,捕捉参战双方的装备使用情况和作战样式的演变。我关心的不仅仅是交战双方的胜负,同时也在思考: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政治、经济、社会根源何在?这场战争有哪些新的特点?透露出未来高科技战争的哪些发展趋势?假如战争降临我们头上,中国军队如何应付?这场战争给和平时期的中国军队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等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的思考变成了一家中央报刊的铅字。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海湾战争爆发不久,《中国青年报》约请张召忠副主任赶写一篇述评文章。见他忙得不可开交,我大着胆子,主动请缨,苦战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篇题为《从海上发起的地面战》的2500字的述评文章就送到编辑手上。编辑边看边说不错,最后看到署名“战士荣剑”,不相信地连连追问:“真的是你写的吗?
其码到得到肯定回答。这位编辑又向海军宣传部门的领导推荐,说:”你们论证中心有个荣剑,这小战士不简单!“我能在一个晚上写出这篇文章,当然还是我平时注意积累的结果。早在1990年11月,“沙漠风暴”行动还未展开之前,我就撰写发表了《未来战术发展趋势探讨》学术论文,并提出了未来战术理论发展的“五大趋势”。即未来战术突出立体纵深作战,战术作战更加强调合成,战术作战向远距离发展,作战中的突然性因素增大,作战中战勤支援和后勤保障任务繁重。时隔不到两个月,我预测的这“五大趋势”就在海湾战争中得到验证。
1992年2月,海湾战争硝烟正浓。我从美国海军在战争开始即以100余枚海基“战斧”巡航导弹,继而以上千架次舰载机对陆实旋连续打击的战法中觉察到,美军此次作战,打破了历来海军单一对陆支援战术惯例,使之发展为战区范围远程对陆突击,从而开拓出海地一体战的崭新作战模式。我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不已,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写出了《浅析“海地一体”作战》的论文,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海地一体”这个并没见之于美军作战纲要的新战法。《海军学术研究》刊登时专门配发了言论,对我的创新意识和学术勇气给予了肯定,让学术界就此展开深入研讨。
那段时间,我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每天日夜连轴转。白天事务性工作多,时间不够用,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我们办公楼晚12点锁门,我好几次被锁在楼内出不来,不得不打电话请人送钥匙来。有几次保卫人员见半夜三更楼上还有灯光,以为来了小偷,蹑手蹑脚地包抄过来。一看是我在微机上写论文,才解除戒备。就这样,短短5个月,我在《海军科技情报》、《海军杂志》、《论证与研究》、《石家庄陆军学院学报》等10多家军事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1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这些由我单独完成或与他人合作的论文,有的探讨现代战争战略思想和作战指挥原则,有的研究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有的分析海湾战争交战双方的成败得失,有的介绍各种新式武器的性能与作用,有的论述军事学术理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军未来建设的规划与构想,在军事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信阳陆军学院学报》对我的论文《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与海湾战争》表示赞许,并来志鼓励;军事科学院一位专家对我的论文《现代有限战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给予了较高评价,并来信进一步商讨有关问题。
结束语
其实,当年,人们在吃惊的同时,也有些不理解,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竟有如此大的潜力和天赋。在一年的时间里,媒体和他本人收到了近千封的读者来信,很多人问,你一个小新兵,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能耐?国防战略那是军事家研究的,出现在你身上有点不可思议。人们很难把这么大的成绩,和一个普通的小战士重叠在一起,那高不可攀的军事殿堂,怎么就会如此轻易的被稚气未褪的年轻人闯进来了呢? 愿荣剑和我们军光传承俱乐部一起进步!
--
FROM 59.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