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来自俄罗斯、美国和阿联
酋的四名宇航员搭乘俄罗斯航天集团的联盟号飞船,飞向国际空间站。
这已经是联盟号系列飞船的第143次载人飞行。201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后,联盟号飞
船成为目前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交通工具。别国宇航员搭乘联盟号的“票价”相当昂
贵,近些年,美国为此已向俄罗斯支付了39亿美元的费用。
作为红色帝国前苏联遗留的先进科技成果之一,联盟号飞船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
原型设计师是苏联的实用航天之父、20世纪人类航天事业的先驱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
罗廖夫。
1 他的名字曾是禁忌
科罗廖夫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例如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的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都是由他领导设计的。除此之外,月球、金星、火
星的第一个探测器、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名女宇航员进入太空等,也是在科罗廖
夫的主持或指挥下完成的。科罗廖夫为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荣耀,被誉为苏联的民族英雄
。然而,他生前并没有享受到丝毫英雄的礼遇,反而备受冷落,甚至他的名字都是个禁
忌。直到他死后,广大苏联人民和世界各国才知道这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
科罗廖夫
这不仅是为了保密,更多的是政治因素。为苏联奉献了一生的科罗廖夫,长期背负着“
叛徒”和“罪犯”的沉重枷锁。
那是当年席卷全苏联的肃反运动强加给科罗廖夫的罪名。由于科罗廖夫卓越的能力,苏
联当局允许他以罪犯的身份参与科学研究。
但苏联当局对此感到不光彩,所以科罗廖夫曾担任苏联航天局的副局长、首席科学家,
他的名字却不允许被人说起,否则就犯下了大罪。苏联的火箭专家们用“国王”或者“
大老板”称呼科罗廖夫。
这位航天学界的王者以的无比的热情投入工作,毫无怨言。
征服太空,是科罗廖夫儿时梦想的延续。
2 蓝天之梦
1907年1月12日,科罗廖夫出生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的日托米尔,一个普通的教师
家庭。
当时飞机还是新生事物。科罗廖夫曾跟着外祖父观看过飞行表演,自幼就向往着翱翔蓝
天。有关飞行的奇思妙想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917年,正在乌克兰南部大城市敖德萨读中学的科罗廖夫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他驾
着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滑翔机试飞成功,人们不敢相信那架飞机出自一个十岁的孩子之
手。
1926年,红色苏联已经成立四年了,科罗廖夫从基辅工学院机械系转学,来到莫斯科鲍
曼高等技术学院攻读空气动力学。在这里,科罗廖夫认识了他的老师、也是他日后的救
命恩人图波列夫。
喜欢军事的朋友肯定知道图波列夫的大名,俄罗斯的Tu系列战略轰炸机均出自他领导的
图波列夫设计局。
从鲍曼高等技术学院毕业后,科罗廖夫拿到了飞机设计师的文凭,并进入图波列夫实验
飞机设计局工作。很快他又光荣地成为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那
是1929年,科罗廖夫二十二岁,已经在领先世界的飞机研发机构拥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科罗廖夫的人生方向发生了转变。
3 转向宇宙
还是1929年,正痴迷于飞机制造的科罗廖夫和朋友们前往卡卢加市,慕名拜访了一位年
过七旬的老人——被誉为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的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建
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的航天理论,他坚信,人类在未来必定会飞向宇宙。
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番交谈,让科罗廖夫改变了奋斗目标。他后来回忆说,那次会面
让他异常振奋又激动,自此他的目标变为“建造火箭,飞向太空!”
科罗廖夫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工程师于1931年组建了“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他领导小
组的科技委员会,着手研究火箭飞行器。小组的工作得到了苏联陆军参谋长图哈切夫斯
基元帅的大力支持。
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在研究液体火箭。1933年3月,科罗廖夫和同事们研制出第一
台以液氧和汽油为燃料的喷气发动机。同年8月,苏联成功试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
科罗廖夫和同事们取得的成果引起了苏联当局的注意,1933年10月,苏联国防委员会等
部门把“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与官方的“空气动力实验室”合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宇航研究所,科罗廖夫担任副所长。他获得了国防委员会颁发的奖章。
出于国防需要,科罗廖夫提出,应当首先研制火箭飞机,即喷气动力飞机。随后他投入
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当时科罗廖夫是人们眼中的青年才俊,可谓春风得意。
1937年12月,苏联第一架火箭飞机完成了试飞
4 劳改生涯
然而,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极为紧张。在火箭飞机试飞前几个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
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向全国蔓延。一向支持科罗廖夫开展工作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已经惨遭枪决,与其关系密切的一批人也被逮捕,科罗廖夫的老师图波列夫身陷囹圄。
巨大的阴霾无处不在,科罗廖夫和一些同事也难逃厄运。
1938年6月,科罗廖夫被捕入狱,背上了“参与托洛茨基反苏组织”、“滥用资金,危害
国防”等莫名其妙的罪名。年轻有为的航天学家成了“叛徒”、“间谍分子”。
科罗廖夫在狱中遭到毒打,以致下颚骨折,从此不能正常扭头,也不能把嘴巴张大。
科罗廖夫属于“第一类”罪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科尔玛金矿做苦力,原本是无期徒
刑。
科尔玛劳改营的环境非常恶劣,犯人们不光要挨饿,还会遭到殴打、虐待。在劳改营服
刑一年多,科罗廖夫瘦到皮包骨头,曾因为虚弱而无法起身,差点被当作死人活埋掉。
科罗廖夫不怕死,身为囚犯,他对苏联的国防深感忧虑。随后他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指出研制火箭对国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然而苏联当局还没有意识到火箭的价值,没人理会科罗廖夫。所幸他的恩师图波列夫提
前获释,他的命运也迎来转机。
5 忍辱负重,征服太空
由于苏联军方急需新型作战飞机,图波列夫获准离开监狱,以囚犯的身份继续主持科研
工作。在图波列夫的苦苦营救下,科罗廖夫的刑期降到了十年。
1940年,苏联当局又批准图波列夫的请求,科罗廖夫也以囚犯的身份回到莫斯科。在苏
联内务部所属的第29特殊设计局,他和图波列夫一起研制飞机。他们过的依然是监狱生
活,在警卫的看管下每天工作12小时,不准闲聊,没有行动自由。
科罗廖夫已经很满意了,飞机制造曾是他最喜欢的工作。但没有科罗廖夫的带领,苏联
的火箭研发进程一度停滞。
1941年6月,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苏联“大清洗”造成上百万人被捕,60多万人丧生,各
个领域的人才损失惨重,斯大林感到了后悔。而当时德国的导弹发展已经领先世界,在
这种情况下,科罗廖夫得以继续研制火箭。
科罗廖夫起初不愿在后方研究所工作,要求驾驶飞机上战场杀敌,被图波列夫拒绝了。
当时苏联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格鲁什科正在喀山一处飞机工厂研究火箭发动机,科罗廖
夫请求调到喀山,获得批准。一个由科罗廖夫担任设计师的火箭研制小组随之成立。这
就是后来科罗廖夫设计局(第一特殊设计局)的前身。
1944年7月,由于科罗廖夫的工作出色,他和一批囚犯科学家提前结束了刑期,但仅限于
此,而没有得到平反。
获得自由后,科罗廖夫顾不上回家和亲人团聚,加紧投入了科研工作。一个属于科罗廖
夫的太空时代拉开了帷幕,令人目不暇接。
1947年,苏联成功试射了第一枚P-1导弹,为洲际导弹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1957年,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在苏联成功发射。紧接着,苏联又把世界上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送到了太空轨道;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完成了太空航行的壮举。
一个又一个尖端科技在苏联诞生,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可是除了苏联的航天部门,没人
知道,这些奇迹的背后,站着同一个总设计师,默默无闻的科罗廖夫。
6 荣耀与他无关
苏联抢在美国前面成功发射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最初并不是政府计划,而是科罗廖夫
多次呼吁后才立项的。
苏联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旅行者)提前进入太空轨道,比美国早了三个多
月。
当时正是美苏争霸时期,这个爆炸性新闻在全世界引起的轰动,以及美国人的惊愕,为
苏联挣足了面子。赫鲁晓夫这才觉得卫星计划是值得的。但是,由于科罗廖夫有“前科
”,苏联当局并没有给予他应得的荣誉和尊重。
瑞典皇家科学院曾打算为首颗卫星的的设计师提名诺贝尔奖,他们询问苏联政府谁是设
计师,赫鲁晓夫却说:“是全体苏联人民。”
1961年4月14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归来的第三天,莫斯科红场举办了盛大的庆祝
活动,世界级“明星”加加林在军队的簇拥下现身广场,苏联民众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
欢呼和掌声。赫鲁晓夫亲自为大会致辞。
而太空首航任务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却落寞地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赫鲁晓夫没有提
到他的名字,也没打算答谢这位幕后英雄。
虽然科罗廖夫时任苏联航天局的副局长,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别墅,但政府却没有给他配
车。他只好买了一辆二手汽车。召开庆祝会那天,他驾车前往红场,不料破旧的轿车半
路抛锚,他不得不搭乘别人的车参加大会。
当然,鉴于科罗廖夫的功绩,他获得了1957年的列宁奖金,后来又两次被授予“社会主
义劳动英雄”的荣誉称号。可是苏联当局不允许他佩戴那些勋章。
更为讽刺的是,为科罗廖夫的别墅站岗的人员,竟然是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警卫。
科罗廖夫和加加林
7 让生命像陨石一样燃烧
科罗廖夫当初在劳改营的生活,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加上后来日以继夜的繁重工作
,积劳成疾,他得了心脏病。1966年1月14日,这位苏联实用航天之父在克里姆林宫医院
去世,享年59岁。
很多人说科罗廖夫是天才。他对此曾经曾这样说:“天才应该像陨石一样,燃烧自己去
照亮他的时代。”
科罗廖夫从不计较个人的境遇,为了航天事业,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促使他转向火箭研
究的导师齐奥尔科夫斯基曾告诫他:“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年轻人。这项事业需要有
知识,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也许还要付出生命。”
科罗廖夫用坚定的语气回答说:“我不怕。”
研制P-7导弹的时候,有一次试验场突然发生燃料爆炸事故,冲天而起的火光“吞没”了
科罗廖夫的身影。同事们把他救出来的时候,他满身血迹,掉了两颗牙齿,额头鲜血直
流。他却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兴奋地说:“我找到故障原因了!”
类似的惊险场面,科罗廖夫经历了很多。
有人问过科罗廖夫:“所有的荣誉都成了别人的,不允许你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不能公布身份,你是否感到不公平?”
科罗廖夫却说:“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些工作是祖国需要的。”
让生命像陨石一样燃烧,照亮一个时代,科罗廖夫做到了。
8 驯火者
科罗廖夫去世后,他的事迹才公诸于众。
在勃列日涅夫主政苏联的1972年,科罗廖夫的生平被拍成了一部电影《驯火记》。片中
有这样一段情节:激情澎湃的号角声中,一个年轻人驾驶着滑翔机飞向广阔的蓝天。这
段情节正是科罗廖夫中学时代的经历。
科罗廖夫大半生研究火箭,一直和危险的燃料打交道,电影名字《驯火记》甚是贴切。
苏联民众为这个了不起的英雄感到骄傲。后来苏联发行的很多纪念航天成就的邮票上,
都有科罗廖夫的肖像。月球背面最大的环形山,以及火星的一个陨石坑,也以他的名字
命名。
后世的种种纪念,或许能让这位航天巨擘的英灵稍感欣慰。
--
FROM 113.11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