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广西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三先驱之一,为革命两度入狱、牺牲在雨花台
广西卫视2021/05/02 13:55
在少年时期追求光明,立志报国。
在求知之路上追随马克思主义。
他是信仰坚定的革命者,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留尽最后一滴血。
今天21:20,广西卫视《我们的父辈先烈》播出“谭寿林:碧血丹心”。
这是一张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纪念证,尤显珍贵的,不仅是半个世纪的时光洗礼,更是证书上001号的编号,它代表着,这是由毛主席签发,授予这位烈士的至高荣誉。
196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样为这位烈士深情写下一首七律:
热情如火吼如雷,俘虏生还气不隤。
恨病折磨难杀敌,回家探问亦招灾。
穗城喋血乌云堕,沪渎逢春旧雨来。
两卷遗编容我读,怅然怀念惜英才。
——董必武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烈士的深切怀念,更是烈士革命人生的缩影。
这位烈士名叫谭寿林。
广西贵港市桥圩镇震华村,山清水秀。1896年,谭寿林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100多年前,谭寿林在这里写下了一首宣传抵制日货的白话儿歌。如今,这首歌依然在家乡传颂。
有钱不买日人食,无衣不着东京绸。日货劣,国货要研究,待过几年儿长大,一定挺身报国仇
——谭寿林在1919年创作抵制日货的儿歌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在遭受帝国主义的掠夺。战火频仍,山河破碎,冲击着成长中的谭寿林,也让他的青春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在中学作文中写道:
今日之中国,正当多事之秋也,外有强邻之逼,内有剧寇之萌。然而一国之大,人民之众,岂竟无一人焉。昔马燧有言曰: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
——谭寿林的中学作文
谭寿林将自己的思考,写进了数十篇的作文中,这些作文有叙述民众之苦,有披露鸦片之害,更有废除专制的呼吁。一篇篇檄文,如同一颗颗埋藏在心中的革命火种,不断孕育,并在五四运动中被点燃。
由他撰写的广西全省学生联合代表大会宣言,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1921年,谭寿林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决心在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寻找中国的出路。
北大红楼,曾走出一批又一批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革命者,这里也曾是李大钊的工作场所。在北大期间,李大钊写下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知识青年应该“与劳工阶层打成一气……作民众运动先驱者”的理念。也是在这里,谭寿林被新思想深深吸引。同时,在第一个广西籍党员黄日葵的影响下,他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成为第二批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并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和黄日葵等广西籍同学组成新广西期成会,创办了专门面向广西读者的进步刊物《桂光半月刊》。
赵瑱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雨花英烈研究院编辑研究室 主任
这本杂志宣传和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评论当时广西的政治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每期大概印2000册左右,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广西的各地,并在柳州、南宁等等许多的城市都设有分销处来销售。谭寿林也成为广西历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1924年,经黄日葵等人介绍,谭寿林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刊物《工人周刊》。当时李大钊正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得知谭寿林因经济困难而面临辍学后,就将他带到身边协助自己,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学业。可是不久后,他因参与师生与当局的斗争,难以继任,也最终离开了北大课堂。从此,他义无反顾的投入革命的洪流中。
1925年,中央决定调谭寿林等一批党员到南方,广东区委派他到梧州工作,担任中共梧州地委第一任书记,以梧州《民国日报》主任和学校教师的身份公开活动。他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指导和组织工农革命运动。有一次召开农运骨干会议,谭寿林拿来一碗清水,放入一些朱砂,他说:
我们要积极开展广西的农民运动,像朱砂这样把水染红。
——谭寿林
庾新顺
广西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 研究员
1926年的夏天,梧州发生了一个,叫做什么呢,“粪溺捐”,就梧州当局要收粪便费,就是要多收税,我们党也就发动梧州的工人、妇女、学生进行抗议,支援梧州的郊区农民废除“粪溺捐”这么一场斗争。谭寿林他作为地委书记,作为(梧州)《民国日报》社社长,所以他组织了一批文章在(梧州)《民国日报》发表。
谭寿林的革命活动如星火燎原,引起了反动派当局的仇恨。1926年12月,在群众召开抗捐大会前夕,梧州警备司令部突然包围梧州市党部、民国日报社等处,谭寿林在安排其他同事撤离的过程中被捕,随即被关进死牢。
他被戴上手铐脚镣,不准说话,不准探监,天寒地冻没有棉衣棉裤。不过,即使受到了3个月的严刑审问和百般虐待,他依然没有吐露任何信息。
在少年时期追求光明,立志报国。在求知的道路上追随马克思主义,这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一条重要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们成为信仰坚定者的革命逻辑。
谭寿林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俘虏的生还》中,借主人公诉说他内心的坚定。
正当谭寿林已经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时,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积极组织营救,广西省政府迫于压力,悄悄将谭寿林带到广州释放。不久,谭寿林接到祖母病重的消息。悄悄赶回贵县的谭寿林,本应隐蔽身份,却秘密组织农运,写出了影响广泛的“土地革命歌”。
在开展农运的同时,谭寿林还动员父母变卖家里为数不多的财产,为革命筹集经费。
谭承佑
谭寿林烈士孙子
我爷爷说没有国哪有家,我们要舍小家为国家。
很快,敌人要抓捕谭寿林的消息传来。临行前,谭寿林对父亲说“我这次走,以后不一定能回来,你就当少生我一个儿子”。当最后一次走在熟悉而亲切家乡小路上,谭寿林竟不敢回头多看一眼亲人。
我除了给家庭忧伤之外,
还有什么呢?
别了,我亲爱的家庭!
我的全身心已不能倾倒在你的怀抱里,
我要将我的生命献给我们的新时代。
——谭寿林
1927年底,谭寿林辗转来到上海。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海员工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倾力从事工人运动。在上海,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钱瑛。
婚后40多天,党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钱瑛名列其中。
这是一张收藏在俄罗斯国家近代历史档案馆的珍贵照片,照片上的钱瑛头戴一顶毛线帽,年轻而时尚,这是她在1929年入学时提交给学校的资料。在这里,她发现自己与谭寿林有了爱情的结晶,而十分牵挂她的谭寿林,在两年时间里,给她寄去130多封书信,平均每周一封。在谭寿林的鼓励下,钱瑛努力学习,成绩被评为优良。
1930年,周恩来到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期间与留学生见面,介绍国内革命形势,钱瑛听后想到国内革命的需要,决定提前回国。
1931年春天的莫斯科,冰霜依然挂满枝头,在苏联保育院,钱瑛望着只有1岁的女儿,难掩泪目。作为母亲,她无比怜爱自己的孩子;作为革命者,她又不得不与孩子离别。
回国后,党组织决定派钱瑛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夫妻刚刚团聚又要分离,而这次分别竟成了永别。钱瑛刚刚离开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突然遭到敌人的破坏,因叛徒出卖,1931年4月22日谭寿林不幸再次被捕。
赵瑱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雨花英烈研究院编辑研究室 主任
在审讯中谭寿林也受到了严刑拷打,他受到了老虎凳的酷刑,导致他的双腿无法走路,只能被人架扶着走。由于没有办法和难友进行言语间的交流,他就用脚在地上画了一个“不”字。
一个简单的“不”字,是谭寿林用尽全身力量对战友的鼓舞,是要他们不要害怕,不要退缩,不要屈服。
1931年5月,谭寿林被押往南京,他知道自己离死亡已经不远了,而他早已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的准备。
残刑酷罚,苦了我的肉体,却不能伤害我的灵魂。我的灵魂追随着你,追随着我们的旗帜。
——谭寿林
这旗帜,就是革命的旗帜,党的旗帜,共产主义的旗帜。
赵瑱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雨花英烈研究院编辑研究室 主任
他每天可能面临着有无数难友的离去,包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押到雨花台刑场去枪杀,还有对于这种刑罚的身体上的切之发肤的这种折磨,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树立了这种伟大的这种理想信念,才能够让他们一往无前的坚持下来,哪怕牺牲和就义也不能折灭他们的这种身上的理想之光。
5月30日,谭寿林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5岁。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谭寿林选择坚守信仰,为党和人们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是,对于妻子和从未见面的女儿,谭寿林依然充满不舍。
钱瑛与谭寿林婚后的三年多里,在一起“相处仅百余日”,第二次分别竟已成永别,没有留下一张合影。多年后她更是得知,远在莫斯科的女儿早已夭折。钱瑛把她对谭寿林的爱都继承在革命事业中,终身没有再嫁。在此后的革命生涯里,她也曾被捕入狱长达四年,也同样成为了像谭寿林一样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就是以钱瑛为原型创作。解放后,钱瑛历任中央纪委副书记、内务部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等职。
1961年,在谭寿林牺牲30周年时。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北戴河见到了钱瑛,忆起谭寿林生前写过的小说《俘虏的生还》。钱瑛说,这本书在1929年只出版了500册。其中一本始终伴随自己转战南北30多年才得以保存下来。董必武听后,立即指示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并亲自题写书名和赋诗一首。钱瑛也写下了诗句“丹心贯日情如海,碧血‘雨花’气若虹。三十一年生死别,遗篇再读忆初逢”。
如今,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集中展示的179位烈士的事迹中,谭寿林生前的文物被放在一楼大厅的显著位置。2020年底,贵港市在修缮后的谭寿林故居旁新建了谭寿林史迹陈列馆,这里已成为当地红色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受谭寿林影响,一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他堂弟谭寿光和谭寿荣等人。谭寿林当年在家乡点燃的革命火种,其兄弟接力传承,如今依然传为美谈。
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谭寿林牺牲的90周年。贵港市港南区正在排演的大型话剧《谭寿林》,将谭寿林重大生命节点的一个个鲜活事件串联起来,表现谭寿林为追求光明、探索真理而不惧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
蒙鑫淼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委宣传部部长
谭寿林的革命事迹是我们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宝贵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谭寿林,感受他信仰的力量,也让这部话剧成为校园师生和党员干部进行党史教育的特色剧目。
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共产党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这片烈士用鲜血染红的热土,早已翻天覆地,百年大党立丰碑,古老又青春的中国正磅礴向前!
--
FROM 106.12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