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桥”上看巨变·黔东南篇】少年加入红军 一生寻找战友和家人
多彩贵州网2021/05/11 10:48
编者按: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当年红军在贵州期间,沿途打土豪、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赢得了“甘人”(意为贫穷的人)的信任。老百姓献门板、砍毛竹、搭浮桥、架木桥,帮助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积极参加红军……
虽然硝烟已经散去87年,但当年留下的军民鱼水情、红色革命故事还在代代流传,并不断激励着后人前行奋进。为充分挖掘用好贵州的红色资源,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多彩贵州网特推出“‘红军桥’上看巨变”系列报道。
记者 张鸿杰 杨昌鼎 夏季 姚辉
“父亲毕生都在寻找战友和家人,遗憾的是一直到他70多岁离世,都未能如愿。”4月28日,在黎平县,54岁的王四红向记者讲述了她父亲王茂生的故事。
王茂生
王茂生的老家在江西省泰和县,13岁时以小护士的身份加入红军,参加了泰和县的老营盘战斗。后在湘江战役时受伤,随大部队来到黎平县。
“因为大部队要继续前进,不能继续抬着父亲走。机缘巧合下,父亲就留在了黎平县。”王四红说,父亲恢复意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追大部队,不料把方向弄反,来到了地西村。
地西村陈家一位老太太看他浑身是伤,十分可怜,便把他留了下来。
不料有土匪进村,陈家老太太便把王茂生藏进了长100厘米宽75厘米高50厘米的大箱子里,由此躲过了土匪的搜查。
土匪走后,陈老太太将王茂生送到好友王家治疗。在当地赵学勋和王应佰两位医生共同的救治下,几个月后,王茂生痊愈。但他的耳朵被炮弹炸伤听力无法完全恢复,要大声说话才能勉强听见。
王应佰没有子嗣,王茂生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便认他作爷爷。而赵学勋看王茂生忠厚老实,就将自己的女儿赵永仙介绍给他认识。
“养好伤后,父亲一直在寻找战友。”王四红告诉记者,因此王茂生在近30岁时才和赵永仙结婚。
成家后,王茂生和妻子生育了4名儿女,分别取名为“王大红,王二红,王三红,王四红”。
“父亲说,一辈子都要听党话、跟党走,所以才给我们取这样的名字。”王四红说,从她有记忆起,父亲对孩子们说了无数遍关于红军的故事。
王茂生任黎平县工商科副科长的任命通知书
1951年,王茂生被任命为黎平县工商科副科长。1958年,他离职和家人回到老家泰和县。1974年,王茂生带着王三红、王四红又回到了黎平县。
“父亲在1991年去世,临走前他难受得说话都很费力。”王四红说,在她记忆中,父亲最后对她说的一句话依然还是“听党话,跟党走。”
父亲去世后,王四红常常会到少寨红军桥边走走,感受那座父亲曾经走过的桥。“后来,我又带着孩子去红军桥上,讲讲父亲的故事。”王四红有两个女儿,她希望孩子们铭记爷爷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的精神。
王四红告诉记者,王茂生毕生都在寻找战友和家人。王茂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四个哥哥都加入了红军,但走散。
“父亲为人谦和,从未和别人红过脸。”王四红说,父亲去世后,村民们自发前来送行。这些年,王四红一直都在与当初救下父亲的陈家走动,而当时藏父亲的那个大箱子也被陈家保护得很好。
采访的最后,王四红说,希望父亲王茂生的故事能永远流传下去,也希望能借助媒体找到父亲的战友和四个哥哥。
编辑:黄桂花
--
FROM 180.14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