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小女儿丰一吟去世,享年93岁,小时候她跟父亲住在西湖边
人民热点
2021/12/11 18:49
刚刚,来自杭州晓风书屋掌门人朱钰芳的消息,画家、翻译学家、丰子恺幼女丰一吟于今天13:18在上海家中去世,享年93岁。
“下午两点多,我接到了丰一吟女儿崔东明的电话,得知了丰老师离世的噩耗。”朱钰芳说,“其实,最近我们都有思想准备,丰老师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丰一吟对我们杭州晓风书屋来说,是一盏明灯。我们书店和丰家结缘,都是因为丰一吟老师。如果没有丰一吟,就没有后来我们的子恺艺术,也没有现在晓风书屋里常见的丰子恺作品。”
丰一吟摄于杭州西湖边
据悉,杭州晓风书屋的招牌LOGO,就是来自丰子恺的一幅漫画。
丰一吟,画家、翻译学家,1929年5月生于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人。其父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丰子恺研究会顾问,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
丰一吟,是丰子恺先生的幼女。先生共三子四女,长子丰华瞻、次子丰元草、幼子丰新枚,长女丰陈宝、次女丰苑音、幼女丰一吟、养女丰宁欣(小名软软,丰子恺三姐丰满之女,自幼在丰家长大)。看过子恺漫画的都熟悉这些丰先生笔下的可爱的小朋友们,瞻瞻、宝姐姐、软软、恩狗等,我感觉这些小朋友们似乎永远长不大的样子,其实到今天,先生的七个子女仅剩幼女丰一吟还活在世上,其他人都先后逝去了。
一吟的名字,觉得特别风雅,其实丰一吟原名丰一宁,读小学的时候,本家的一个老先生有一次错把一宁写成"一吟“,(老家浙江桐乡石门,石门话”宁“ “吟”同音),从此就成了丰一吟。
2015年,恰好是丰子恺辞世四十周年。
丰子恺的小女儿丰一吟从上海来浙江,回老家桐乡扫墓祭父。刚从桐乡返程的她,绕道来到杭州,寻访父亲当年在西湖边的足迹。
当时,记者陪同丰一吟,在西湖边走了走。
那天接过丰一吟的名片,她特地叮嘱我得翻过来看,原来名片背面是一个趴在桌上写字的圆脸胖嘟嘟的小女孩画像。“我爸爸画的,那年我才12岁。”眼前这位笑吟吟的86岁老太太,在丰家排名老六、也是丰子恺如今唯一在世的孩子。
她把记者的名片攥在手心,没有立马放进包里,而是掏出笔,一笔一画,工整地标注下了见面时间、地点。“记性越来越差,明天记不住今天的事。这样写下来才安心。”丰一吟有个习惯,随身带个小本子,每天做过什么事、见过什么人,全都记下来。
1914年,丰子恺从桐乡到杭州求学,抗战爆发后他举家逃亡到重庆。1946年丰子恺再次返回第二故乡杭州,皇亲巷、马市街、田家园,很多地方他都住过,1948年还曾在西湖边住过一段时间,那也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丰一吟也对湖畔生活留下了很多回忆,关于这些记忆她曾写在自己的书里。
丰子恺当年的湖畔小屋
开门就能见到孤山、放鹤亭
杭州的四月,正是柳枝抽条的时节,丰子恺生前最爱画的就是春天嫩柳。
2015年4月,都市快报记者,陪同丰一吟,去西湖边寻找她幼年生活过的小屋。
凭着旧时的印象,丰一吟在柳絮飞扬中沿着西湖闲游,一路寻找记忆中住过的“湖畔小屋”。
经过招贤寺旧址时,丰一吟站住了,笃定地往前方一指,“就在这边上,南边上坡靠右就是,当时那儿有四棵树,就是我家。”
旧时的招贤寺,在里西湖边的静江路(今北山街)上,路边打了一个小弯,拐弯处有片废墟,围着一圈墙,当时的人们都管这地方叫“大礼堂”。“过了大礼堂,就是静江路85号,有一间矮矮的平房,房间里全是泥地,简陋得很。好在房子地势高,也不潮湿,我们要走上五六级台阶才能跨进门。”总说自己记性不好的丰一吟,回忆起年少时在杭州的“家”,点点滴滴犹在眼前。
但“湖畔小屋”旧址如今已经不在了,尽管丰一吟能准确描述出地点坐标,虽然每年都要来走走看看,但当年的生活场景也只能在脑海中过滤一遍,一年复一年,成了记忆中最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丰一吟反复念叨这一诗句,“当年我家开门就能见到对岸的孤山和山下的放鹤亭,爸爸在门上挂了这副对联。他后来给好友写信,说‘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那时候有好多朋友来我家拜访,马一浮也住在隔壁,和逃难时我们在桐庐一样。”在杭州,丰子恺遇到了影响他世界观和艺术观的许多人,包括弘一法师李叔同、马一浮等。
“跌一跤,且坐坐”
父亲的乐观影响了她一生
其实,关于逃难的记忆,在丰一吟看来并不辛苦,反而是儿时一种充满野趣的生活。
“那年我9岁,我们从桐乡石门湾沿着运河坐船逃到了杭州的拱宸桥,又从杭州坐船逃到了桐庐,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啊,没地落脚,暂时住在了桐庐的马一浮家。”丰一吟回忆起幼年的往事,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小的船,两头尖尖的,有点像绍兴的乌篷船。坐船逃难嘛,船上可以煮饭,但没有菜,只得用藏在枕头里的烘青豆泡酱油下饭,倒也吃得格外香,后来不逃难了,我也喜欢这样做着吃。”说完,她咯咯地笑了。
那次来杭州探访,丰一吟还在西湖边的晓风书屋新新店做了一场“丰迷”沙龙,很多喜欢丰子恺的粉丝远道前来拜访。
她拿出父亲的画作,讲起逃难中的故事。丰一吟很喜欢父亲的一幅画——《跌一跤,且坐坐》,“这是爸爸在逃难过程中完成的。别人逃亡中,跌倒了,是恨不得立马爬起来往前冲,悔都悔死了。他可不这样。反正跌倒了,干脆就坐在地上开心休息会。他一直教我们做人要乐观,知足常乐过日子。这是爸爸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安乐平和地去面对一切,哪怕是在逃亡当中,也不要错过身边的风景。”
杭州学军中学的几位中学生,那次特地请假跑来见“丰奶奶”。
丰一吟在他们的留言本上,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丰子恺临终前赠与小女儿的书法。
“爸爸的四句话我一直贴在床头,一辈子警醒自己。岁月不待人,到我这个年纪感触更甚。你们要珍惜。”温和的几句劝醒语从丰一吟口中吐出,倒颇有几分淡淡的丰子恺味道。
(都市快报)
为你
--
FROM 180.13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