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小孩子才分对错?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当《后会无期》中略显油腻的贾樟柯缓缓吐出这句话时,有多少人觉得是至理名言?然而哲学的强迫症不禁要像小孩一样,来分一分对错,这句话真的对吗?
一般的解读是,对错是从道德高度去追求应然,应该怎么样?而利弊是从功利角度去计算得失,实际怎么样?这样的态度是把应然和实然进行了对立,电影中紧跟的台词是“这样怎么在社会上混?”ta这是试图要宣扬,不懂得抛弃应然而服从于实然是不能真正算长大成人的。对吗?电影中像大男孩一样的男二当即在电影中作出了反击,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然而这种反击在电影中被无情的讽刺了,因为他可能真的没有长大,只有血气,没有武器,输是必然。
四十学蒙认为长大了也还是可以分对错的,我们只是需要哲学的武器。熟悉国学传统的同学可能会说你不会是要谈孟子的“义利之辩”吧?恩,不仅咱中国的哲人讨论过,西方人也讨论,而且我认为讨论的更透彻。其实这是一个哲学史上差点掀翻了西方哲学底盘的大问题,著名的休谟三大问题之一“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即“如何从实然中推论出应然?”休谟用他彻底的怀疑论的火把,点燃了整个古典哲学的粮仓。他论证了基于归纳法的因果律的不可靠,而且因果律只能用来推导实然,却不能从实然推导出应然。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从柏拉图开始鼓吹的一整套用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信念岂不是要翻车?如果从“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实然推导不出“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地球”这一应然的结论,那核弹满天飞不是迟早的事吗?我们今天不谈康德是如何回应这个休谟问题的,照本宣科不是四十学蒙的目标。
由于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中文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在这个问题中,笼统的用“对错”来二分可能会有误导。因为对错在概念的意义上混杂了事实的真假(True or False)和价值的好坏(Right or Wrong)。举个例子,“楼上邻居核酸检测阳性,疾控要求我立马去酒店隔离。”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说“对”,因为陈述的事实是真的,说“不对“因为在价值取舍上不一定是合理的。这里就引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对应“实然”,有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用经验、逻辑、定理来验证一个事实的真假,邻居是不是阳性可以看核酸检测报告,疾控有没有要求我去酒店隔离可以拿出电话录音。因此大家总有方法在事实判断上达成一致。但价值判断对应“应然”,应不应该就不那么简单了,作为疾控人员,肯定觉得你应该去,甚至隔壁楼的邻居也觉得你应该去。但作为你自己,放心不下家里的宠物又或者刚刚做完手术在家休养,所以你觉得不应该去。在价值判断上往往由于立场的不一致无法达成一致。遗憾的是,纯粹的事实判断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是少数派,纷争由此而来。
小孩子爱分对错是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事实判断,而成年人的世界则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成年人面临的问题不是“北京大学是不是985高校?”这样明确的事实问题,而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不是中国最好的管理学院?”这样看似是事实判断的实则价值判断的复杂问题。总之,事实判断是对现状的理解,而价值判断关乎对未来的选择。
那么是否真如休谟问得那样,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完全无关呢?至少从我的观点来看,这个论断既不实然也不应然。在实然中,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用价值判断来代替事实判断,比如,在抵制日货风潮中用U型锁砸破开日系车的同胞的头“爱国青年”就是这种谬误的极端例子。这个情境下,事实判断是“他开了日系车,但他也是中国人,是同胞”。价值判断是“他开日系车,他是汉奸,该打。”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是可以不过大脑的轻松决策模式,然而经常带来灾难的结果。因此,摈除预设的价值观点对一个事物进行事实判断是我们修炼的第一关,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首先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离,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举个例子:五六年前全民购买P2P的风潮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大家购买大多基于这样的信念:“大家都在买,因为买P2P能赚比存银行更高的利息”。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够先摈除“大家都在买而且产生了收益,所以是安全的”这个“随大流总没错的”的价值判断,而首先进行事实判断:当时承诺的P2P收益远比我们现实中的做生意的利润率高,而P2P声称他们的收益来自出借给小生意人的回款。“我们就能用简单的常识发现我们买的P2P在能赚钱这个事实上就是假的,自然就能抵制诱惑了。用一个简单的象限图来描述我们理想的思维模式如下
上面这套思维模式只告诉我们要从现实事物中谨慎的剥离事实和价值的成分,然后进行不同的选择。但是怎么判断价值成分中的好坏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任何时候,哪怕基于再真实和审慎的事实判断后作出的价值判断,仍然必然是主观的,摆事实、讲道理只适合事实判断,不适用于价值判断。因此遇到价值判断不一致时,无需与人争论,只需示范即可。但我们在自我进行价值判断时仍需带有道德上的自觉,才能减少与他人和内心的冲突。要完成这种道德上的自觉,第一步是学会先做判断,再确定立场。往往我们都从立场出发进行价值判断,我是弱势群体,我弱我有理。或者我是领导,我拍脑袋我负责。不经过反思的判断只能是条件反射式的应急。只有经过了事实判断然后再行道德价值的反思后确立的立场,才是值得坚定的立场。道德价值从何而来,这是休谟的怀疑,也是古今中外先哲往圣的论剑场。但从我简单的个人理解来说,道德就是对存在负责。好了,我们不说理,讲个故事吧。
中国诗词的星汉灿烂中,除了李清照我,留下的女词人作品寥寥可数,有一首却因一段佳话而得以流传。
鹧鸪天·别情寄李之问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写这首词是聂胜琼,乃是北宋西京洛阳的青楼女子。李之问是男主,在西京侯旨外调时与聂胜琼逢场入戏,真情渐生,缠绵悱恻不多时,外调的命令下来了。迁延数月后,李之问家妻写信来催回家准备上任,送别了五次,李之问最终还是回家了,聂胜琼空闺听雨,填了这阙鹧鸪天,让人追上路给了李之问。李之问看后实在不舍得阅后即焚,于是把手稿押了箱底。回到家,家妻整顿行囊就看到了,追问之下,李之问不得坦白从宽,并且一遍遍说以后再也不敢了。故事讲到这里,就轮到李夫人来做选择了,也正是这个价值判断下的选择成就了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如果李夫人从我是正主,聂是不要脸的小三这个天然立场出发,撕毁词稿,逼着李之问跪在搓衣板上写下保证书,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大多数现实都是这么结尾的。然而,李夫人首先进行了事实判断,从李之问的讲述和聂胜琼的词来看,情真意切,这个事实是真的。然后是价值判断,能写出这样的词女子人是佳人,我家这个李之问虽然可气,但毕竟坦白很彻底,而且知道是个才子,所以才子佳人,情真意切。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拆散这样的才子佳人是不于心不忍的,恐怕家里的才子从此要变渣男,外面的佳人也可能思疾成病。成就佳话比成就个人家庭地位成了更高的立场。所以,李夫人最后的选择是帮助聂胜琼赎身,并让李之问纳其为妾。这样的选择,让李之问对聂胜琼的存在负了责,从而也让李夫人对李之问的存在负了责,而不仅仅是对自己在家庭的存在负责。
我讲这个故事,不代表我的价值判断,但代表了我赞成的思维模式。
认识到少有纯粹的事实判断,一定要小心仔细得剥离事物的事实成分和价值成分。
摒弃预设的价值立场,从事实判断出发,对事实为真的部分再行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前抛弃天然立场,从道德自觉的角度反思事物本身,以反思后经得起否定的判断作为自身的立场。
价值判断是否能站住脚,仍然回到事实中去检验。在上面的故事中,李夫人的价值判断在经过后世文人的判断后流传演绎至今。形成了支撑她价值判断的事实。
最后来点鸡汤,相信相信的力量。你只要相信这个世界有对错,那么就去做你认为真正对的事情(事实判断为真,价值判断为好),对错终究胜过利弊。是孩子又怎样?赤子心是天地心。
--
修改:QoQoQ FROM 58.216.238.*
FROM 58.216.238.*
先赞后读!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当《后会无期》中略显油腻的贾樟柯缓缓吐出这句话时,有多少人觉得是至理名言?然而哲学的强迫症不禁要像小孩一样,来分一分对错,这句话真的对吗?
:
: 一般的解读是,对错是从道德高度去追求应然,应该怎么样?而利弊是从功利角度去计算得失,实际怎么样?这样的态度是把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FROM 111.197.233.*
赤子心是天地心!
赞!
这就是本版重开的意义!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当《后会无期》中略显油腻的贾樟柯缓缓吐出这句话时,有多少人觉得是至理名言?然而哲学的强迫症不禁要像小孩一样,来分一分对错,这句话真的对吗?
: 一般的解读是,对错是从道德高度去追求应然,应该怎么样?而利弊是从功利角度去计算得失,实际怎么样?这样的态度是把应然和实然进行了对立,电影中紧跟的台词是“这样怎么在社会上混?”ta这是试图要宣扬,不懂得抛弃应然而服从于实然是不能真正算长大成人的。对吗?电影中像大男孩一样的男二当即在电影中作出了反击,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然而这种反击在电影中被无情的讽刺了,因为他可能真的没有长大,只有血气,没有武器,输是必然。
: 四十学蒙认为长大了也还是可以分对错的,我们只是需要哲学的武器。熟悉国学传统的同学可能会说你不会是要谈孟子的“义利之辩”吧?恩,不仅咱中国的哲人讨论过,西方人也讨论,而且我认为讨论的更透彻。其实这是一个哲学史上差点掀翻了西方哲学底盘的大问题,著名的休谟三大问题之一“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即“如何从实然中推论出应然?”休谟用他彻底的怀疑论的火把,点燃了整个古典哲学的粮仓。他论证了基于归纳法的因果律的不可靠,而且因果律只能用来推导实然,却不能从实然推导出应然。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从柏拉图开始鼓吹的一整套用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信念岂不是要翻车?如果从“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实然推导不出“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地球”这一应然的结论,那核弹满天飞不是迟早的事吗?我们今天不谈康德是如何回应这个休谟问题的,照本宣科不是四十学蒙的目标。
: ...................
--
FROM 218.30.113.*
这两句话也不冲突
你想对,对方想错,那只能放弃你的对
--
FROM 117.131.219.*
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有了冲突,有了新的方向,有了休谟的怀疑,才有了康德的时刻思考?
【 在 allwar2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两句话也不冲突
: 你想对,对方想错,那只能放弃你的对
--
FROM 218.30.113.*
缺了一张矩阵图,放不进去
--
FROM 58.216.238.*
贵青的知乎昵称也可以宣传一下,方便后续我们去打赏,哈哈哈哈。
写的太好了!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缺了一张矩阵图,放不进去
--
FROM 218.30.113.*
哈哈,谢谢抬爱。
单起一个主题做广告么?哈哈
【 在 chopinsp 的大作中提到: 】
: 贵青的知乎昵称也可以宣传一下,方便后续我们去打赏,哈哈哈哈。
: 写的太好了!
:
--
FROM 58.216.238.*
我看行!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谢谢抬爱。
: 单起一个主题做广告么?哈哈
--
FROM 218.30.113.*
这句话就是给只讲利弊的人用的。。。。。。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当《后会无期》中略显油腻的贾樟柯缓缓吐出这句话时,有多少人觉得是至理名言?然而哲学的强迫症不禁要像小孩一样,来分一分对错,这句话真的对吗?
: 一般的解读是,对错是从道德高度去追求应然,应该怎么样?而利弊是从功利角度去计算得失,实际怎么样?这样的态度是把应然和实然进行了对立,电影中紧跟的台词是“这样怎么在社会上混?”ta这是试图要宣扬,不懂得抛弃应然而服从于实然是不能真正算长大成人的。对吗?电影中像大男孩一样的男二当即在电影中作出了反击,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然而这种反击在电影中被无情的讽刺了,因为他可能真的没有长大,只有血气,没有武器,输是必然。
: 四十学蒙认为长大了也还是可以分对错的,我们只是需要哲学的武器。熟悉国学传统的同学可能会说你不会是要谈孟子的“义利之辩”吧?恩,不仅咱中国的哲人讨论过,西方人也讨论,而且我认为讨论的更透彻。其实这是一个哲学史上差点掀翻了西方哲学底盘的大问题,著名的休谟三大问题之一“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即“如何从实然中推论出应然?”休谟用他彻底的怀疑论的火把,点燃了整个古典哲学的粮仓。他论证了基于归纳法的因果律的不可靠,而且因果律只能用来推导实然,却不能从实然推导出应然。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从柏拉图开始鼓吹的一整套用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信念岂不是要翻车?如果从“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实然推导不出“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地球”这一应然的结论,那核弹满天飞不是迟早的事吗?我们今天不谈康德是如何回应这个休谟问题的,照本宣科不是四十学蒙的目标。
: ...................
--
FROM 114.2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