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感动作文的问题
客观地讲,写作文的孩子没动脑子,改作文的大人没用心改,甚至没认真看看孩子改完的成果。
就这种敬业程度,确实只配抖音。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是作者失忆了啊……哈哈哈
--
FROM 103.46.169.*
感觉我家娃语文可能会有点变化,最近几天发生3件事,反映娃对语文兴趣提升。
1,首先是娃说在学校读了几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后背诵下来了,并评论说庄子后面转换了辩论,有点瞎搞了。
2,第二天娃说梦中做了一首诗,记住了前两句“八只母鸡聚田垄,一家亲人坐前堂”。为什么是“八只”?为什么是“母鸡”? 我附和“好诗,好诗”,娃自觉得不错。
3,分析“古诗描写的月的境象”,感觉娃还是有感悟的。
综上,虽然简陋,能让大拿笑掉牙吧!但“若愚”移山,日日新,提升有望。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孩子阅历太少,接触社会面太窄。
: 能有啥可写的啊,基本上全是靠模仿和想象。
:
--
FROM 221.223.196.*
他是高考文科大拿啊!
【 在 vodk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只配去学几何。
:
--
FROM 221.223.196.*
没有用心去做,形式差不多就行了,以致逻辑冲突断裂,经不起推敲...那么,感情就虚了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客观地讲,写作文的孩子没动脑子,改作文的大人没用心改,甚至没认真看看孩子改完的成果。
: 就这种敬业程度,确实只配抖音。
--
FROM 221.223.196.*
随举一例:文章开头说作者贴着车窗看风景,这个描写是当下作者即此时正在写作文的作者对于坐火车的回忆;倒数第二段写“是否像那个孩子一样贴着窗户看风景”,并非是当下的作者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而根据倒数第二段第一句“看到这一幕”,明显指出,是作者在记叙看到火车上爷孙俩当时的“作者”脑海中冒出的思绪;彼时(在火车上的)那个作者被爷孙俩勾起思绪,在脑海里回想起自己姥姥姥爷带自己乘车的情形,“是否贴窗户看风景”是一个提示问,提示火车上的“作者”在一步步回忆和勾勒当时自己乘车的情形;
彼时火车上的“作者”勾勒回忆的一个提示问,和当下写作文的作者记得“贴着窗户看风景”,这两者之间能构成矛盾,会构成矛盾?
其余懒得分析了,通篇都是似是而非自以为是的胡言乱语,为挑毛病而挑毛病的,实在是不知所谓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讲讲哪没道理 我等着拜读
--
FROM 171.213.196.*
哈哈哈哈哈哈我就说这个作者时间混乱
感谢你亲自成为证据
@realpig 来看又一个上当的
【 在 xilct 的大作中提到: 】
: 随举一例:文章开头说作者贴着车窗看风景,这个描写是当下作者即此时正在写作文的作者对于坐火车的回忆;倒数第二段写“是否像那个孩子一样贴着窗户看风景”,并非是当下的作者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而根据倒数第二段第一句“看到这一幕”,明显指出,是作者在记叙看到火车上爷孙俩当时的“作者”脑海中冒出的思绪;彼时(在火车上的)那个作者被爷孙俩勾起思绪,在脑海里回想起自己姥姥姥爷带自己乘车的情形,“是否贴窗户看风景”是一个提示问,提示火车上的“作者”在一步步回忆和勾勒当时自己乘车的情形;
: 彼时火车上的“作者”勾勒回忆的一个提示问,和当下写作文的作者记得“贴着窗户看风景”,这两者之间能构成矛盾,会构成矛盾?
: 其余懒得分析了,通篇都是似是而非自以为是的胡言乱语,为挑毛病而挑毛病的,实在是不知所谓
--
FROM 142.179.74.*
人家孩子老师这么干,也自然有人家的道理,但是咱不能胡吹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用心去做,形式差不多就行了,以致逻辑冲突断裂,经不起推敲...那么,感情就虚了
--
FROM 103.46.169.*
哈哈哈哈哈我就说你的批评文章胡言乱语
感谢你亲自成为证据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哈哈哈哈我就说这个作者时间混乱
: 感谢你亲自成为证据
: @realpig 来看又一个上当的
--
FROM 171.213.196.*
HAHAHHA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可太好了
--
FROM 123.116.155.*
我知道啊,那不就对啦hhah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是高考文科大拿啊!
--
FROM 123.1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