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 IMO 选手:
林强,1986年铜牌,1987年银牌,来自湖北黄冈中学。没有选择清北,保送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林强是黄冈中学光荣榜上永远的第一。1986 年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参赛 IMO.
高峡,1987年铜牌,来自北京大学附中,1991年北京大学学士,1996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博士,1996-1998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后,2011-至今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主讲代数数论。
何宏宇,1988年满分金牌,来自四川彭县中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9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硕士,1998年麻省理工数学博士。2011年至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陈晞,1988年金牌,来自上海复旦附中,没有选择清北,1988年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哈佛博士。现任加拿大阿尔伯特(Alberta)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终身教职。
霍晓明,1989年金牌,来自江西景德镇景光中学,没有选择清北,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1993年数学学士学位,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99年斯坦福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自1999年8月一直担任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助理、副、正教授。
王菘,1990年金牌,来自湖北黄冈中学,1991-1996年北京大学数学专业理学学士,1996至2001年加州理工学院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现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袁汉辉,1993年金牌,来自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清华计算机本科,加州理工硕士,通过了麻省理工博士的入读考试,但因为精神问题被退学。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大学数学教学部教师。
某乎上有一个他的学生这样写道:第一次相见,他在走廊上边走边啃着一个橘子,印象深刻地不行。这大概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说句有些不尊重的,实在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真的是老师。但他的课程又是那么的让我惊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飘”。我曾在课堂上问过他一个关于零矩阵的问题,他一句:好问题,转身洋洋洒洒写下一片板书,行云流水也带着几分举重若轻,不得不让我折服。他的经历如流星一般闪耀却终究归于黑暗,仅仅在某一刻绽放出一丝丝余光,却也足以让我一窥他的曾经。留学MIT却又因一些事情被当作精神疾病退学,此番打击后容纳他的只有三尺讲台,留下一片空白的个人简历。他给我留下的是对于线代的深刻理解,在我之后的学业中,编程中,甚至我转身就读心理学相关专业后依旧让我受益无穷。最近一次想起他的时候,是在看SPM中对DCM平均的源码那部分GLM计算时用到的分解,回忆起冬日那个习题课终了时,他转身写下的一组SVD分解,终了淡淡地道一句:就是这样,下课。
姚一隽,1995 年银牌,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中,1998年从复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赴法留学, 师从菲尔滋奖得主、非交换几何创始人 Alain Connes 攻读非交换几何,2010 年回复旦任教, 现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是泛函分析(算子代数)。姚教授是第一个从IMO选手成为IMO领队的,网上流传着他对第55届IMO国家队队员的要求:在取得最终学位之前不从事任何商业性数学竞赛的培训辅导工作。
陈华一,1996年金牌,来自福建福安一中,北京大学数学学士、巴黎第六大学数学硕士、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数学博士。 任职西湖大学。陈华一的老师李迅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北京的初中生的总裁父亲通过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的李迅和身在法国的陈华一约好时间,初中生从北京飞法国接受陈华一的数学辅导。
--
FROM 221.2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