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需要论证: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 六国赂秦
3. 破灭与赂秦的直接因果关系
以上一个也没论证……
如果到这还看不清楚,那么可以尝试总结各段大意
总结各段大意
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的自己亡了,没赂秦的因为被连累了所以亡了
第二段:秦国贪得无厌,赂秦越多,亡国越快
第三段:齐国没赂,但别国都赂秦亡了,它也不能独存
第四段:有好处给秦国,不如给人才好处对付秦国
第五段:六国比秦国弱,还有机会不赂而胜,某朝本来挺强还忙着送钱,这就很难评。
你看,这篇文章就是从头到尾啥也没证,就一个劲的重复:因为六国赂秦亡了,所以六国赂秦亡了。而且吧,1跟5是矛盾的哎,你老苏不是说六国打得过秦国吗,怎么最后又说比秦国弱了?
全文都是为了最后一句服务的。这就是个披着议论皮的吐槽文。
至于参考资料怎么夸它,那是参考资料的事情。一篇文章各段写了什么,这是客观存在,证了就是证了,没证就是没证。学好分析课文,学会分段分层总结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就可以看穿很多事情了。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错,议论文肯定这么讲,但是古文可就不一定了。贴个网上的教学资料,当然仅供参考。我也不知道学校咋讲,但我猜会是这么讲。
:
: 写作特色
: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分别论述,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国),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证明了分论点一:“赂秦而理亏,破灭之道”。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逃不开灭亡的命运,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是“弊在赂秦”。
: 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 最后借古论今,委婉地劝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
: 2.对比论证,中心突出。
: 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形成对比:文章第3段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 再如最后一段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契丹、西夏等边境小国,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 还有如“赂者”与“不赂者”形成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形成对比,等等。文章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
FROM 142.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