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章丢给娃做了个抓bug练习,今天抽空给娃讲了一遍。讲都讲了,就总结出来做个记录。
1. 第二段 的时间表述问题。 这一段读起来很像是作者本次踏上火车看到的风景,但实际上这是儿时的记忆。原因有三:
(1). 这个文章虽然读起来乱,但总体还是遵循了时间顺序:儿时-小学-去年(初二)-今年(初三)- 火车上 - 见到姥姥 。
如果第二段是今年在火车上,时间线就变成 :儿时 -初三在火车上第二天 -小学- 初二- 初三在火车上第一天 - 见到姥姥。
这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时间标志,不然就不太行。阅读体验混乱是作者的失败。
(2)第二段 “次日天未亮” “仿佛那天的朝阳”,是回忆的写法。而作者下文在火车上是“看着这一幕”,按现在进行时写的。很明显不同的时空。
(3)作者为了对抗飞机,必须有强烈的理由要上火车。而全文中“童年对火车的好感” 就只靠这一段。连这段都没有的话,“魂牵梦萦的火车” 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但,这一段虽然服务了童年回忆和上火车的理由,却跟后文有了严重的逻辑冲突。解决方案稍后再说。
2.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修辞离谱。姥姥姥爷都健在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再怎么忙,一两年也该回去看望一次。这故乡一两年没刷新,怎么在作者的记忆里就成了残影。
另外有版友指出,火车停运不等于铁轨废弃,要跑别的火车的。以及,洇字配底片,用词不当。
3. 姥爷在世,回老家的次数随着上学减少。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
效果:冷血 X 1
表达不精准的后果就是这么糟糕。不多说了,反正也不难改。
4. 到底为什么要坐火车
坐飞机不舒服,所以选火车,这时候倒不着急看姥姥了。这个写法背离了亲情主题,达到 冷血 X 2 的效果。
版友补充了关键事实:火车夕发夕至,跟飞机一样只占用一个白天,不耽误见姥姥。这样的前提下,火车有童年的亲情回忆,那么选择火车就可理解。
Lesson:写什么不写什么,是要动脑子的。
改这个地方,一是要言简意赅交代好事实背景,二是要强化一下对火车的好感来由,才能跟下文“魂牵梦萦” 这么重的词接上。一味抱怨飞机,只能制造逻辑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5. 魂牵梦萦的火车。
没有足够强的铺垫,“魂牵梦萦一个火车” 就类似 “诚惶诚恐吃了一个苹果”。
再一次,用词不是程度越离谱越好。
6. 下铺有一对老人带着孙子。
此时是爷爷+奶奶+孙子。然后,奶奶消失了。
7. 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 突然冒出来的同行者。
这两处暴露了作者的行文逻辑绷得不够紧,写得很随意。倒是不难改。
8. 22点后,孩子总是窥探窗外飞逝的风景 / 欣赏不断变幻的风景。
列车在冬夜飞驰,孩子看窗外居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不断变幻的风景。了不起的视力。
9. 卧铺列车熄灯后,售货员推车叫卖,言辞天花乱坠。
8 和 9 的场景,都发生在白天才能说得通。作者刻意把白天的事件挪到晚上,可能是为了能让爷爷蜷缩在床铺的一端,这样看起来更惨一点。
Lesson:编是可以编,但不要穿帮。 改法:时间挪到能买东西能看窗外的时候。卖惨不必用力过猛,爷爷不是非得到深夜才蜷缩。
10. 记得自己儿时天不亮就看风景,却不记得姥姥姥爷有没有给自己买东西。
效果:冷血 X 3
穿帮的坏处就是,句句想写亲情,但句句背离亲情。
总的来说,倒数第二段,由于作者想卖失忆惨,导致了跟前文的“儿时回忆”的严重冲突。一个人不能一边声称儿时的回忆非常美好,一边又说自己什么也记不得了。
我觉得失忆惨值得保留,毕竟 “我很怀念但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这个惨法很新颖。 然而第二段也不能删,因为儿时对火车的正面印象就靠这几句撑着。
简单的修改方案是,第一段强调跟姥姥姥爷是“儿时第一次归乡的记忆”,第二段加上 “后来,我又多次跟父母回老家”,把看风景变成没有姥姥姥爷参与的多次旅行体验总和。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风景记得住,姥姥姥爷相关的事情却记不住。
Lesson:失忆惨不好卖,卖时需谨慎
总之,这文差也不是太差,但需要打回重写。
※ 修改:·tokilltime 于 Mar 30 03:01:01 2025 修改本文·[FROM: 142.179.74.*]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142.179.74.*]
修改:tokilltime FROM 142.179.74.*
FROM 142.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