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确实是实情,没有绝对规范、涵盖所有情况的那么一个用词规范和标准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可能也确实不是最权威的,更不是唯一的依据
撇开这些不说,单从语法、语义上来讲,只论lz举的这个例子:
我国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从语义表达来说就是有冗余的,易造成误解。
明明说了就“四大河流”,而且列出了这四条河流的名称,那么,这个“等”字有啥用?说这个句子是病句,也是完全可以的。
还是就这个例子来说,图书的质检人员如果拿《现代汉语词典》做依据,认为这个例子是个正确的句子,也不过是勉强说得过去(因为有那么一个依据嘛)。要我说这种判定都是机械的、应付的,完全不考虑句子是否有“病”,只考虑依据是否扎实。
如果图书质检人员认为这个句子是病句,那妥妥的能向下说服编辑,向上说服上级。
如果还非要说依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国标)就一定绝对正确吗?并不,不止一个两个错漏,一边立规范,一边出差错。如果拿国标里的例子做依据去判定对错,那也挺麻烦的。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首先从语法、语义上去判定对错,然后参考相关文本依据。
【 在 zuan2zu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点超出我的认知范围:图书编辑们只是一些人,他们说不能这么用,也得有依据。不是依据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难不成他们还有个自己的小本本?
: 但转念一想,《现代汉语词典》也确实不是标准/规范,按说应该是国家语委最有权威,至少职权上是这样的。
: 上网一查,有意思了:还真有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倒是语委批的由JY部专家领衔的项目,但是吕叔湘的弟子江蓝生并不认可,里面的弯弯绕就不得而知了。
: ...................
--
修改:Pandora FROM 115.171.202.*
FROM 115.1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