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多次思考过这个问题,观点也反复过,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的结论,都不足以说服自己,慢慢的我觉得“天赋”偏向于是一种结果,是优势累积后的结果,但前提基础是尽早比较聪明,针对达到不同的高度,可能是30%一直到1%,即使1%这个级别,社会存量也是巨大的。也思考过我没有接触过顶级选手样本的经历以致于我思维偏狭了。我个人及陪护孩子的过程中,更偏向于否定天赋论,包括考上早培的。有些娃确实聪明,有很高效的学习能力(人数不多),但更多地应该归功于科学的学习方式及勤奋专注,我们也能发现这类娃非知识性的思维障碍的,天生聪明是肯定的,但达不到我们通常的天赋定义高度。聪明+痴迷就有可能走到很高的高度。牛顿我们公认天赋高,但他的天赋其实也是群体积累到一定高度后的某个契机,没有牛顿也会有马顿,天赋的出现可能和婴幼儿的某种契机导致的思维偏差有相关性,当然前提是他的生物机能(基因)教“出色”,但不会达到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天赋高度及超前性能。
【 在 hfyx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说我的观点,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再次证明了,在顶级竞赛这个层面,天赋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不是说就不需要努力,恰恰相反,只有更加的努力才能在这个群体里取得好成绩,因为有同样天赋的选手也在努力。作者的努力,是为了在同样天赋级别的选手里胜出,而不是为了在课内数学范围和一名211水平的学生竞争。如果没有足够的天赋做基础,作者根本没有机会走上竞赛的道路,他的努力可能也只是争取高考高分,而不是争取cmo金牌了。写文章当然都强调努力,说天赋大家都不爱听,肯定会被喷的。
: 北大的数学强基考试题(还算不上竞赛题),高水平竞赛选手在六年级的时候就是可以秒的(是真秒,不是段子)。可以找来看看,评估一下,看看是不是30%这个分位(一本二本?)的中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努力之后,在高三毕业时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 相信如果接触过那批孩子,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状态,看法就会改变。
: ...................
--
FROM 221.22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