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娃教版答了个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帖子,可能对这边也有点用,就转过来
————
解释一下第一个吧
阅读理解,考的是针对阅读的理解,就是在给定范围的信息之内,推断最可能的情况。很多人阅读理解做不好,其实是没有理解这种题的目的所在。比如孩子说感觉到了幸福,这个反应对不对,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种心情,当然完全可能有;但问题是,阅读理解考的不是考生怎么想,而是考生根据给定的信息,能够推断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肯定是有很多可能,但是局限在“给定信息“-也就是这篇文章的范围内,那么考生应该回答可能性最大的那一种。
明白了上述道理,答这种题做到两点就行。一是端正心态,不要抱着“凭什么我想的就不对”这种心态来做阅读理解。考生是来考试的,不是来头脑风暴的,考试就要答出文章的context能支持的最有可能的情况,从而证明自己看懂文章了。一旦端正了心态,明白了出题的意义,就可以理解第二点:阅读理解的逻辑,通常是非常单纯、非常直给的逻辑,不然凸显不了最大可能么。那么这种逻辑,要么转折,要么因果,顺序上也就那么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之类的,语文书早就写明白了。(早年考过GRE逻辑题的一下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最后回到第一题,一个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转折:我颓了-—我看到盲人很乐观—那么我
答案很明显就是我不颓了啊,就是这么直,绝对没有一点弯。
至于第二题总结类,这个确实难度大,但是情况跟很多人想的其实不一样,这种题考的不是阅读能力而是表达能力,答不出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支撑简单明了地概括心得。这一点大家想想自己小时候写读后感,就明白了,写不出来并不是因为看不懂那本书。
【 在 pkueastgate (pkueastg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搭车同求教
:
: 孩子五年级,马上升六年级,感觉到语文水平较差可能会限制中学成绩,课内语文考试经常也不到95分。主要表现如下:
: 一是对文章的理解总是有些偏差,有些偏差还比较大。比如前几天做了一篇阅读理解,内容是说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很沮丧,在公园看到盲人爷爷还在乐观地拉小提琴,顿时感觉心里有了阳光,题目问怎么理解阳光在文中的含义。一般人读完应该会把阳光往乐观、积极向上之类意思上靠,答案也差不多这个意思,但我家孩子觉得阳光是幸福的意思,因为比起盲人,自己眼睛看得见已经很幸福了,考试没考好不算什么。
--
发自xsmth (iOS版)
--
~~~~~~~~~~~~
--
FROM 162.1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