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坚持论文标准是普通年轻人出头的唯一机会
你这想法会被数学家鄙视到死。
【 在 Biodiesel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去回顾一下他们发现那些理论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这些那些的发现,而不是说他们就是为了发现这些问题去搞研究
--
FROM 114.253.180.*
建议不错
赞
【 在 Palatino 的大作中提到: 】
: 至少几个方向是对的。
:
: 一是重质不重量,提高代表作权重;现在高引很多,但不能证明价值,很多事论文总数和文献引用通胀造成的,要把水控制住,真正好的自然也就浮出来的。二是更加重视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权重; 三是引导应用学科的科研资源服务工业界。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X」
--
FROM 60.246.65.*
顾问而已,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赚钱而已,另外,其他项目的转让,包括企业会给一些横向经费,通过学校走。当然,本青的主要收入不是靠顾问费了
【 在 wzh176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 你用学校资源做实验得到的知识产权 换成你自己的顾问费 而不是通过学校横向走 是有问题的.
:
: #发自zSMTH@ALP-TL00
--
FROM 117.136.53.*
SCI 的确有点傻,
特别是医生,
临床,实操也很重要,论文应该不需要占比。
制药,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可能重要部分,
不能一刀切,
因地制宜很重要。
规则得细化,分门别类。
粗放管理落伍了。
【 在 crazyyyy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只有年轻人有机会,不断新老交替,维持新老平衡,科学界才有活力。可以完善代表作制度。例如杜绝论文互相挂名,只有独立通讯且挂最后的文章允许作为代表作。
--
FROM 120.244.138.*
不一定要追求论文的绝对数量,但是没有论文总说不过去吧?
论文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指标,但是你能有更好的衡量方法吗?
【 在 Haimd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是也不是以论文为导向啊。他们没有说3年一个聘期,没有多少论文就降级或走人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20 Pro Premium Edition」
--
FROM 69.131.149.*
哈哈哈哈哈
【 在 daut 的大作中提到: 】
: 经过多年的SCI导向,现在的科研年青人已经被训练成了流水线般的SCI写手。因其优势
: 只剩下了流利的外语、美观的PPT、为各种SCI期刊审稿、精力旺盛,这个时候说不惟SC
: I论,就好比跟孔乙己说,不考回字的第五种写法了,能不难受吗。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X」
--
FROM 60.246.65.*
你真有比肩巴斯夫水准的技术实力,怎么会发不出化工的好论文呢。
而且你也不用担心由于自己不全心全力灌水导致自己拿不到大title,
你完全可以拿个小title,毕竟title的意义也就是拿到钱。
你既然能通过工业界拿到钱,还愤愤不平学术title做什么呢?
甘蔗没有两头甜。
另外既然委身于高校,你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做纯工程的,
这个道理上就讲不过去。
假设你能发化工第二档优质论文,又不发,
不就和那些在高校混日子的老师沦为同一层次咯?
--
FROM 183.3.255.*
?
【 在 Biodiesel 的大作中提到: 】
: 扯鸡毛淡,本青34岁,一作论文至今才4篇(2007到2019年),讲师一个,博士毕业去小型私企上一线工作三年,后入职普通大学当讲师,现在啥纵向基金都申请不了,全因为没啥文章。但这不妨碍本青现在在工业应用界混的风生水起。进入高校后一心瞄准应用研究,踏踏实实,不搞那些虚的东西,三年时间,本青单枪匹马亲自做实验,跑应用,愣是杀出一条血路,迄今为止差不多十个成果工业化,自然收入还是不错的,在一个企业当顾问,每月的顾问费就差不多4万左右(今年一月份刚谈好的)。所以,不要博士一毕业就去拼论文,各有各的路,找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
FROM 114.245.92.*
同意
【 在 linj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外行指导内行,一堆垃圾水文有啥用,更何况很多垃圾关系户文章倒逼非垃圾的发文空间
: 但科研的评判标准就是很难定义的,且国内的共同体评价体系更是学阀垄断,外文论文好歹还是国内学阀手伸得比较少的地方(也开始伸手了)
: 国家不如更进一步,给更多人以机会,例如项目的钱少些惠及的人多些,项目的命题少些自主性强些,其实科研的进步取决于那些有天赋有兴趣无太多功利性的人,但现有的各种玩法恰恰是对这些人的精准打击。这些人对占有很多钱很多资源没有那么执着,但现有体系很多时候是赢者通吃、输者饿死。
: ...................
--
FROM 14.215.176.*
发文章不是数据的罗列啊,我专注应用的话,在机理上的研究的精力就很少,如果不把数据和机理结合起来,就很难发好的文章。本青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发了些文章,档次不高。一方面数据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读的文献比较少,机理的研究不够透彻。很多实验方案的来源是与企业的人交流反到的灵感。现在很多做催化的发文章,溶剂100g,原料1g,催化剂1g,然后两个小时原料转化完,循环利用5次,然后就说催化剂效果多好,然后通过各种表征把数据强行联系在一起,去掉一些不合规律的数据,最后再几个maybe,就得出机理,实际上是一个自圆其说的过程。本青如果一门心思发论文的话,应该也能发不少优质的。
【 在 minglaih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真有比肩巴斯夫水准的技术实力,怎么会发不出化工的好论文呢。
: 而且你也不用担心由于自己不全心全力灌水导致自己拿不到大title,
: 你完全可以拿个小title,毕竟title的意义也就是拿到钱。
: ...................
--
修改:Biodiesel FROM 117.136.53.*
FROM 117.1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