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科研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撞大运的年代?
昨天看朋友圈,发现一个熟人青椒发了他们学校(帝都985高校)招博士后的计划,因为博后的年薪给得很高,超过50w,所以看了看招聘的内容,结果发现除了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也在招博士后,他俩都是一个学校的,两人都是以建立课题组的名义在招博后。
感觉非常吃惊,因为我对他俩的感觉是,他俩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咋样,这个熟人朋友正好有个学生在给我联合培养,接触一段时间了,感觉他对我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他招博后的方向正好是我的方向!
现在领导们特别喜欢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成长,如果年轻人不擅长某个方向,就花钱招这个方向的博士来做博士后?是这个意思吧?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肤浅的认识就能让这个方向在新的团队落地生根?我怎么感觉这种模式像空手套白狼呢?自己啥也不懂,只要有钱就相信能招到会做这个方向的博士后?
--
FROM 222.129.200.*
我觉得博士后一般是招相近方向,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会完全招自己的方向
【 在 glassma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朋友圈,发现一个熟人青椒发了他们学校(帝都985高校)招博士后的计划,因为博后的年薪给得很高,超过50w,所以看了看招聘的内容,结果发现除了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也在招博士后,他俩都是一个学校的,两人都是以建立课题组的名义在招博后。
: 感觉非常吃惊,因为我对他俩的感觉是,他俩学术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
FROM 106.61.201.*
只说对了一部分。
大佬想做一个新的方向,一般是招一个已经做过博后的,在这个领域干的有点小成色的年轻老师进来。招年轻老师比招博后划算的多。。。
一方面国内招博后不好招,还有就是,博后毕竟还得通过2年时间来证明自己,然后招博后还得自己项目出一些钱。
而年轻老师实力强多了,而且是学校以及学院给钱,然后能帮自己拓宽研究方向。。。
【 在 glassma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朋友圈,发现一个熟人青椒发了他们学校(帝都985高校)招博士后的计划,因为博后的年薪给得很高,超过50w,所以看了看招聘的内容,结果发现除了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也在招博士后,他俩都是一个学校的,两人都是以建立课题组的名义在招博后。
: 感觉非常吃惊,因为我对他俩的感觉是,他俩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咋样,这个熟人朋友正好有个学生在给我联合培养,接触一段时间了,感觉他对我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他招博后的方向正好是我的方向!
: 现在领导们特别喜欢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成长,如果年轻人不擅长某个方向,就花钱招这个方向的博士来做博士后?是这个意思吧?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肤浅的认识就能让这个方向在新的团队落地生根?我怎么感觉这种模式像空手套白狼呢?自己啥也不懂,只要有钱就相信能招到会做这个方向
: ...................
--
修改:LaPi FROM 27.187.253.*
FROM 27.187.253.*
招青椒需要编制吧
【 在 LaPi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说对了一部分。
:
: 大佬想做一个新的方向,一般是招一个已经做过博后的,在这个领域干的有点小成色的年轻老师进来。招年轻老师比招博后划算的多。。。
: ...................
--来自微微水木3.5.12
--
修改:abb FROM 124.204.176.*
FROM 124.204.176.*
应该是无运可撞
【 在 glassma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朋友圈,发现一个熟人青椒发了他们学校(帝都985高校)招博士后的计划,因为博后的年薪给得很高,超过50w,所以看了看招聘的内容,结果发现除了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也在招博士后,他俩都是一个学校的,两人都是以建立课题组的名义在招博后。
: 感觉非常吃惊,因为我对他俩的感觉是,他俩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咋样,这个熟人朋友正好有个学生在给我联合培养,接触一段时间了,感觉他对我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他招博后的方向正好是我的方向!
: 现在领导们特别喜欢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成长,如果年轻人不擅长某个方向,就花钱招这个方向的博士来做博士后?是这个意思吧?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肤浅的认识就能让这个方向在新的团队落地生根?我怎么感觉这种模式像空手套白狼呢?自己啥也不懂,只要有钱就相信能招到会做这个方向
: ...................
--
FROM 175.160.220.224
恰恰反了,现在已经没有大运可撞了,都是门路、生意,学术水平是最不需要考虑的。有门路的大佬,想拉个项目,没有研究基础,召几个博后,水一堆论文充当个门面,就完活儿,妥妥的变成跨域专家,躺赢。
现在一堆人都挤到深度学习领域当专家,各种国内项目和奖拿到手软。可是就是提不出最前沿的模型,BERT, chatGPT什么的都不是国内专家提出来的。新模型一出来,都哑巴了,过个半年,学明白了,都又以专家身份出现指点江山、引领前沿。
【 在 glassma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朋友圈,发现一个熟人青椒发了他们学校(帝都985高校)招博士后的计划,因为博后的年薪给得很高,超过50w,所以看了看招聘的内容,结果发现除了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也在招博士后,他俩都是一个学校的,两人都是以建立课题组的名义在招博后。
: 感觉非常吃惊,因为我对他俩的感觉是,他俩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咋样,这个熟人朋友正好有个学生在给我联合培养,接触一段时间了,感觉他对我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他招博后的方向正好是我的方向!
: 现在领导们特别喜欢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成长,如果年轻人不擅长某个方向,就花钱招这个方向的博士来做博士后?是这个意思吧?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肤浅的认识就能让这个方向在新的团队落地生根?我怎么感觉这种模式像空手套白狼呢?自己啥也不懂,只要有钱就相信能招到会做这个方向的博士后?
--
FROM 130.113.109.*
是的,所以有钱有资源之后,国外的风往哪吹国内的大佬就往哪跑,这最恶心
【 在 looo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恰恰反了,现在已经没有大运可撞了,都是门路、生意,学术水平是最不需要考虑的。有门路的大佬,想拉个项目,没有研究基础,召几个博后,水一堆论文充当个门面,就完活儿,妥妥的变成跨域专家,躺赢。
:
: 现在一堆人都挤到深度学习领域当专家,各种国内项目和奖拿到手软。可是就是提不出最前沿的模型,BER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NTH-AN00」
--
FROM 59.66.120.*
两者难度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 在 abb 的大作中提到: 】
: 招青椒需要编制吧
: --来自微微水木3.5.12
--
FROM 111.41.118.*
科研本来就应该是撞大运,哪有能做出时间表5年推翻相对论,8年证明黎曼猜想的
【 在 glassma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朋友圈,发现一个熟人青椒发了他们学校(帝都985高校)招博士后的计划,因为博后的年薪给得很高,超过50w,所以看了看招聘的内容,结果发现除了这个朋友,还有另一个认识的朋友也在招博士后,他俩都是一个学校的,两人都是以建立课题组的名义在招博后。
: 感觉非常吃惊,因为我对他俩的感觉是,他俩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咋样,这个熟人朋友正好有个学生在给我联合培养,接触一段时间了,感觉他对我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他招博后的方向正好是我的方向!
: 现在领导们特别喜欢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成长,如果年轻人不擅长某个方向,就花钱招这个方向的博士来做博士后?是这个意思吧?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肤浅的认识就能让这个方向在新的团队落地生根?我怎么感觉这种模式像空手套白狼呢?自己啥也不懂,只要有钱就相信能招到会做这个方向的博士后?
--
FROM 221.216.116.*
某院士在台上说,“成功就是98%勤奋+1%运气+1%聪明”,我们在台下说“公式基本正确,数字完全不对”
--
FROM 183.1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