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任正非:我们到国家领奖的人并不是真的发明人
董倩:如果他们始终憋着,怎么证明呢?
任正非:怎么会憋着呢?回家老婆总表扬他们就行了。
董倩:有时候人的价值不在于挣多少钱,是社会熟知他,并且给予他的尊重。
任正非:只要公司团队认同就行了,为什么要社会认同呢?
董倩:现在认同了?
任正非:公司整个体系中,他们一直是被认同的,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们。
董倩:外界不知道?
任正非:为什么要外界知道呢?我认为,不需要让外界知道。其实我们到国家领奖的人并不是真的发明人,不会让真的发明人去领奖,不会把他的照片傻乎乎地贴到网上。最近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何庭波的照片,多数都是假的,只有少量是真的。
--
FROM 223.104.68.*
似乎体制内外都有这个问题。领奖的、升官发财的,不是真的贡献人。任正非说华为公司内部对技术贡献有认同,实际上也不是,内外表现是一致的,公司内部升官发财的也不是真的贡献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比如最近,整个科研体系,对深圳有很大倾斜。但其实像华为的通信,搞到很领先了,但还真没人知道技术方面谁的贡献大,更没有院士。
最后获利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哪里出问题了?
--
修改:test321 FROM 223.104.68.*
FROM 223.104.68.*
真正的领奖人不再计划内,不能显示领导英明和远见。
比方你提拔了一个人,结果最后出成绩的是他的手下,岂不是是你识人不明,
所以要把奖给提拔的人,这样领导才英明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似乎体制内外都有这个问题。领奖的、升官发财的,不是真的贡献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 比如最近,整个科研体系,对深圳有很大倾斜。但其实像华为的通信,还真没人知道技术方面谁的贡献大。
: 最后获利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
--
FROM 117.147.26.*
体制内外不一样。公司里只要能给真正的发明人报酬就行了。就像任正非说的一样,只要没亏待他们就行了。体制内,你的报酬和谁领奖是绑定的,不去领奖就没有报酬。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似乎体制内外都有这个问题。领奖的、升官发财的,不是真的贡献人。任正非说华为公司内部对技术贡献有认同,实际上也不是,内外表现是一致的,公司内部升官发财的也不是真的贡献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 比如最近,整个科研体系,对深圳有很大倾斜。但其实像华为的通信,搞到很领先了,但还真没人知道技术方面谁的贡献大,更没有院士。
: 最后获利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
--
FROM 210.29.134.*
不认同 任正非 的观点,可能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领域,让真正的创作者、发明人领奖没有什么问题。即使那些个领域内,也不是一个公司内部认可和尊重就够的。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董倩:如果他们始终憋着,怎么证明呢?
: 任正非:怎么会憋着呢?回家老婆总表扬他们就行了。
: 董倩:有时候人的价值不在于挣多少钱,是社会熟知他,并且给予他的尊重。
: ...................
--
FROM 116.162.196.*
公司的认可是要给钱的。微软的那么多软件,基本上也没啥主要创作者。
【 在 shmil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认同 任正非 的观点,可能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领域,让真正的创作者、发明人领奖没有什么问题。即使那些个领域内,也不是一个公司内部认可和尊重就够的。
--
FROM 210.29.134.*
民企的研究工作管理,也有很多问题。不是管理者不想解决,而是太难了。
一是研究周期和晋升周期错位。一般研究工作是要求看长远,起码5年后。而职场要求最少两年一次晋升。这样研究出结果前就要晋升2~3次,只能靠盲猜。久了就会发现任正非说的问题,领奖的都不是实际贡献人。
管理者曾想过,研究出成果后“事后补齐”。实际执行不了。“事后“突然提拔对公司和员工都不利,只能将错就错了。
二是从公司知识产权安全、工作效率角度,确实是让管理者或“红人”去领奖、黄牛一直吃草最合适。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
民企的优点不在于公平,而在于效率。张冠李戴不比体制内少。但好处是,即使把实际第一的人排到倒数第一,他也能获得还算不错的报酬。
【 在 shmil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认同 任正非 的观点,可能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领域,让真正的创作者、发明人领奖没有什么问题。即使那些个领域内,也不是一个公司内部认可和尊重就够的。
--
修改:test321 FROM 223.104.68.*
FROM 223.104.68.*
对华为的卓越工程师们确实不太公平。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董倩:如果他们始终憋着,怎么证明呢?
:
: 任正非:怎么会憋着呢?回家老婆总表扬他们就行了。
:
: 董倩:有时候人的价值不在于挣多少钱,是社会熟知他,并且给予他的尊重。
:
: 任正非:只要公司团队认同就行了,为什么要社会认同呢?
:
: 董倩:现在认同了?
: ..................
--
FROM 39.144.155.*
其实高校你只要报酬给够了,很多人也不在意成果算谁的。问题是在高校,成果算谁的,谁才有报酬。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民企的研究工作管理,也有很多问题。不是管理者不想解决,而是太难了。
: 一是研究周期和晋升周期错位。一般研究工作是要求看长远,起码5年后。而职场要求最少两年一次晋升。这样研究出结果前就要晋升2~3次,只能靠盲猜。久了就会发现任正非说的问题,领奖的都不是实际贡献人。
: 管理者曾想过,研究出成果后“事后补齐”。实际执行不了。“事后“突然提拔对公司和员工都不利,只能将错就错了。
: ...................
--
FROM 210.29.134.*
工业界的收益可以是“利”的收益,“名”有更好,没有的话钱给足也行。
学术界的收益只有“名”的收益,当然需要将功劳算到真正的发明人头上。
所以paper体制是必须的。至于为什么只有“名”的收益?
因为科研项目都不值钱,你要用给“利”是给不起的,没有来源。
不值钱的原因是科研在商业上不闭环,但商业能闭环的肯定不是科研。
因此搞科研还是得靠“名”以及“名”带来的小收益,来做激励。
【 在 test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似乎体制内外都有这个问题。领奖的、升官发财的,不是真的贡献人。任正非说华为公司内部对技术贡献有认同,实际上也不是,内外表现是一致的,公司内部升官发财的也不是真的贡献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 比如最近,整个科研体系,对深圳有很大倾斜。但其实像华为的通信,搞到很领先了,但还真没人知道技术方面谁的贡献大,更没有院士。
: 最后获利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
--
FROM 61.17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