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王松奇
记者检索知网发现,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年仅10岁。王松奇还曾在该期刊发表《爸爸的话》,推介儿子新书。
公开信息显示,《银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该期刊宣称“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志在成为“聚焦业内发展的镜头,了解国外动态的窗口,反映中国国情的阵地,总结政策得失的平台,记录精彩人生的档案”。
在知网检索发现,王松奇、王青石父子已在《银行家》发表数十篇书法、散文作品
既然是行业内重要的专业核心期刊,为何大量刊登与期刊定位无关的稿件?
王松奇在2007年第一期的《银行家》杂志的《王松奇按语》一文中表示,其认为儿子的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
王松奇在文章中称,儿子王青石在自己主编的《银行家》发表作品时年仅10岁,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不过,王松奇也很清楚自己这种做法不妥,曾在文章中自问: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自己儿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权谋私”?
但他经过思考后表示,“我儿子王青石的才气远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诗歌是我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那么,王青石的文章到底如何呢?阅读知网检索的文章可知,虽然“文无定式”,但王松奇对自己儿子文章的评价,恐怕有些言过其实。
王青石发表于《银行家》的作品《四季之歌》
查询发现,《银行家》全年定价1272元。并且有大量的发稿需求,该期刊的版面很紧张,审稿周期需2个月左右。
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吐槽”。他们认为,既然是专业杂志就应该多刊登学术性、实操性的文章,“核心期刊就应该有核心期刊的样子”。
1月15日,《银行家》杂志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网记者表示,杂志方面“正在处理”此事,稍后肯定会有官方回应。
评论:核心期刊不应该沦为“自用地”
一篇刊发于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竟然大谈特谈所谓“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竟然只是冰山一角。不出一周,就又有一核心期刊被曝刊登主编儿子的散文,核心期刊竟沦为一些人的自用地,令人瞠目。
在这些“神论文”的背后,都有着神奇的“审稿机制”。
即使发表这样的文章并没有对该期刊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也要为此追问,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有什么机制来促进学术期刊重视学术声誉、论文质量?
论文是学术成果的重要展现形式,而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只有建立起重视原创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体系,才会让“神论文”绝迹。从本质上说,重视论文发表的评价,是行政主导的学术外在成果评价,是由行政部门确定“论文指标”,要求论文发表在哪些刊物(载体)上才认可。而重视论文本身价值的评价,是学术同行评价,即便有的论文因各种原因没有发表,或者发表在不起眼的期刊上,但只要其具有原创价值,照样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只有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学术共同体,实行基于学术本位的学术管理和评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学术评价的异化。
学术期刊不是私人的“自留地”,更不是表达“感恩”的“演讲台”。偏离学术定位的所谓“论文”,既不优美,更不崇高,而是一本令人警醒的反面教材。期待有关部门查清“神论文”背后的真问题,切实进行整改,防止这样的丑剧重演。
我们也等待《银行家》给出一个合理的处理结果。
--
FROM 59.4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