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描述的感觉,更像是个研发力普通的PM,因为你的研发过程好像多数问题是其他人(公司里的人)帮你解决的。
换一个角度,如果是公司里那个经常帮你解决问题的人来到你的教职,他不仅能发论文(问题是他搞定的,那么下一道题他也可以搞定,但是你就搞不定了。把搞定的问题用论文写出来就可以,写多少程度根据需要来定,同行评议同行也懂的),还能做你的工程。
那么他在这个体系就混得比你好,假设资源和人脉方面差不多。
论文体系的设立就是让走技术路线的人占据优势的。
纯PM或称包工头在这种体系下处于劣势,但是在有平台的大公司就挺好。这也是高校体系和公司体系的区别。
纯PM或包工头在高校体系如果不能掌握大资源就是废人了。
不过你比那种技术不行的纯PM好,那种人是写不出论文来的。干活完全靠学生,所以只好剑走偏锋,这怪不了学生,学生怎么可能做到那么高的水准。
【 在 Biodiesel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文章不是数据的罗列啊,我专注应用的话,在机理上的研究的精力就很少,如果不把数据和机理结合起来,就很难发好的文章。本青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发了些文章,档次不高。一方面数据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读的文献比较少,机理的研究不够透彻。很多实验方案的来源是与企业的人交流反到的灵感。现在很多做催化的发文章,溶剂100g,原料1g,催化剂1g,然后两个小时原料转化完,循环利用5次,然后就说催化剂效果多好,然后通过各种表征把数据强行联系在一起,去掉一些不合规律的数据,最后再几个maybe,就得出机理,实际上是一个自圆其说的过程。本青如果一门心思发论文的话,应该也能发不少优质的。
--
修改:minglaihe FROM 157.255.172.*
FROM 157.25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