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周程朱张
周程朱张
仙人
前行者
等 9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要怪还是怪生化环材,自己没个蛋用自己跟自己玩就算了,还要对其它领域渗透,尤其是向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医学,机械,电子,土木等学科渗透,并且对这些学科形成了降维打击,导致各个学科严重跑偏,也和生化环材一样开始脱离生产,脱离群众。
比如电子芯片等搞芯片设计不如搞芯片材料,nm连正经芯片让你照抄都不一定搞出来,还想搞新材料芯片。这个导致真正干事搞芯片的还搞不过这些刷论文的,严重脱离了我国实际,并且挫伤了努力干事人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负反馈。
医学等领域也是,一线做手术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如搞一万年也实现不了的搞医学材料的,如缝合伤口的手术线材料,还有神马心脏支架材料,就凭你想象,改用热门材料做手术线,搞心脏支架材料,发个文章影响因子很高,而一个一线医生总结出来的哪个心脏支架适合哪种病人,反而不好发文章,发了也是低影响因子。机械也是,
机械本来是主要主要研究结构和力学的,材料在机械里面是小学科,但现在研究结构和力学的反而才是小学科,研究机械材料的才是大学科。这个同生产实践也大幅偏离,机械行业除非是特别牛叉牛叉的材料,否则没人想到换材料,机械主要任务是优化结构。
生化环材对应用性极强的医学,工程等学科的渗透,导致这些原本有明显评价体系的学科也内卷化为以论文评价为主了。如前个十来年企业做的好的高工好多能和高校教授互相跳槽,帮助企业攻关了不少难题。现在呢,高校的基本不知道产业界在做什么,产业界的痛点难点和学界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如此脱离的产学研在这次疫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界一些高级别的砖家教授只知道发论文,蹭热点,国家花那么多经费就弄一些双黄连试验来糊弄国家和人民,国家和人民给你们那么多经费,不是要你那几篇论文,而是在关键时刻用的上,能救命,起码能缓和一下形势,钱也没白花。所以对医学和工科类专业摆脱唯论文十分有必要的。
怎么改,有人怕失去论文后会产生混子等,其实我国建国初期的科研和教育制度有很大长处,值得借鉴。一是实事求是,结合我国自己的特点重点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当时主西总里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的基本情况和要努力的方向,不求全面开花,不求处处领先,而是在核武器,导弹,传染病等方面重点突破,不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而且在科研本身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青蒿素的研究其实也是我国为了解决自身传染病问题而启动的研究。
反观现在呢,一切以论文为准,论文绝大部分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西方国家的情况和我国不一样,如对美国来说芯片制造和设计不是难题,所以论文在这方面的权重并不大,而对我国来说这些尚是难题,如果以论文为标准,人家考虑的是美国的情况,很容易把我国自身的科研方向搞跑偏。
医学上也是,比如传染病,在美国的传染病传染特性和我国传染病的传染特性和规律肯定是不一样的,论文以美国标准看的话,研究我国传染病特有规律的因子也没有美国的高。这个也很容易被带跑偏。还有机械方面,有些机械适合我国的生产特点,但不符合美国特点,也会受到论文影响被带跑偏。所以我国有必要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和实际,实事求是的在一些我国的瓶颈上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不了高因子论文但意义比论文要大的多。二,建国初期的科研是全国团结一致的科研大作战。
如研究胰岛素,不止上海有机所,还有北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科大,南开等全国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全国一盘棋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跟人家西方的大公司,知名科研机构对抗。而我国现在的状况呢,都是小团队,一个学校好几个研究方向,一个团队就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这样规模的团队确实只适合发论文干不了别的。比如
这次疫情,上海药物所某个团队搞双黄连,就这样的团队能跟人家吉利德抗衡,能研究出新药来吗,我国目前这种游击战打法遇到大事情肯定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蹭热点,用论文抗疫了。所以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不能太允许这种小团队的存在,而是像当初那样下大任务,搞全国产学研协作的大团队,大兵团作战,才有可能和人家吉利德掰掰手腕。这种国家下大任务,大兵团作战,全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我国搞出了原子弹,搞出了卫星,搞出了胰岛素,搞出了青蒿素,虽然在尖端科学上还是同美帝有差距,但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且对科研本身也有很大意义。至于说到大兵团作战的偷懒问题,任何模式下都有偷懒问题或者不作为问题,
现在这种唯论文模式下看似不偷懒,发垃圾论文说实话还不如什么也不做呢。而且这种大兵团模式每个单位,每个团队都有具体任务,偷懒也是很难过关的。所以老一辈主西总李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们建立起来的这套制度在总体方向和思路还是正确的,要加以发扬继承。而不是另起炉灶或者盲目套用西方的思路办法,那样很容易被带跑偏的。
编辑于 2020-02-23
--
FROM 202.1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