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有兴趣,我再多写几句进一步解释“木桶效应”。本人每年评审申请书在50份左右,通过率要控制在30%。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如果每份都仔细看肯定会很紧张的,所以需要快速找到最短的那块板。更何况申请书的投放并不精准,几乎有一半的申请书无法做到非常了解。
1、科学意义没有太多看头,做哪件事情能没意义呢!
2、科学问题一定有聚焦,成为申请书的主线,千万不要发散成为双c位,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很重要!
3、在主线下,你阅读文献是否足够多和足够新,这部分写作很有技巧,不要盲目贬低同行来抬高自己,但需要明确指出存在的弊端来引出自己的科学问题。
4、在主线下的研究内容是否完整,各部分有相互呼应关系,如果去掉某一部分并不影响主线,建议还是去掉吧,真的不必贪多。
5、说实话,我对研究方案并不是很看重,有且差不多就可以了,毕竟项目还没开始做,而且以后还会调整,但不知其他评委会如何看待,我同样也有申请书由于研究方案太简单被毙掉的经历。
6、研究基础就是你的文章和以前的项目,建议一定有所选择,不要把不相关的文章列上,虽然可能是一篇顶刊,但在此时只能起反作用。
7、研究条件指的是你的单位是不是在这个行业圈子中,如果是,不论结果如何但肯定会让评审专家好好想一想。
我基本上从以上几方面考虑,找到最短的板。我认为基金的最大优点是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申请人,这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做法。作为申请人,难得有几位专家对你的想法给出专业性的意见,免费而且一针见血!作为评阅人,你必须仔细看而且给出书面意见,也就毙掉一定有充分理由,否则面临投诉。大家都明白,以上两点就足以和我们平时组织的评审会有多么大的区别,所以我的建议是一定不要有明显的短板。如果能让评阅人拿着你的申请书在犹豫和比较,很难写下评阅意见,那么你几乎成功一多半了。
【 在 EugeneWood 的大作中提到: 】
: 完全同意楼上的回答,再补充几点:
: 1、青年是人才类资助项目,虽然可是说是最低一级,但也更看重申请者是否值得资助。
: 2、以我个人的经验,目前面上项目的申请书都很棒。评审时更看重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砍掉,如果是一个有明显缺陷的申请书,对于评审人来讲就很轻松,例如创新点、方案、基础...。木桶效应吧,毕竟要控制pass的比例。
: ...................
--
FROM 111.1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