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就是国内和国际对科研成果的认识差别。
国际上评价科研成果,基本上只看你科研成果对社会或者科学进步的推动作用,而不在意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人家看来,运气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因此,运气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而国内特别看重科研成果做出来的方式,是否采用了最先进的仪器,最高深的理论,是否有所谓的理论上的提高。如果没有,那就是水平不高。
所以,国际上提倡的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国内则正相反,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
【 在 wzlev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样,工程发现类的贡献都带着一点运气成分,但是像理论类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很难说其他人能不能得出同样结论。
: 典型的像屠呦呦,几千人地毯式试药,就算屠呦呦那天生病了缺席实验,当天就会有另一个人按计划发现青蒿素,这也是为什么屠呦呦在领诺贝尔奖以前在国内一直不受重视的原因,国内就是觉得这是集体功劳。
: 又比如田中耕一,本来是个学渣,只是做实验放错了材料,然后材料太贵重,不敢承认失误,硬着头皮做下去,结果得了个诺贝尔奖,然后觉得自己不配,消失了16年,又憋了一些论文才重新站出来。
: ...................
--
FROM 219.239.227.*